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的航空先驱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也是中国航空事业的孕育时期。
从清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起,西方关于气球、飞艇和飞机等方面的航空知识陆续传到我国。
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发明飞机后不久,一些外国人曾携带飞机来华作飞行表演,激发了中国人对航空的兴趣。
从此,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中国人,也相继投身于航空器的研究工作,出现了不少航空设计师和飞行家,为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这些航空先驱者中,较具代表性的当数华蘅芳、谢缵泰、冯如、厉汝燕、谭根、杨仙逸……
研制气球的数学家――华蘅芳
华蘅芳(公元1833~1902年),是中国清末的数学家、气球制造家(见图一);字若汀,江苏无锡人。
他之所以扬名中国早期航空界,是因其制造了中国第一个氢气球。
他早年在安庆曾国藩军中办过洋务新政;在上海江南制造局从事过翻译工作,译有大量数学和科技方面的书籍,对
数学和机械制造颇有研究。
清朝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华蘅芳在天津武备学堂任数学教习。
当时,该学堂购买了一只申法战争用过的法国旧气球,请德国教习修复,以供学生实习气球放飞,但久修未果。
于是,华蘅芳便自行设计了一只直径5尺(约1.67米)的气球,充入自制的氢气,放飞成功。
这是中国人自制的第一只氢气球。
此后,清政府曾从日本购买了两只侦察气球;还在陆军中相继成立了三个气球队,进行侦察演习,开创了中国气球军用的先河。
中国飞艇创始人――谢缵泰
谢缵泰(公元1872~1937年),是中国航空先驱、飞艇设计家(见图二);字重安,号康如,广东开平人,生于澳大利亚悉尼,定居香港。
从青年时期起,他就善长数学和技艺。
当西方研制飞艇成功的消息传到香港后,引起了谢缵泰研究飞艇的兴趣。
他从1894年开始研制飞艇,直至1899年才设计出“中国”号飞艇。
这艘飞艇主要由气囊、艇身和动力装置组成。
艇身悬挂在气囊下,主要由铝制造;其上装有电动机带动的螺旋桨,驱动飞艇前进。
设计完成后,谢缵泰想把“中国”号飞艇献
给当时的清朝政府建造,但遭冷遇,从而断送了中国发展飞艇的大好前景。
他不得已,才把“中国”号飞艇的设计图纸和说明书,寄给了英国的飞艇研究家,获得很高的评价。
他设计的飞艇虽未制造和使用,但却为中国飞艇的发展开拓了前进之路。
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如
冯如(公元1883~1912年),是中国最早的飞机设计师、飞行家(图三);字鼎山,号九如,广东恩平人。
他出身农村,17岁漂泊美国打工,经刻苦钻研机械工艺技术,曾制作过一些精巧的机器。
1903年莱特兄弟的飞机飞行成功后,冯如深受影响,立志从事飞机制造。
在当地华侨的赞助下,他于1907年在美国的奥克兰建厂制造飞机;成立了“广东制造机器公司”,制造飞机。
1910年,冯如研制出一架双翼飞机并于当年9月试飞成功。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飞行。
当时,当地媒体报道说:“在航空领或中,中国人把白人抛在了后面。
天才的中国人冯如,自己制造飞机进行试飞。
”
1910年10月,冯如带着自己的飞机,参加了在旧金山(一说芝加哥)举行的国际飞机飞行比赛,夺得全场之
冠,并荣获了国际飞行协会的优等证书以及美国国际航空学会的甲等飞行员证书。
冯如研制飞机成功之后,誉满海外。
他拒绝了一切邀请,决心回国发展航空事业。
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听到冯如制造飞机的事迹后,欣喜地说:我中国有杰出的人才了!
辛亥革命后,冯如曾任广东革命军飞行队队长。
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作飞行表演时,因飞机失速坠毁牺牲。
他为中国的早期航空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尊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
航空飞行家――厉汝燕
厉汝燕(公元1888~1944年),是中国近代航空活动家、飞行家、设计师(图四);字翼之,浙江定海人,1909年毕业于英国伦敦纳生布敦工业学校。
当时,正处于航空发展初期,厉汝燕立志从事航空事业;他曾多次上书清朝政府,呼吁重视航空。
经清朝军队首脑批准,厉汝燕于1910年进入英国布里斯托尔飞行学校学习飞行;毕业后,经英国皇家航空俱乐部考试合格,取得了飞行员执照。
1911年,厉汝燕受中国革命军的委托,从奥地利买回两架“鸽式”单翼机。
这是中国从国外购买的第一架飞机。
回国后,厉汝燕受命荣任沪军航空队队长。
1912年4月,他曾驾驶“鸽式”飞机,在上海江湾跑马场作飞行表演并散发革命传单,受到好评。
1913年,他随“鸽式”飞机一起转到北京南苑的陆军第三师,任飞行训练班飞行主任兼飞机修理厂厂长。
同年9月,他又改任新成立的南苑航空学校主任教官,培养了不少飞行员。
1914年3月10~11日,厉汝燕与另两各飞行员,完成了从北京至保定的中国首次航线飞行;同年,他还设计、制造了一架水上飞机。
此外,厉汝燕还撰有《航空学大意》、《世界航空之进化》等航空论著。
他为中国近代航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水上飞机第一人――谭根
谭根(公元1889~?年),是中国近代航空先驱、水上飞机设计师(见图五);原名谭德根,广东开平人,出生于美国旧金山。
1910年,他从美国希敦飞行学校毕业,曾获加利福尼亚飞行会和万国飞行协会的证书。
随后,在华侨的资助下,谭根开始研制水上飞机。
他是世界上早期水上飞机设计者之一。
1910年7月,他携带其制成的一架船身式水上飞机(见图五下部),参加了芝加哥万国飞机制造比赛大会,夺得水上飞机冠军,为中国人争了光。
1912年,谭根出任留美华侨组建的“中国飞船公
司”的设计师和总教练,负责制造水上飞机并培训飞行员。
此后,他相继在檀香山、日本和菲律宾等地,进行飞行表演数百次。
谭根曾驾驶水上飞机飞越菲律宾境内高达2416米的马荣火山,创造了当时水上飞机的飞行高度世界纪录;他还曾在小吕宋设厂制造军用飞机。
1915年,谭根应邀回国,在香港、广州等地作飞行表演;同年7月,他筹建了广东航空学校并任飞行主任,培养了不少航空人才;1916年,他出任广东护国军讨袁航空队队长,参加了讨伐军阀龙济光的战役。
虽说谭根后来改行从商,但他还是为中国近代航空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革命空军之父――杨仙逸
杨仙逸(公元1891~1923年),是中国军事航空先驱、飞行家、设计师(见图六)。
他生于广东省中山县,自幼侨居美国,在夏威夷大学毕业后即加入了同盟会。
辛亥革命后,他考入美国加弥斯航空学校学飞行,毕业后取得万国飞行协会水陆飞行执照。
1818年,杨仙逸出任美国华侨创建的“图强飞机公司”董事;同年,他又应孙中山之邀,回国筹建革命空军飞行队。
为给飞行队购买飞机,他亲赴海外向华侨募捐筹款。
其父杨著昆为此捐献4架飞机,并出资培训中国年轻飞行
员。
1919年,杨仙逸出任正式成立的广东革命军飞机队总队长。
1920年秋,他率队参加了讨伐军阀莫荣新的战役,并亲自驾机参战,胜利而归。
1922年12月,杨仙逸被孙中山任命为广东航空局局长兼飞机修理厂厂长。
1923年3月,他从美国运回4架“詹尼”式飞机和一批飞机零配件及器材。
同年6月,在他主持下,以“詹尼”式飞机为基础,研制出一架双翼教练/侦察/轰炸机,并由孙中山命名为“乐士文”号。
这是中国研制的首架此类飞机,曾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战役。
“乐士文”号机长6.4米,翼展10.16米;全机重约730公斤;最大飞行速度为120公里/小时;该机装一台功率为66.5千瓦(90马力)活塞式发动机,可携带25公斤炸弹4枚。
杨仙逸虽然公务繁忙,但在军情紧急时常常亲自驾机参加战斗,能身先士卒。
1923年9月20日,他亲赴惠州博罗前线,在梅湖船上将水雷改装炸弹时,因水雷意外爆炸而牺牲。
杨仙逸为中国近代航空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我国早期军用航空作出过卓越成绩,被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誉为“革命空军之父”。
责任编辑:晓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