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精神疾病与心理卫生(一)
作者:夏益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第09期
社区常见精神疾病概述
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社区常见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持久性妄想性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情感)障碍、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药物引起的精神(行为)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及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人格障碍。
社区精神疾病的防治
社区精神疾病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即预防疾病的发生,降低发病率。
一级预防主要是针对病因已经明确的疾病,可以采取控制病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加以预防。
在精神疾患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是由病毒、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等各种病原体侵犯脑组织所致,如病毒性脑炎、流行性脑炎、结核性脑炎和神经梅毒等。
因病因明确,故可通过预防接种、给药、加强改善环境措施、防止交叉感染等方法加以预防。
在工业生产及建筑业,有效地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可预防颅脑损伤所致的精神障碍及中毒性精神障碍的发生。
二级预防通过缩短病程来降低精神疾病的现患病率。
措施是对已经发现有精神疾患的病人要使他们能及时就医,经过有效治疗后,使病情尽快得到控制,争取达到精神症状完全消失,自知力恢复正常,社会能力也恢复到病前水平,即达到临床痊愈的目的。
因此,对精神分裂症等发病机制迄今未明的精神疾病,在一级预防尚未能实施前,预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争取达到较好的疗效,及预防疾病复发等几个环节上。
目前要做好精神疾病的二级预防,就应在社区建立精神疾病的防治机构,在人群中普及精神疾病的防治知识,使病人能及早发现和早期得到治疗。
三级预防目标是通过预防疾病的并发症和开展积极的康复活动,以减轻慢性精神疾患造成的精神缺损。
在各种精神疾患中,按疾病的严重程度来划分,尤以重性精神疾病对社区功能的影响最为严重,因为这类疾病普遍具有复发率高、慢性残疾率高的特点。
例如:精神分裂症病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部分病人可以达到临床痊愈。
但有相当数量的病人经过一个时期后,原有症状会再次复发;也有的病人虽然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但可遗留精神症症状,其工作、学习的能力部分下降,或遗留孤僻、淡漠、退缩等个性改变,或社会功能缺陷,如不经过适当治疗,经过长期发展,可逐渐出现精神缺损。
此时病人表现情感淡漠、意志缺乏、脱离现实,终日退缩于一角,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起居均需人照顾,最严重者可形成精神衰退。
因此,对于已经存有社会功能缺陷的病人,应在坚持药物等治疗的基础上,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精神康复活动,加强日常生活能力、学习劳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争取使残疾对个人影响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社区防治康复原则和方针精神疾病的康复不同于其他几类残疾的康复,在防治康复工作中需要突出体现下列基本原则,即平等对待精神疾病患者,要以体现社会公正的原则,消除偏见、反对歧视,要团结他们,要保证他们做人的尊严。
社会化精神疾病的康复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多部门和多学科的参与和合作,以社会化的手段建立并形成精神疾病的康复工作体系,才能搞好精神疾病的康复工作。
因此,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以各级政府为主导,多部门合作,尚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组织管理网络,逐步完善技术指导网络和康复治疗体系。
综合性将预防、治疗、康复工作结合在一起,促进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
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疏导、文体娱乐治疗、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工疗、农疗、职业技能训练、社会服务等,为他们回归社会生活创造有利的条件。
开放式在社区要对重度精神疾病患者施行分期管理,定期访视,发现疾病期和波动期的患者要及时转诊或积极给予治疗,避免出现关锁与禁锢现象,使他们在尽可能不脱离社区家庭环境的情况下,得到有效的康复治疗。
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工作的内容①在辖区开展重度精神疾病筛查,开展精神卫生咨询,为已确诊的重度精神疾病患者建立档案,对建档患者施行分期管理(稳定期、波动期、疾病期、慢性衰退期)。
②定期门诊:督促病人定期去精神科门诊复查,坚持服药治疗,防止病情复发。
③家庭访视:按要求对建档病人定期访视,做好随访记录,有条件的可开设家庭病床。
④开展健康教育:定期举办讲座,为病人及其家属讲解精神卫生方面的知识。
⑤参与监护小组的工作:主要加强对有肇事、肇祸倾向病人的管理。
⑥对社区精神病人工疗站、日间活动中心的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对参加活动的患者开展生活自理、学习劳动、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
⑦信息管理:掌握建档病人的基本信息,对新发现、新发病、迁入、迁出、人户分离、死亡、走失、当年住院病人、免费用药病人等情况要如实登记,并按规定填写和上报各种报表,如季度报表、年度报表及重点病人管理报表等。
精神疾病的社区康复是指启用和开发社区的资源,将残疾人及其家庭和社区视作为一个整体,对残疾人(精神类残疾)的康复和预防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针对病人而言①减少精神残疾对自身的影响;②鼓励病人的自立、自强;③尽量回归社会,深入到社会中去;④达到较好的生活质量,并最大限度地施展和实现抱负。
针对环境而言①卫生服务及社会服务;②教育、受教育及就业的机会;③住房及交通设施;④信息获得;⑤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体育、文艺设施;⑥参与政治活动等方面的权利。
社区家庭康复的基本步骤和相关内容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
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了解患者的病史、病前个性特征、社会功能情况、家庭情况、目前的精神状况、基本心理需求、睡眠进食情况、躯体状况、既往治疗情况等。
从患者的日常言行中,捕捉精神症状的蛛丝马迹。
坚持药物维持治疗督促患者坚持服用医生所开的药物和药量,观察有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培养患者的就医意识经常强化患者的就医意识和维持治疗的意识,督促患者家属定期带患者去医院门诊复查,与医院保持定期的接触。
关心患者的工作、学习情况对能坚持学习、工作者,社区医师督促家属要定期与其学校或单位联系。
了解其学习、工作的状态,与人交往的情况,以便能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
安排家务劳动不能外出工作者,应安排一定的家务劳动,如每天的室内卫生清洁、洗衣、购物、做饭等。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社会功能缺陷较严重的患者,应与家属协商为患者制定作息时间表,对其每日的活动做出安排,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属督促在社区医师指导下家属应坚持按计划行事,督促及指导患者执行,不能放任自流,对安排患者自己做的事,如洗衣、准备饭菜、个人卫生、室内清洁等,家属不应代替去做。
鼓励患者定期户外活动对孤僻、懒散者,应鼓励他们坚持户外活动,如与家属散步、逛商场、游园、听讲座等,增加与外界的实际接触。
培养兴趣爱好如阅读书报、练字、养花、唱歌等,使患者感到生活充实。
生活技能训练要注意循序渐进家庭生活技能训练,需从简单劳动开始,循序渐进;在制订计划时,有些内容需要得到患者的认可,应本着适度、适应的原则。
鼓励参与外界工作有能力工作者应鼓励参加工作,工作要量力而行,争取让患者行动起来,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康复的希望。
经常给予鼓励对患者的微小进步,社区医师和家属也应注意及时鼓励,激发其自觉性和参与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