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


3、语言精当畅达、生动传神
如第二节中“故决然舍去”的“决然”二字,
似乎可以使人看到作者去国远游的那种果决 开朗、意气风发的神情;再如“恣观终南、 嵩、华之高”一句,著一“恣”字,而作者 对于雄浑壮丽的自然景物的陶醉之情,便不 难想见了。还有许多词语、连词,也都运用 得恰倒好处,前者使文章情韵丰富,后者使 文意转接无痕。本文的语言简练而不凝滞, 畅达而不浮泛,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令人神往。
二、结构内容分析
可分为四节分析。
第一、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 第二、主要谈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
第三、进一步申述欲见韩太尉的强烈愿望。
第四、重申自己“生好为文”的初衷。
三、艺术特色分析:
第一、行文疏荡,颇有奇气。
第二、注意在此,而立意在彼。 第三、语言精当畅达、生动传神。
2、注意在此,而立意在彼
《古文观止》认为本文“注意在此,而立意在彼”。此文本
意是为了求见太尉,希望博得赏誉和受到提拔,这就是所谓 “注意在此”;然通观全篇,却又全以如何养气益文为中心 展开议论,把干谒的旨趣深深地起来,这即所谓“立意在 彼”。既然谈文是虚,求谒是实,但作者喧宾夺主,落笔大 谈其文,不但把文与气的关系以及如何养气的问题阐发得淋 漓尽致,而且还历述自己养气益文的的经过,直到将及收笔, 方才把自己要求谒见韩琦的原委和目的和盘托出。可以说, 作者将文、气关系阐发得越透彻,把自己养气以益文的愿望 述说得越强烈,求谒的理由就越充分,文章词气也就越壮直。 因此,吴楚材等人称此文为“绝妙奇文”。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 辙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教学目的:古代干谒文和现代求职信、自
荐书的区别联系。 2、要求:读懂苏辙论文述志的方式方法,尤 其是结构和语言上的特点。
一、作者及文章背景简介
1、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遗老,
眉州眉山人,与父苏洵、兄苏轼并称“三苏”,北宋 散文家。政治上主张比较渐进的改革。仁宗嘉祐二 年(1057)与兄苏轼同中进士,授商州军师推官。 神宗时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僚属,因反对王安石变法, 罢为河南推官,又受兄“乌台诗案”牵连,谪监筠 州盐酒税。哲宗时为右司谏,官至尚书丞、门下侍 郎,又累遭贬谪,徽宗时复官大中大夫致仕。散文 以策论见长,冲和淡泊,有《栾城集》。 2、苏辙干谒的目的:论文述志的方式阐明求见之由 是为了养气以益文,而非干禄求仕。文章的意义大 大超越了他原来干谒的目的,可视为一篇很有深度 的文学论文。
的角度、方法、思想性及文意表达上提供借 鉴帮助。
五、辑评
1、上书大人先生,更不作喁喁细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落笔便纯
是一片奇气。此一片奇气最难得,若落笔时写不得 着,即此文通篇都无有。(清· 金圣叹《天下才子 必读书》卷八) 2、养气说发于孟子,昌黎、柳州论文亦以气为主, 眉山父子得力尤深,其文遂雄视百代。此书自道所 见,固大而非夸也。(清· 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 卷九) 3、意见只是欲求见太尉,以尽天下之大观,以激 发其志气,却以得见欧阳公,引起求见太尉;以历 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引起得见欧阳公;以作文养 气,引起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注意在此,而立 言在彼,绝妙奇文。(清· 吴楚材等《古文观止》 卷十一)
4、由虚而实、层层推进的写法
文章以谈作文体会为突破口,从作文谈到养
气,从养气谈到增广阅历,从增广阅历谈到 向前辈学人求教的必要,再到求见太尉,不 从实处落笔,而从虚处发端,最终推进到求 见对方的诚意,笃实恳切,写来徐俆委屈, 立言得体。
四、内容引申
本文的现实意义:
对大学生写好求职信、自荐书从目的、立意
第四、构思方面,作者采用了由虚而实、层
层推进的写法。
1、行文疏荡,颇有奇气
“疏”字有两解,一是与“密”相对而言,二
是指信笔挥洒,逞才使气。“荡”字在本文 中也有两解,一是指文思浩荡,二是指行文 跌宕。而“奇气”就蕴涵在“疏”、“荡” 中了。清人沈德潜说,此文“虽以孟子、司 马迁并举,然通篇文字,多从太史公周游天 下数语生出。一往疏荡之气,亦如公之评太 史公文。”(《唐宋八家文读本》)这个评 价是十分精当的。
五、辑评
4、通体绝无一干谒求仕进语,而纡徐婉曲
中,盛气足以逼人。的是少年新得意文字。 本传称子由为人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淡泊, 而有秀杰之气,读此具足窥见一斑云。 (清·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八) 5、读书人未识宇宙形势,古今人物,不能 作好文字。子由至此,可谓尽形势、人物大 观矣,故其为文洋洋洒洒,三折九曲,独具 大海回风之象。(清· 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卷十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