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历史3月月考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 . 铁犁牛耕B . 刀耕火种C . 个体农耕D . 石器锄耕2.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道:“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杼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 . ①②③B . ①③④C . ①②④D . ②③④3. 观察汉代画砖《犁耕图》。
它反映的信息是()A . 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B . 汉代耕犁便于调节耕作深度C . 汉代农业动力发生根本变化D . 中国传统步犁技术基本定型4. 某古代水利工程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流出古今秦汉月,问他伏龙可曾寒?”。
“造福亿万家,凿山分水,作堰淘滩,开数万顷,陆海粮川,其功不下禹矣。
”上述描述的这项水利工程是:()A . 白渠B . 郑国渠C . 芍陂D . 都江堰5. 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
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A . 商品经济B . 小农经济C . 市场经济D . 计划经济6. 著名的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一件素纱蝉衣,如下图,其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重量仅49克。
从纺织技术方面判断,它可能出自:()A . 官营手工业B . 家庭手工业C . 私营手工业D . 以上都有可能7. “南海I号”是发现于南海北部、沉没于800多年前的宋代木质船,现已出土数千件完整的宋代瓷器,还出土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
专家认为,“南海I号”的发现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
它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可能包括:()①海上陶瓷之路的盛况②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③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④制瓷技术的进步A . ①②③B . ②③④C . ①②④D . ①③④8. 据《苏州府风俗考》记载,明朝苏州“聊城之东,旨习机业……匠有常主,什暖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以辈衣食无所矣。
“这则材料所反映的最本质的问题是()A . 出现劳动力市场B . 存在失业现象C . 自然经济趋于解体D .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9. 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很大的发展变化,其商业活动已不限制在市内。
有一本专门介绍这种商业活动变化的书籍,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出一个比较合适的书名()A . 《东京城的辉煌》B . 《坊墙去除利工商》C . 《汴河两岸好风光》D . 《西京城的衰落》10. 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 . 交通方式的变革B . 土地制度的调整C . 货币制度的改变D . 地区经济的差异11.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A .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 .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 .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 .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12. 据《阅世篇》载:“(晚明上海)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挟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这充分反映了()①明末上海商业的发达②当时入市的富商巨贾拥有雄厚资金③ 商人的地位贵如王侯④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中介机构A . ①②③B . ②③④C . ①③④D . ①②④13. 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A . 禁止走私贩运B . 重农抑商C . 抑商、禁海D . 加强外航海管理14. “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 造成这种重大影响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海洋是()A . 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大西洋——欧洲B .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欧洲C .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欧洲D .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欧洲15. 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着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
这里的“全球分裂”是指()A . 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B . 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C .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格局形成D . 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16.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A . 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B . 促进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C . 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D . 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17. 16世纪-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
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 . 新兴城市大量出现B . 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C . 工业革命的进行D . 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18. 史仲文的《世界全史》提到:英国18世纪初期,制铝、制盐等行业已成为资本集中的工业;1750年,在煤铁工业中雇用数百人的大规模生产比比皆是。
英国当时所存在的经济和技术的平衡,已经达到在市场推动下工业能够不断自行扩展的程度。
据此可知,英国A . 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革B . 已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国家C . 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性D . 机器大生产已居主导地位19. 19世纪下半叶是近代科学的鼎盛期,技术进步开始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科学革命的种子在这一世纪获得了丰收,技术取得了辉煌胜利。
”这一时期的“技术进步”A . 主要源于技术工人经验积累B . 使蒸汽机成为产业革命原动力C . 促使现代工厂制度开始建立D . 使资本主义由此确立全球优势20. 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这一“革命力量” 带来的影响不包括()A . 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B . 使世界开始走向一个整体C . 使第二次工业革命达到空前的深度广度D . 导致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21. 1851年5月,万国博览会在伦敦开幕,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怀着从未有过的骄傲和自信前往水晶宫为万国博览会剪彩,女王当时反复使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兴奋情绪: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
女王的自信和骄傲主要来自()A . 日不落帝国的建立B . 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C . 君主立宪制的完善D . “光荣革命”成功22. 澳大利亚向英国输送羊毛和矿石、加拿大向其输送木材、开普敦向其提供钻石和驼毛、印度为其种植棉花。
英国则向这些国家输送工业制成品。
“以上现象说明了()A . 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形成B . 英国资源很匮乏C . 英国与其他各国平等贸易D . 英国推动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23. 从图中《19世纪晚期美国纽约街景》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①电力广泛应用②电极大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③人们处在相对和平稳定时期④交通领域发生了革新A . ①④B . ①②③C . ①②③④D . ①②④24. 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机筒抽水。
1765年,修理过机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
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A . 取决于资金保障B . 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C . 源自于劳动实践D . 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25. 下表为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年代18701896—19001913比例78%74%72%由上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A . 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B . 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C . 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 . 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22分,第27题28分,共计50分。
26. 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陕西剪纸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材料三永乐二年,禁民下海。
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
因以为寇,郡县以闻。
遂下令禁民间海船。
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材料四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根据材料请回答:(1)请根据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目的有何区别。
你是如何看待这种政策的?27. 公元1500年以后,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逐步走向整体世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一通途变天堑图二财富流荷兰,英国成海盗图三世界成一家材料二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
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
此外海底电缆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有人在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请回答:(1)在世界史上促成“天堑”变“通途”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指出这一事件与图二、图三之间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