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政治经济学导论

现代政治经济学导论

人类经济活动促进各种经济思想的产生
中国古代的食货思想和政策
管子的经济增长思想 整个经济的产出(这里指粮食)取决于土地和劳动力两
个生产要素。而且随土地和劳动力的增加而增加。 土地边际报酬递减的思想。
范蠡、计然的价格调节思想 处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范蠡和计然对于政府运用价格政策
调节经济的运行有非常深刻的分析。通过政府买卖粮食,在 谷价过高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卖粮食,在谷价过低时在 市场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这样一来,市场上货物就 不会缺乏。这是“治国之道”。
三 、 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演进
古希腊思想家姓名 色诺芬
重商主义
重农主义
亚当斯密
李嘉图 斯穆勒
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 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总称。包括政治经济 学和各个部门及各个领域的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政治经济学研究人类社 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政治经济学 是其他各个经济科学的理论基础(因而有时也简称经济 学)。
汉语中“经济”一词用法的演变
经、济二字最早见诸我国古代典籍《周易》,把“经济” 连起来使用最初见于隋代王通的《文中子·礼乐篇》中,书 中有“经济之道”的用语。但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经济"一词 是指 “经国济民”或“经邦济世”,即治理国家、拯救贫 民的意思,与现代语言中的“经济”一词的含义有所不同。 我国对“经济”一词的现代用法是20世纪初引自日本。日本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大量翻译、介绍西方学术著作,曾移植 我国古籍中的“经济”一词来译economy这个英语词汇。
古希腊(色诺芬)
经济:家庭管理。
现代含义
1、经济活动,生产、分配、交换或消费活动。 2、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总称。 3、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 4、节约
“经济”的最初含义
古汉语中的“经济”一词,是“经邦济世”、“经 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 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354年)。“经济”意 指家庭管理。
重商主义经济学
到16世纪,资本主义时代已经开始,商业和海外贸发展 时期,重商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第一个学派。
“经济‘一词的现代含义
现代“经济”一词有多种含义: •(1)指经济活动。 •(2)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 •(3)指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 •(4)指节约,节省,个人或家庭的收支状况等。
二、经济思想的产生
中国古代食货经济思想和政策的产生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产生 西方古希腊的经济思想的产生: 色诺芬的经济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思想 西方神学泰斗阿奎那的经济思想想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魏源
魏源:“缓本急标”、“师夷长技”
魏源修正了传统的“重本抑末”论,提出了“缓本急标”论,从理论 上为重视发展工商业寻找依据。他认为,“语金生粟死之训,重本抑末 之谊,则食先于货;语今日缓本急标之法,则货先于食。” 就是说,从一 般意义而言,“本”业仍然比“末”业重要,但从当前实际情势和需要 出发,“末”业(或称“标”)比“本”业更重要,因此主张把发展 “标”(工商业)放在第一位,而“本”(农业)则可置于次要位置。作为 封建地主知识分子的代表,魏源不可能直接脱离传统经济思想的束缚, 他仍从“本末”的概念出发为发展工商业寻找理论上的依据,但是明显 地与传统思想发生了背离。在“缓本急标”思想的指导下,他提出“师 夷长技以制夷”工业化模式雏形。
西方古希腊经济思想的产生: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区分了经济和“货殖”。
亚里士多德认为,经济学和政治学是两门不同的科学,他认为政治学研究的是国家制 度,经济学则是研究取财术或致富之术。他认为有两种生财之道,一种是经济,即为 家庭和国家取得必要的有用物品的“家庭管理”。另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 求货币的增殖。他说,“家庭管理”的目的是取得真正的财富,真正的财富就是对家 庭和国家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的总和,而取得这些物品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的消费 需要,人的消费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经济是有限度的,合乎自然的。而“货殖” 的目的是“增加货币”,是“绝对的致富”,它的目的是没有止境的,所以“货殖” 是无限度的,违反自然的。在他看来,货币本来是为了交换的便利而产生的,而交换 的目的是满足人们对不同物品的自然需要。但“货殖”却把追求货币的无限度的增殖 作为目的,这就违反了自然。在这类活动中,高利贷是最违反自然的。在亚里士多德 的心目中,所谓自然就是合乎人类和事物的本性。凡合乎自然的,就是合理的,应该 肯定;凡不合乎自然的,就是不合理的,应该否定。他的这种研究和论证问题的方法, 对后来的一些思想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导论 政治经济学述要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方法 第五节 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经济的含义 二、经济思想的产生 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演变
一、经济学的含义
中国古书
经济:经国济世,经邦济民。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张謇
张謇:“实业救国”论
张謇提出了“实业救国”论,认为“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实 业在农工商,在大农大工大商” (《张謇全集》第435页,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把实业解释为资本主义的农业、工业和商业,突破了“以商立国”和 “定为工国”的狭隘思想,对工业化内涵的认识更进一步。在实业救国的途 径上,他提出“棉铁主义”,他说:“謇对于实业上保持一种主义,谓为棉铁 主义。……为捍卫图存之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 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以上论述表明他从 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认为在现实条件下,应当通过优先发展棉纺织业和钢 铁工业,进而带动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建立一个以棉铁工业为中 心的“操经济界之全权”(《张謇全集》第647页)的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独 立和工业化。张謇提出的“棉铁主义”,成为实现工业化的又一个战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