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传》课堂实录张衡一生经历了东汉章帝、和帝、安帝和顺帝四个时期。
我们即将要学习到的《张衡传》这篇课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
今天,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张衡传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张衡传课堂实录,一起来看看吧!张衡传课堂实录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同学们都知道,科技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科技也能够兴国安邦,尤其对于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民族,科技的发展更是尤为重要。
从古至今,一直有科学家在各个领域孜孜以求,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一位大科学家在地震学、天文学、历法学、算数学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就是张衡。
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预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早了1700多年。
他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天象的仪器——浑天仪。
郭沫若曾经这样评价过张衡:“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阅读他的传记,我们要进一步走近张衡,了解张衡。
(板书)师:苏轼曾说:“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我们读名人的传记,不仅仅是为了知道他们的生平事迹,更重要的是在了解这些伟人的过程中探寻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汲取智慧和力量。
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很多关于张衡的资料。
今天的知人论世老师给大家提高点难度。
我们说张衡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罕见的全才,假如张衡活在今天,我们肯定要把国家科技发明大奖授予他,请大家结合你对张衡的了解仿照感动中国2007给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的颁奖词为张衡写一段颁奖词(50——80字) (课件) 仿照示例钱学森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师:下面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下。
生:有感情的朗读钱学森的颁奖词。
师:于天河同学的朗读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颁奖的盛典,下面哪位同学来给张衡致颁奖辞。
生: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并不在于我们称赞的语言,而在于他的事业心,对科学研究的锲而不舍;楷模之所以成为楷模,并不在于我们美丽的词章,而在于他的责任心,对文学工作的无限追求;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高度的评价,而在于他的爱国心,对祖国事业的执着、奉献。
师:好,还有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张闻闻同学。
生:龙瑞颜同学写的很有文采,并能体现张衡品质。
下面我想展示一下我的颁奖词。
张衡,宇宙的探索者,他拥有过人的智慧,敏锐的思维,高洁的品质,孔孟的思想,不懈的精神。
他才华横溢并学以致用,为世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生命是他的资本,知识是他的土壤,汗水是他的养料,品质和毅力是他最好的良药。
他成长在中国,神游在世界,在宇宙的长河中探索自然的奥妙,他就是张衡。
师:说的很好,哪位同学还要继续给张衡颁奖。
刘金生同学。
生:我觉得张闻闻写的很好,但是历史学家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
’而张闻闻只强调了他的文学成就,我的颁奖词是:才高无骄,从容淡静,高洁如莲,淡雅如兰。
十年钻研锲而不舍,浑天地动,响彻古今。
他的文学成就无人不知,而身为政治大师,他却鲜为人知,遥想当年,他治威严,整法度,禽奸党,上下肃然,当朝众人无不叹服。
科学巨匠,文学宗师,大汉贤臣,张衡之名被永久载入史册,为世人铭记!师:同学们的颁奖词写得很有创意,也很有文采,老师希望我们同学在将来的某一天也能像这两位大科学家一样,获得这样的殊荣和盛赞。
然而要想取得辉煌的成就,从现在开始我们要扎扎实实的学好每个知识点,对于语文课而言,字词的把握是最基本的。
下面我们再一起来交流一下字词方面的预习情况,跟往常一样,先提出疑问,然后交流,同学们有问题吗?没有,那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下。
生:学生朗读字音练习。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正确的读音,接着我们再来看一下词语的解释,同学们有疑问吗?生:“时天下承平日久”中的“承平”该怎么解释?师:哪位同学能帮她解决这一问题?张闻闻同学。
生:“承平”是“连续安定”的意思。
师:简单来说就是“天下太平”。
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其他字词。
生:逐句逐词解释。
师:张嘉琪同学给大家疏通了所有字词,同学们有问题吗?生:老师,我觉得“举孝廉不行”的“举”在这里是推举,在句子里应翻译成“被推举”。
师:实际上这个问题也涉及到刚才“拜郎中”的“拜”字,单独翻译“拜”应该是“授予官职”,根据句中的意思应翻译成“被授予官职” 。
前面我们了解了传主的卓越成就,也疏通了字词方面的问题,下面要进一步地走进文本,去看看文中是如何介绍张衡的。
首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
生:学生朗读课文。
师:好的,字音把握的很准,读的不错,声音再大点就更好了。
下面同学们把书拿起来,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课文。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开始。
生:学生齐读课文。
师:老师从大家铿锵有力的读音中听到了你们的自信。
然而自信是要建立在扎实的学习基础之上的。
下面我们就要准备翻译一下这部分内容。
在翻译之前老师要对大家提出三点要求:(课件)翻译的原则——逐字逐句翻译的方式——口头翻译翻译的过程——画出疑点我们都知道文言文的翻译讲求信、达、雅。
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信”。
也就是逐字逐句的翻译。
口头翻译更要强调同学们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和注意力集中的习惯。
其次,俗话说:学贵质疑。
圈画疑点能逐步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
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我们结合学案和书下注释来翻译一下课文前三段,同学们开始吧。
生:同学们小组讨论,翻译课文。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会学习的表现,谁有问题?柏嘉慧同学,你来说一下。
生:请问老师,“因以讽谏”这句话如何翻译?师:谁能来帮她解决这个问题?生:这句话是这样翻译的:凭借它来讽喻规劝。
师:那么老师想要追问一个问题,这里的“它”是如何翻译出来的?生:在“以”后面添加一个“之”,把“之”翻译成“它”。
师:嗯,还有同学有问题么? 王志博同学,你来说一下生:“衡少善属文”中的“属文” 书下注解中说“属”翻译成连缀,请问连缀是什么意思?师:同学们在预习过程中可能也看到这个字了,王志博同学的疑问是“属”为什么翻译成连缀的意思,在平时的积累过程中,我们都知道“属”是一个多音字,还可以念做shǔ 比如:“属于”“隶属”“归属”,在这里为什么翻译成“连缀”?同学们有过思考么? 如果没有,那么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属”是一个典型的形声字。
上半部分是一个“尸”字头,实际上是它的形旁,它的本意是尾巴的“尾”,它表示的是尾巴与身体相连,所以“属”的本意就是“连接”,那么对于文字来讲,就要把它“连缀”成文,意思就是这样来的。
同学们还有问题吗?生:“所居官职辄积年不徙”中的“辄”怎么翻译?师:哪位同学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孙诗瑶同学。
生:我觉得应该解释成“就”。
师:好,同学们还有疑问吗?没有疑问,我找同学把课文翻译一下。
谁来翻译?郑友权同学。
生:学生翻译课文。
师:哪位同学能给他的翻译点评一下。
王睿莹你来说。
生:我觉得他翻译的很好,每个字每个词都翻译的很准确,并且句子间很连贯,通篇很流畅,声音也很洪亮。
生:郑友权翻译的很好,但有一个句子,我跟他翻译的不一样,“才高于世”中的“于”,我翻译的是“比”,“才学比世人高”。
师:在这个地方你把它处理成介词结构后置句,很好,其他同学还有问题吗?张闻闻同学。
生:郑友权翻译的确实很好,但第二段中“衡善机巧”的“巧”没有译出来,应该译成“张衡擅长机械制造方面的巧妙”。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前三段的任务完成啦,但我们今后还有很多的语段要翻译。
当我们面对历代的典范作品时,往往或是雾里看花无从下手,或是望文生义囫囵吞枣……,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开启古代语言文学宝库的钥匙,如何披荆斩棘闯过路障重重的考试关口?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所选文章大多为史传类文章,本文是一篇典型而又精彩的人物传记,我想我们能否通过对这篇传记的学习,来了解传记类文章的一些特点。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说一说人物传记有哪些特点?或者说都写了什么内容?大家仔细考虑一下。
请王成玉同学来说一下。
生:传记除了介绍人物的性格,习惯之外。
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特征,最典型的事件去写。
还要叙述他的为人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人物必须活跃,有可感性,并且传记的基本特点为详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本文就以详实的文笔全面的记录了张衡的一生。
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领域的诸多成就,尤其是在科学领域。
师:其他同学还想说吗?刘钠你来说。
生: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领域进行系统描述。
人物传记是后人对人或物的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
对历史和时代变迁有重要意义。
师:同学们概括的很全面,在这里老师给大家总结一下:人物传记的一般题材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要在开头先交代出传主的姓名、籍贯、品性以及一些自然情况,包括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祖上父辈都是做什么的,读过哪些书,考取科举情况,以及最初的授官情况等等。
然后作者会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选取一些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在表现人物的过程当中会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等等。
在众多的人物当中很多人都有从官的经历,就像刚才的两个同学提到的,在传记当中会提到他们官职的变化。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中官职变化的词比较繁杂。
了解和掌握这些词的含义和特点,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老师就要提出第二个问题了:结合着课文,你能不能总结一下古代人物传记中,表示官职调动的词有哪些?我们能否给他们归类呢?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能很快找出这些词语。
夏文静同学,请你来说一下。
生:有举、辟、召、拜、迁、转、徙、征,一共八个。
师:那么这八个词如何翻译呢?张嘉琪同学来翻译一下。
生:“举”是“推举”,在这里译为“被推举”;“辟”是“征召”,“征”“召”都是“征召”;拜是“授予官职”;“迁”是升迁;“转”是“调转”;“徙”也是“调转”。
师:这八个词都是表示官职调动,但它们在意义上还有些区别,根据这些词的解释,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词该如何归类呢? 于洪霞同学,请你来说。
生:“举”是一类,“辟”“征”“召”是一类,“拜”是一类,“迁”是一类,“转”和“徙”是一类。
师:实际上,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官职调动的词不仅如此,还有很多。
请大家看,(课件)这里还有一些词,这些词该怎么翻译?应属哪一类?郝书塬同学,请你来说。
生:我觉得,“察”和“荐”和“举”一类,“除”和“授”与“拜”一类,“拔”和“擢”与“迁”一类,“调”和“徙”“转”是一类的,“假”“署”“权”是一类的,“黜”“贬”“谪”是一类,“废”“罢”“免”是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