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县域高中史传文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县域高中史传文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县域高中史传文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作者:刘琦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20年第1期
刘琦
《文心雕龙·史传》篇曰:“史者,使也;执笔左右,使之记也。

”又言:“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于后,实圣文之羽翮,记籍之冠冕也。

”史传文学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学
传统之“根”。

史传文学教学,不能简单等同于一般文言文教学。

同时,基于县域高中学生的
具体学情,史传文学阅读教学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文体意识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县域高中有些教师对史传文学往往并不太熟悉,对
史传文学概念式的认知,大都来源于高考试卷中的文言人物传记。

这种状况,导致不少教师无
法科学界定史传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更不能进而深度挖掘教材固有的教学价值。

虽然很多教师力图落实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但是,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将史传文学教学基
本等同于一般文言文教学。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缘于史传文学文体意识的缺失。

王荣生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一要依据文本体式,二要根据学情。

史传文学发轫于
《尚书》《春秋》,中经《左传》至《史记》,形成史传文学的高峰。

史传文学兼具史学与文
学特质。

吴缜说:“为史之要有三,一曰事实,二曰褒贬,三曰文采。

”章学诚说:“史所贵
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

”刘知己认为:“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

”史传
文学不仅孕育、催生了中国古典小说,而且在写作原则、创作方法、题材选择等方面都对后世
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以人物为
中心的叙事、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史鉴与褒善贬恶的社会教育功能等,皆蕴涵着强烈的文学
性与隽永的审美价值。

据此,我们既不能脱离文言文整体范畴来谈史传文学教学,又不能把史
传文学教学混同于一般性的文言文教学。

人教版教材在编选时显然关注到史传文学的文体特征:“所选作品,均为《史记》《汉书》等正史中的人物传记。

这些传记中的主人公,或以政绩、
或以品德、或以才干名垂青史”,“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可以从中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提高文体意识,充分挖掘与整合教材教学价值,在梳理史
传文学作品体式特征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史传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二、人文意识
“重言轻文”现象,一直是文言文教学的痼疾。

钱梦龙就曾指出:“目前文言文教学的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

”直面当下语文课堂,“文言字词句式、文意
翻译”大多时候仍然是师生最为重视的。

虽然“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普通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之一,但基于功利目的,过于强调文言知识的学习,并以文学、文化等人文要素的缺失为前提,
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普通高中语文教材选录的史传文学作品大抵出自《左传》《史记》《汉书》《战国策》等,可谓经典。

在其教学过程中,人文意识的淡薄或缺少,无疑是一种反裘负薪的
做法。

重“人文”是史传文学教学的内在属性,也是时代发展的外在要求。

本来,文言文阅读
教学就很好地契合“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课程目标。

而史传文学厚重的史
学特质和浓烈的文学色彩更使之天然地具有文学、文化等人文内涵与素养。

于漪说:“素质不
是一种技巧,可以轻松掌握,素质是一种心灵的塑造,在塑造人的心灵过程中,中华文化能起
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韩军强调:“语言的生命之根是人的文化精神、人的情感、人的个性、
人的独特的感觉和体验;语言,不是别的,它就是人的文化生命本身、人的精神本身。

”史传
文学是关于人的文学,是关于历史的叙事,“天地之性,人为贵”。

史传文学教学本该引导学
生多从人文角度去阅读文本,理解与品味这些古典精华的蕴藉。

同时,新时代语文教育三大内
容之一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

习近平主席考察北师大时说:“应该把这些经典
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
育教学规律,把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因此,史传文学阅读教学,要改变“重言轻文”的现状,强化人文意识,构建史传文教学的立体阅读活动体系,精准落实史传文的教学目标,
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三、阅读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就县域中学而言,由于地域经济、历史文化、社会教育氛围等因素,学生的阅
读基础是相对较为薄弱的,并且缺乏主动阅读的意识。

史传文学教学中,很少有师生结合教材
进行课外史传文学阅读,这样的阅读状况既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更不利于史传文学本身的
学习。

因为教材编选的史传篇目大多是节选,仅就片段谈片段,难免陷入管中窥豹的误区。

指导学生整篇阅读,对教材选篇的精读、细读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荆轲刺秦王》教学,荆轲刺秦失败,把败因归结为“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许多学生在课堂上质疑:荆
轲为什么不直接刺杀秦王?其实,《战国策·燕策三》之“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中明确交代
太子丹与荆轲结交之初便约定:“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
善矣。

”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基于教材指导学生阅读史传作品完整篇目,就能很容易地理解
人物行为的合理性与一致性了。

另外,阅读活动也是课标的重要内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
准(2017年版)》明确要求“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
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
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关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史传文学作为传统文化中的
精华,对其作品的阅读既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又可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因此,史传文学
阅读教学,应该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结合全民阅读、文化传承的时代主旋律,
在把握县域高中学生学情的前提下,以普通高中语文教材中《左传》《史记》《汉书》《战国策》等经典作品为载体,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进行课外史传文学作品主题式阅读实践活动,努
力尝试探讨史传作品选文与整体的关系、文与史的关系,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中传承文化,在读
写整合中汲取叙事艺术精髓。

刘琦,安徽省长丰县第一中学教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