《蜀道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新课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要“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在“阅读与鉴赏”中还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
《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
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灿烂的中华文化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诗歌史。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李白和杜甫又是唐诗的“双子星座”。
《蜀道难》是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作之一,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
它不仅是培养鉴赏评价能力的范例,更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接触过不少李白的诗歌,但还停留在记忆的层面上,还比较零散、肤浅,有必要以《蜀道难》的教学为契机,让学生加深对李白诗歌的理解,提高鉴赏、评价、探究的能力,养成亲近李白的人文情怀。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
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
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逐渐走向成熟,在诗歌的理解上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
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勇于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矛盾。
本次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了解,教学过程中的距离感、教学内容的预设性不太好把握。
【设计思想】
针对学生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首先做示范性诵读,让学生去模仿,把握情感、掌握停顿,读出抑扬;再通过学生自由诵读后,点名朗读方式,指导诵读,进一步感受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
因为是借班上课,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
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
鉴赏诗歌,有些学生不爱表达自己的看法,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队员交流,达成共识,以一人为代表发言,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其他队员补充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品风格及本诗的创作背景、创作目的。
2、初步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
3、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诵读,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激发想象,鼓励倾吐,从而引导学生体景悟情。
3、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鉴赏本诗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诗人奔放的感情和全诗恢宏的气势。
2、走近李白的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3、培养学生与文本、文人、文化的亲近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豪迈飘逸的气势。
2、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朗读法。
点拨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多媒体影音。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导入
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这首诗写的是哪位诗人?李白。
我们也是伴着李白的诗渐渐长大,不断收获的。
今天,让我们走进最能够代表李白艺术风格的诗作之一的《蜀道难》,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李白诗歌的风格。
二、回顾李白诗歌风格
[提问] 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歌,李白诗歌具有怎样的风格?
[参考] ①李白属于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中夸张成分非常多,给人感觉非常豪放。
②李白的诗中洋溢着飘逸豪放的感情,他的诗向来直抒胸臆,狂放不羁,非常奔放,倾斜着浪漫主义的激情。
③李白主要是豪放,利用大量奇特的想象写他的诗,我们读起来会很生动、具体,印象特别深刻。
[小结] 豪放、夸张、丰富的想象,这些都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最具体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蜀道难》。
再次感受一下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艺术魅力。
三、指导诵读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教师指导朗读。
(朗读要素:节奏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
)
3、检查学生诵读情况,进一步指导朗读。
【提问】通过听读和诵读,大家感受最深最牢的一句话是什么?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提问】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何作用?
就是感叹蜀道难。
它就是贯穿全篇的主旨句,由这个主旨句基本可以把握诗歌基本情感和内容。
(分组朗读)
四、品读涵咏诗歌的意境风格
欧阳修这样评价《蜀道难》“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
”
【提问】1、每节从哪个方面描写蜀道难的?
2、李白是如何通过语言来突出蜀道难的?
第一节
[明确]第一节突出蜀道之高
[提问] 哪些句子可以体现这一特点?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②“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③“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④“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小结]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第二节
[明确]第二节突出了蜀道之险
[提问] 哪些句子可以体现这一特点?
[明确] ①“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②“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小结]山之高,水之急,林之寂,峰之险,其气象之宏伟,其变化之速,确非他人之可及。
第三节
[提问] 第三节是从什么方面写蜀道的呢?
[明确] 战祸之烈
[提问] 哪些句子可以体现这一特点?
[明确] ①“一夫当关,万夫莫。
”“杀人如麻”开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②“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蜀地的凶险。
[小结] 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让人感觉到紧张可怖。
[活动]齐读感受李白诗歌风格
五、探究李白写作意图
[提问] 那么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请看教材注释①
目的是为了劝友人不要去。
[提问]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意图?
[明确]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李白的理想是: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
写作背景:唐朝时,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
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
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
[明确]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未成的悲愤。
六、布置作业:与导学案中《三秦民谣》作鉴赏比较
板书设计:
一叹高夸张豪放浪漫主义
难二叹险想象飘逸
三叹战祸之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