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建设发展规划doc-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课程建设发展规

课程建设发展规划doc-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课程建设发展规

XX市第四十七中学课程建设发展规划为了全面科学地规划和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 号)、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工作的通知》(教基[2003]21号)、XX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粤教基[2004]47 号)、XX 省教育厅《XX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XX市教育局《2004学年XX市普通高中课程开设指导意见(试行)》(穗教发[2004]24号)、XX市教研室《2006学年XX市普通高中课程开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精神,同时结合学校具体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校课程现状我校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如下:(一)全部开设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必修课。

这些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数学、信息技术、外语(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以及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

普通高中必修课是为学生打好共同基础开设的,每位学生必须修习。

(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同时开设,校本课程渗透始终。

保证学生每学年在每一领域都修得学分。

高一高二修完全部必修课程与部分选修课程,高三全面进入选修。

每周课时数不超过35学时,国家课程模块按每周4课时或每周2课时安排。

校本课程参照国家课程的学时数设置。

(三)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组织有序。

必修课的上课形式以行政班为主,选修课的上课形式以教学班(走班制)为主。

(四)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规定的各项课程1、必修课、选修课开设情况高一年级说明:1、通用技术必修课程共2模块,4学分。

课程开设有两种方案:(1)周课时2(最好能连堂),可在高一结束;(2)若受师资等条件限制,可每周1课时,分高一、高二两年完成。

2、信息技术课高一学习1个模块,共40课时。

根据学校的师资和设备条件,课程开设有两个方案:(1)全体学生同时开设,每周1课时,全年完成;(2)学生对分两批,轮流开设,每周2课时,1学期完成。

3、美术、音乐和体育等科目,建议统一安排学习的时间,选择若干系列或模块同时开设。

学生自主选择内容,跨班级(或年级)上课。

4、由于学习内容多,物理和化学可根据实际需要分别每周增加0.5~1课时。

高二年级说明:1、英语课教学进度根据学生基础起点有所区别,生源较好的学校,高二完成英语8,高三选学英语9~11;其他学校在高二完成英语8的一部分内容,余下部分高三完成。

2、若已在高一开设《技术与设计1》,所以在高二年级开设《技术与设计2》,每周1节。

若学生在高一没有开设课程,则在高二年级每周2节开课,完成必修模块课程的学习。

三、高三年级说明:1、文科基础/理科基础每周5~8课时。

有多种模式,可结合实际灵活安排。

推荐模式:上学期“5×1”、“6×1”或“2×2 + 4×1”,下学期“5+3”或“6+2”。

政治必修模块多,如有需要,可适当增加复习课时。

2、根据学校实际,可在不同时段有侧重地加强某些学科。

2、校本课程开设情况2005年高一年级校本课程安排表2006年校本课程安排表2007年高一年级校本课程安排表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立足我校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两有两强两突出”的培养目标,即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强,学习能力和个性特长突出的人,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富有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实现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

(二)目标任务1、近期: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系,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方法,构建新的学校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模式。

2、中期:探索并建立新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测制度。

3、远期:提高教师开发课程和挖掘课程资源的能力,建立课程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

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整合,促进学校课程建设、课程管理能力的提高,形成有特色的课程结构。

三、课程发展的措施(一)建立指导课程建设的组织机构。

将课程建设纳入学校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X畴,课程方案、计划的制订,由学校的两个组织机构“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和“课程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

课程的开发、实施由教导处负责。

(二)明确各种课程设置的目标指向。

普通高中必修课是为学生打好共同基础开设的,每位学生必须修习。

教师们首先要以必修课堂为体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的主阵地;教师通过必修课的讲授,要使学生在培养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打好知识基础等方面,达到相应的较高的水平。

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为拓宽和增强学生有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而开设的。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的“亮点”之一,选修课的设置和讲授,几乎占了高中教学时数的一半。

教师们要从满足学生拓宽知识领域,引领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积极推动课改进行等几个方面,开设、上好选修一、选修二课程。

(三)强化教师主动开发课程的意识。

一是全员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政策和理论,了解课改对教师开发课程的要求;二是,出于体现学校“实验性,创新性,示X性”办学特色的需要,教师们有承担课程开发的责任;三是,作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们有必要主动开发课程。

(四)重点开发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

凭着多年积淀下来的课程开发成果,我校具备开发多样化课程的硬件、软件资源。

借新课改之机,近期要把前两年就已开发的几个课程进行清点、审校、修订。

这些校本课程是《心理辅导课程》、《信息技术课程》、《青少年团校课程》、《青年党校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

(五)提供课程开发应用所需的资源。

全员参与、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本身就是课程开发的最大的资源。

具体的,学校要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提供课程开发所需的资源。

硬件方面包括:课程开设所需的教师、课室、专用室、网络设备、资金等;软件包括:学校对课改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教师的认识水平、教师的专业水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校对课程建设过程的指导与监控。

(六)建立新课程实施的“全员管理”制度。

班主任、任课老师全员参与管理,有序地组织教学和有效地指导学生。

高中三年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德育管理,开展教育活动,辅之以教学班组织教学,建立“导师制”和“学习小组”等多种形式的管理制度。

教导处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常规管理、学业成绩管理等工作。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团委、学生会在德育管理中的作用,突出我校在学生自主管理方面的优势,构建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社团组织,使100%的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中,从而大大增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七)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

对学生进行新课程的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让学生了解新课程在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新变化而引发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了解新课程给他们带来哪些好处和挑战,掌握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上好必修课,打好基础,并提供具体的选课手册,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地选课,制订三年的高中学习计划。

与此同时,赋予家长委员会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的职能作用,认真咨询和听取家长的意见,探索建立社区、家长、社会力量有效参与课改的新机制,使学校、社区、家长在课改中形成合力。

(八)及时交流和总结课程建设经验。

课程的开设,绝大部分属于实验、探索性质,在实施过程中必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作为编写教材的主体,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反馈,主动总结和修正。

学校要组织学生和教师进行相应的座谈会,听取、交流课程实施中的优与劣、长和短。

必要时,学校要指定某些科目,将相关的课程作为校级或以上的课题研究的项目,作重点指导、跟踪。

四、课程的保障、检验与评估(一)加强有关组织机构建设。

成立学校的“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和“课程委员会”,由它们负责指导、审定全校课程的设置和实施细则,并由教导处带领学科组对课程实施进行质量检测和评估。

(二)引导教师切实转变课程理念。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程“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在教学要求上不能忽视基础性;在教学设计上要保证课程模块的整体性;强调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关注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动态生成性;关注课堂教学的情感性。

并遵循以下10项教学基本原则:①良好的班级气氛②丰富的学习机会③妥善的课程安排④明确的学习重点⑤扎实的学习内容⑥智慧的教学对话⑦充分的练习应用⑧学习策略的教导⑨协同合作的学习⑩教师的适度期望。

(三)深入开展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创新式教学模式下的发展性评价研究实验。

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深层次地开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发展的学业成就评价研究”,探索和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与之相适应,制订了《XX市第四十七中学学分认定办法》,制定了全新的《XX市第四十七中学学生评价手册》,并尝试在发展性评价理念下的校内考试改革、学生学习情感和态度的评价研究(学科评语)、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研究(成长记录袋、研究性学习手册)、学生各种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的评价研究(能力考试、学科研究性学习)、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的评价研究、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研究(小论文、科技制作、手抄报、电子课件、网页、音像制品、艺术作品、实验设计)等方面进行多层面的实验。

(四)加强课程的检测工作。

必修课每一模块的检测每一学段进行1次,校本选修则每两个学段检测1次。

要求检测的方式应体现学科新课标的精神,对学生巩固基础、提高能力具有良好的导向性,考查模式具备一定的前瞻性。

(五)建立与模块教学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每个学段学习结束后,学术性学科由学校统一命题、集体阅卷,通过学段考试考查学生学业水平,并检测教师教学质量,学校参照其它指标,建立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六)成立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

其主要职责是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对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

根据教学评价要求,科学合理地设置问卷项目和内容,每月进行一次学生问卷调查。

建立正常有序的听课制度,及时了解教学情况,指导教师教学。

学校多渠道、全方位地对教师教育教学进行全程监测、评价与奖励。

(七)成立班级工作指导委员会。

对班主任进行指导评估和检查,广泛了解班级工作情况,深入班级生活,收集合理化建议,解决疑难问题。

定期开展班级教育小组活动,负责对班主任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

加强教学班级管理,任课教师全面负责教学班的管理,教学班与行政班一样健全班级管理组织,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八)完善学分认定工作与学生成长记录的过程管理。

任课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详细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在学段考试结束后,实事求是地给定学分。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等情况如实填写成长记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