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物联网工程ppt

认识物联网工程ppt


1.2
物联网工程关键技术
1.2.3射频识别关键技术
2.RFID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基本的RFID系统由三部分组成:标签(即射频卡)、阅读器、天线。 系统的基本工作流程是,阅读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 频信号,当射频卡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射频卡获 得能量被激活。射频卡将自身编码等信息通过卡内置发送天线发送出 去。系统接收天线接收到从射频卡发送来的载波信号,经天线调节器 传送到阅读器,阅读器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然后送到后台主 系统进行相关处理;主系统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 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动作。图1-8为射频识别系统工作原理图。
图1-1 传感网、物联网和泛在网的关系
图1-2 传感器网络树状拓扑图
1.1认识物联网工程应用系统
1.1.2各种信息网络之间的关系
2.物联网 广义来讲,物联网是一个未来发展的远景,等同于“未来的互联 网”或者“泛在网络”,能够实现在任何时间、地点,使用任何网络 的任何人与物的信息交换以及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 狭义来讲,物联网是物品之间通过传感器连接起来的局域网,不 论接入互联网与否,都属于物联网的范畴。 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是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如图1-3所 示。
物联网工程布线技术
单元一
认识物联网工程
主要内容
1.1 认识物联网工程应用系统 1.2 物联网工程关键技术 1.3 物联网工程布线关键技术
重点
1.了解物联网基本概念 以及与互联网的关系; 2.了解物联网工程关键 技术和布线技术; 3.全面的认识物联网的 发展应用和布线技术。
1.4 物联网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特征 网络 物联网 传感网 互联网 泛在网 联接主体 人与物,物与物 物与物,人与物 人与人 人与人,人与物 物与物 信息采集 自动 自动 人工 自动,人 工 信息传输 数字化,网络化 数字化,网络化 数字化,网络化 数字化,网络化 信息处理 智能化 智能化 交换 智能化交换 社会状态 现实 现实 虚拟 现实,虚拟
知技术、传输技术、应用层支撑技术。其中与物联网起源密切
相关的两类感知技术为射频识别(RFID)技术和无线传感网 (WSN)技术。
1.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物联网工程关键技术
1.2.1 物联网架构关键技术
物联网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如图1-6所示。 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 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主 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 信息。 网络层由各种企业和 事业单位网络、互联网、 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 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 组成,负责传递和处理感 知层获取的信息。 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 户(包括人、组织和其它 系统)的接口。 图1-6 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架构示意图
图1-4 泛在网业务架构示意图
1.1认识物联网工程应用系统
1.1.2各种信息网络之间的关系
4.各种信息网络之间的关系 传感网、物联网、泛在网各有定位,传感网是泛在网和物联网的 组成部分,物联网是泛在网发展的物联阶段。通信网、互联网、物联 网之间相互协同、融合是泛在网发展的目标。也就是说,通信网、互 联网、物联网各自的发展是泛在网初级发展阶段,泛在网的最终目标 是各种网络的高度融合和协同。 表1-1 各种网络技术特征对比表
应答器 读写器 计算机 射频前端 逻辑控制 存储器
图1-8 射频识别系统工作原理图
1.2
物联网工程关键技术
1.2.3射频识别关键技术
2.RFID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所有阅读器都有高频接口和控制单元两个基本模块。高频接口包 含发送器和接收器,发送器产生高频发射功率,启动射频卡并提供能 量,同时对发射信号进行调制,将数据传送给射频卡。接收器接收和 解调来自射频卡的高频信号。不同射频识别系统的高频接口设计具有 一些差异,图1-9为电感耦合系统的高频接口原理图 阅读器控制单元实现与应用系统软件进行通信,执行软件发来的 命令,控制与射频卡的通信过程(主-从原则),进行信号的编解码。
1.2
物联网工程关键技术
1.2.2无线传感网关键技术
1.无线网络的选择 挑选无线网络时,带宽、传输距离以及功耗是三个主要考虑因素。 ZigBee已被证明是最适合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无线技术,它拥 有250kbps的带宽,传输距离可达1km以上,并且功耗更小,采用普通 AA电池就能够支持设备在高达数年的时间内连续工作。 2.网络协议 无线传感器网络一般是由在空间分布的和独立的网络节点组成的。 节点包含有传感器来监控节点的物理或环境条件,如温度、声音、震 动、压力、运动或污染物等。每个节点通常带有无线电收发器或其他 无线设备通信设备以通过网络把传感数据传输给数据库和其他用户。 这样,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用于数据收集、目标跟踪以及报警监控等。 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联合会(IEEE)的1451工作组(IEEE1451)建 立了一个智能传感器即插即用(plug-and-play)的标准,使所有符合 标准的传感器能和其它仪器和系统一起工作。
1.2
物联网工程关键技术
1.2.2无线传感网关键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由独立分布的节点以及网关构成的传 感器网络。安放在不同地点的传感器节点不断采集着外界的物 理信息,如温度、声音、震动等。相互独立的节点之间通过无 线网络进行通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每个节点都能够进行采集, 数据的简单处理,还能接收来自其他节点的数据,并最终将数 据发送到网关。工程师可以从网关获取数据,查看历史数据记 录或进行分析。通常,一个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硬件 结构包括:传感器接口、ADC、微处理器、电源以及无线收发装 置。 无线传感网必须重点考虑网络选择,拓扑结构,功耗以及兼 容性。
1.1认识物联网工程应用系统
1.1.2各种信息网络之间的关系
4.各种信息网络之间的关系
图1-5 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等各种网络连接的架构示意图
1.2
物联网工程关键技术
IBM对智慧地球的3I描述是“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 和更深入的智能”,对应了物联网感知、传输和应用3个层面。 而这3个“更”则对应着3个方面技术的应用和技术的进步:感
1.1认识物联网工程应用系统
1.1.2各种信息网络之间的关系
在信息技术行业,目前比较流行的网络概念主要有互联网、物联 网、传感网、泛在网等,这些概念和来源不同,内涵既有重叠。 1.传感网 传感网是由各种传感器(光、电、温度、湿度、压力等)与中低 速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构成的一个独立的网络,是由多个具有有线 /无线通信与计算能力的低功耗、小体积的微小传感器节点构成的网 络系统,图1-2为传感器网络树状拓扑图。
星形拓扑 距离 复杂度 树形拓扑 可靠性 反应时间 网状拓扑
图例说明 网关 路由节点 终端节点
图1-7 传感网常用网络拓扑结构示意图
1.2
物联网工程关键技术
1.2.2无线传感网关键技术
4.系统功耗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被放置在室外,无法进行长距离的布线,这 就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信号的传输,二是设备的供电。信号传输问 题可以通过选择无线网络解决,设备供电问题,则必须考虑外部电源, 例如电池或小型发电设备。由于电池所能供应的电量有限,为了满足 设备长时间使用的要求,必须严格控制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能耗。 所以用户一方面应选用ZigBee技术保证无线收发器的低功耗,同时, 在保证处理器性能的前提下,还应选择带有休眠功能并且工作能耗尽 可能低的处理器。 5.兼容性 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够帮助工程师完成远程数据的采集以及后续数 据的分析、显示以及发布等功能。在一些工业应用中,更有可能将无 线传感器网络连接到多样的工业现场设备,进行协同工作。在这些情 况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必须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实现与各种现场设备 的快速连接。
1.2
物联网工程关键技术
1.2.3射频识别关键技术
RFID是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 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进行识别的技术。 1.射频识别技术发展历史 1940-1950年,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射频识别技术。 1950-1960年,早期射频识别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实验室实 验研究。 1960-1970年,射频识别技术理论得到了发展,开始一些应用尝试。 1970-1980年,射频识别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各 种射频识别技术测试得到加速,出现了一些最早的射频识别应用。 1980-1990年,射频识别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规模 应用开始出现。 1990-2000年,射频识别技术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射频识别 产品得到广泛采用,射频识别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1.5 典型行业应用案例 1.6 练习题
1.1认识物联网工程应用系统
在互联网、传感网、通信、射频识别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一种能 够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直接沟通的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已经全面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推动社会向 前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不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小了,沟通和交流高效 快捷,而且快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 在物联网时代,不仅物与物之间的距离变小了,实现了信息自动 采集、传输和相互控制,而且再次快速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人 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管理。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 潮。国际电联曾预测,未来世界是无所不在的物联网世界,到2017年 将有7万亿传感器为地球上的70亿人口提供服务。一方面物联网可以 用于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 提供技术动力。目前,美国、欧盟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 联网,中国政府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 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 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1.1认识物联网工程应用系统
1.1.1物联网工程的相关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