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铁施工混凝土质量缺陷处理方案

地铁施工混凝土质量缺陷处理方案

目录1. 工程概况 (1)2. 存在的几种主要缺陷 (1)3. 各种缺陷产生的原因 (3)4. 缺陷处理方案 (4)4.1处理要求 (4)4.2缺陷处理队伍选择及其经验 (5)4.3材料选择 (5)4.4处理措施 (5)4.4.1 麻面缺陷处理 (5)4.4.2 蜂窝、露筋缺陷处理 (5)4.4.3 错台缺陷处理 (6)4.4.4 挂帘缺陷处理 (6)4.4.5 粘模处理 (6)4.4.6 涨模处理 (6)4.4.7 冷缝处理 (6)4.4.8 立柱的缺棱掉角缺陷处理 (6)4.5.主要材料要求 (7)5. 处理后检测 (7)6. 缺陷跟踪处理组织机构 (7)6.1组织机构人员 (7)6.2组织机构人员职责 (7)xx站主体结构混凝土外观缺陷处理方案1. 工程概况xxx站位于地安门外大街东侧,呈“一”字型布置。

车站总长146.6m,站台宽度12m,标准段宽度为20.7m,呈南北走向。

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处顶板覆土厚度为2.5m,标准段底板埋深约22.5m,盾构井段底板埋深约24m。

车站共设置3个通道3个出入口及2组6个风亭。

xx站车站采用12m站台三层三跨岛式车站。

车站总长度为146.6m,标准段结构外包尺寸为20.7m×19.65m;两端为盾构始发井,结构外包尺寸为25.3m×21.15m。

侧墙采用围护结构及内衬墙间夹柔性防水层的重合墙结构。

本站采用明挖法施工,围护结构为钻孔灌注桩。

主体顶板厚度为800mm,中板厚度为400mm,底板厚度为1000mm,侧墙厚度为700mm,端墙厚度为800mm;顶纵梁为1200mm×1800mm,中纵梁为1000mm×1000mm,底纵梁为1200mm ×2000mm。

2. 存在的几种主要缺陷根据xx站混凝土结构的现状看,主要存在的缺陷主要有混凝土出现超出规范要求的气泡、麻面、蜂窝、错台、挂帘、表面凹凸、露筋、粘模、涨模、冷缝等。

造成这些现象主要是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由于模板固定不牢、模板拼接不严,模板安装不规范、模板因欠修欠保养,混凝土振捣不足、不到位等因素造成。

为了消除混凝土内部质量隐患,提高混凝土外观质量,针对可能存在的缺陷制定缺陷处理方案。

3. 存在缺陷情况说明针对xx站结构存在的缺陷,现场进行了调查统计,其大致分布如图3-1、3-2、3-3所示,统计结果见表3-1。

3. 各种缺陷产生的原因(1)麻面:所谓麻面是指混凝土构件表面局部缺浆粗糙,出现无数的小凹坑,但无露筋现象。

它产生的原因主要有:①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没有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②模板上的隔离剂涂刷不均匀或漏刷;③模板拼缝不严密,混凝土浇筑时缝隙漏浆,构件表面沿模板缝隙出现麻面;④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混凝土中气泡未排出,部分气泡停留在模板表面,拆模后出现麻面。

(2)蜂窝:拆模后构件有局部混凝土松酥,石多浆少,石子间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窟窿。

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有:①混凝土浇筑时浆流向单边;②混凝土搅拌时间过短,拌和不均匀,振捣时造成砂浆与石子分离,石子集中处往往会形成蜂窝;③下料时不当,使混凝土产生离析;④浇筑时未分层分段进行;(3)凸凹错台:是指模板拆除后,混凝土表面模板接缝处出现超过规范要求的错台现象。

一般凸凹错台产生的原因:①模板接缝不好,平整度要求不高而形成的错台;②模板外支撑不稳固,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局部跑模、模板变形等原因形成的错台;③模板接缝不好,浇筑过程中出现露浆等形成错台。

(4)挂帘:是指在混凝土结构表面出现混凝土灰浆下流并凝结在构件表面的现象。

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①新混凝土浇筑时,模板与就混凝土的表面不密贴,中间存在缝隙,导致在新混凝土浇筑时灰浆沿缝隙流下而形成挂帘现象;②同一次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混凝土的供应问题,导致混凝土不能连续浇筑,现浇部分在一定的时间里产生收缩,后浇混凝土的灰浆会顺收缩的缝隙流下而形成结构表面挂帘。

(5)露筋:在钢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振捣不到位,保护层垫块没有设置或者固定不牢固,混凝土坍落度小,或拆模早,混凝土硬化前受外力导致剥落而使构件成型后钢筋外露的现象,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①灌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②结构构件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③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折,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④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振或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⑤木模板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漏筋。

(6)粘模:拆模后构件有局部混凝土掉皮,石子外露,表面不光洁的现象。

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有:①安装模板时,模板表面杂物没有清理干净;②脱模剂涂刷不均匀;③拆模过早;(7)涨模:是指模板拆除后,混凝土表面局部凸出超出规范要求的现象。

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有:①混凝土浇筑时速度过快;②混凝土振捣时,过振局部受力过大;③模板加固不到位。

(8)冷缝:是指混凝土浇注过程中,由于不连续浇注形成的前次混凝土已初凝而后续混凝土没有浇注的施工缝。

主要原因:混凝土供应不及时不连续浇注造成。

4. 缺陷处理方案4.1处理要求(1)针对不同部位、不同使用要求的建筑物采用不同的处理措施;(2)选用的修补材料,除了满足建筑物运行的各项要求外,其本身的强度、耐久性、与老混凝土的粘结强度等,均不得低于老混凝土的标准;修补用的水泥品种应与原混凝土一致,强度等级一般高于原混凝土等级;(3)当修补区位于有外观要求的部位,修补材料应有与老混凝土相一致的外观;(4)修补时应将不符要求的混凝土彻底凿除,清除松动碎块、残渣,凿成陡坡,再用高压风水冲洗干净;(5)对错台、局部不平整等缺陷处理遵循“宁磨不补、多磨少补”的处理原则,修补部位应略高于原有混凝土表面,待达到结构设计强度后,再将表面修平。

4.2 缺陷处理队伍选择及其经验经过多方了解、考察和咨询,项目部采用山东菏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作为本次缺陷处理的施工队伍,该单位近期在北京地铁7号线达官营站、10号线二期一盾构区间和14号线某暗挖区间衬砌等多数地铁工程都进行过缺陷处理,因此对其处理经验值得信任。

4.3 材料选择根据混凝土结构缺陷的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不同材料进行处理:针对不影响混凝土实体质量的麻面采用比原混凝土强度高一级的砂浆进行处理,针对存在混凝土质量缺陷的蜂窝部分,需要进行补强处理,补强处理所采用的材料主要为化学材料加水泥砂浆,其强度可达到C50混凝土强度。

首先采用改性环氧和651固化剂按照4:1的配比形成化学浆液,然后化学浆液和普通水泥砂浆按质量比3%~8%配制成高强环氧砂浆混凝土补强材料。

在施工之前,需调配三组不同配比的补强砂浆做实验,与原结构混凝土外观颜色进行对比,取色泽最为接近的一组作为最终选用的外观修复处理材料。

4.4 处理措施4.4.1 麻面缺陷处理针对混凝土结构表面出现的麻面,用钢丝刷加清水刷洗麻面处,并使麻面部位充分湿润(使老混凝土处于饱和状态),然后用实验选定配比的补强水泥砂浆抹平,待水泥砂浆凝固后用砂纸或手砂轮适度打磨,使其平顺并且色泽与原混凝土相近。

4.4.2 蜂窝、露筋缺陷处理对存在混凝土质量缺陷的蜂窝严重或露筋部位,由人工采用手凿和砂轮机对混凝土基面进行处理。

要求先采用手凿凿去混凝土表面浮浆、松散和表面凸出部位,然后用砂轮机打磨整平少量特别凸出的石子或砂浆,如有剃凿露筋时,应用砂轮机对露出的部位进行全表面打磨除锈处理,清除粉尘,最后用基面清洁剂清洁一次混凝土基面,使混凝土基面新鲜。

采用补强结构胶修复至不露筋,再采用高强环氧砂浆修复平整,待结构表面凝固、干燥后再做外观恢复,如图4.4.2-1所示。

4.4.3 错台缺陷处理凸凹错台、外形走样缺陷处理对于凸凹错台、外形走样质量缺陷尽可能采用凿除、打磨等方法进行处理;如果凹陷较严重,凿除、打磨方法不能满足要求,则对凹陷部位表面进行凿毛,并用一级配细石混凝土或砂浆填补,处理方法与麻面处理基本相同。

4.4.4 挂帘缺陷处理结构表面的挂帘外观缺陷尽可能采用凿除、打磨等方法进行处理;如果凹陷较严重,凿除、打磨方法不能满足要求,则对凹陷部位表面进行凿毛,并用一级配细石混凝土或砂浆填补,处理方法与麻面处理基本相同。

4.4.5 粘模处理针对混凝土结构表面出现的粘模,用钢丝刷加清水刷洗麻面处,并使麻面部位充分湿润(使老混凝土处于饱和状态),然后用实验选定配比的补强水泥砂浆抹平,待水泥砂浆凝固后用砂纸或手砂轮适度打磨,使其平顺并且色泽与原混凝土相近。

4.4.6 涨模处理对于涨模部分凿除混凝土至低于周边混凝土2cm后,用高压风冲洗干净后,用清水刷洗凿除部位,并用一级配细石混凝土或砂浆填补,处理方法与麻面处理基本相同。

4.4.7 冷缝处理冷缝主要存在于混凝土侧墙上,现场统计共有24条,对于渗水的冷缝,采用注浆堵漏,确认不漏后进行修补,不漏水冷缝的处理:先剔除表层浮浆,沿缝两侧凿除表层钢筋保护层混凝土后进行修补,修补方法与麻面处理基本相同。

4.4.8 立柱的缺棱掉角缺陷处理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

4.5. 主要材料要求砂浆原材料性能控制指标:水泥应采用 42.5MPa 中热硅酸盐水泥。

水泥质量应各项指标要求,且新鲜无结块,同时为使处理过后的结构表面与原构件表面色泽相近,水泥选用该处混凝土供应厂家的水泥;砂采用无杂质、坚硬河砂,并经 1.6mm或 2.5mm孔经筛,细度模数 1.8~2.0mm;5. 处理后检测处理完成后,由具有现场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对处理结果进行质量检测,主要有以下内容:采用无损检测的方法,进行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

采用回弹法检测该处混凝土强度和碳化深度,确保处理后的强度达到原混凝土标号。

6. 缺陷跟踪处理组织机构6.1 组织机构人员针对此次结构缺陷处理工作,项目部尤为重视,成立缺陷跟踪处理组织机构,组织机构以质检副经理薛正生担任组长,毛建彬、卢大明为副组长,成员有:李兆超、张凯。

6.2 组织机构人员职责组长(薛正生):全面负责缺陷处理的所有工作;副组长(毛建彬):负责缺陷处理工作的技术支持,会同组长解决缺陷处理施工的技术问题;副组长(卢大明):堵漏效果跟踪负责人,具体掌控现场堵漏施工情况,并负责对外事务的处理工作;组员(李兆超):质量管理负责人,对堵漏注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进行监控管理;组员(张凯):现场技术员,对现场防渗堵漏施工中的各项参数进行现场记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