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导师一览1.淮秀兰:hxl@博导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能量系统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北京热物理与能源工程学会理事等。
1997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热能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8年初进入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微尺度传热传质方面科研工作,1999年底出站后留所继续从事相关研究工作。
2002--2003年期间赴日本九州大学从事访问研究。
目前主要从事微尺度传热传质、先进高效光电子与微电子元器件热管理、强化传热与高效节能等方面科研工作。
作为负责人曾获得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规划项目(86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子课题(973)、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军工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子课题及企业合作等重要科研项目支持。
其中,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优+‖评价;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获―2004-2005年度北京市金桥工程项目一等奖‖等。
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 Optics Let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与会议上发表/录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EI等国际检索系统收录100余篇。
2.谭春青:tan@博导研究员,男,1963年生1993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1993-1995年在工程热物理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0-2004年,先后在日本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日本航空航天局任STA Fellow、特别研究员和主任研究员,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被聘任研究员。
现任日本燃气轮机学会会员、美国航空航天学会会员。
研究方向:涡轮弯曲叶片叶栅内部二次流场结构和损失机理研究、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关键技术研究、高/超高负荷涡轮叶栅流动损失机理及损失控制技术研究、垂直/短距起降飞行器升力推进技术研究、微型/超微型燃气轮机研究、压缩空气/燃气轮机储能发电技术研究、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及涡轮气动设计技术研究、通用流体机械节能技术研究、高效风机以及智能通风网络系统研究、采用矢量推进技术的空气炮气动热力学技术研究。
多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展了国家攀登B计划项目子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院长青年创新基金、日本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特别支持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项目、中国科学院国防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研究所领域前沿项目及多项企业合作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被SCI/EI收录近30篇,其中弯曲叶片研究成果被誉为―为弯扭叶片成型理论增加了一个可控自由度‖;申请或获得美国专利1项、国防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3.陈海生:chen_hs@1977年生,山东滕州人,1997年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2002年在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获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2002~2004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2005年任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2005~2009年在英国利兹大学工作,任Senior Visiting Research Fellow/Research Fellow等职;2009年11月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任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0年10月任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科技发展处处长,2011年4月,任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储能研发中心主任。
在博士生期间主要开展叶轮机械内部气动特性的实验与数值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曾获―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奖‖、―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中科院宝钢教育奖‖等奖励。
曾被选派到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开展合作研究(2000.11-2001.2,中国比利时政府双边合作项目),主要开展了叶轮机械内部非定常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
博士后期间主要开展了航空航天飞行器内外流一体化计算及其与运动轨迹的耦合研究,工作成果曾获2004年―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博士后‖优秀论文三等奖等奖励。
在英国利兹大学期间,主要开展了压缩空气储能、液态空气储能、微小尺度流动与传热、能源转化的过程强化等方向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等,曾获2008年英国Yorkshire(省)Young Enterprise Fellowship等奖励。
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后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超临界流体储能系统和微型燃气轮机等,研究成果曾获2010年―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 等奖励。
已主持中科院优秀博士专项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创新基金、英国Yorkshire(省)青年创新基金、中英国际合作项目、所长创新基金、中科院留学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课题、鄂尔多斯引智项目等项目20余项。
作为主要参加者或第一技术完成人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973项目、英国EPRSC项目、863重点项目、中英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以及横向课题等30余项。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已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期刊论文80余篇,SCI 收录50余篇(影响因子3.0以上14篇,影响因子4.0以上7篇;H-Index为14,SCI他引600余次),EI收录60余篇,专利20余项(其中国际4项)。
多篇论文被Science Direct 评为最受关注论文(Top 25 Hottest Paper)。
共撰写国际期刊Invited Review Paper 3篇,获邀参加编写专著6章(英文5章),其中包括国际著名出版社Springer Press 的2009 Annual Review Series和Talyor&Francis Press 的Handbook of Nanophysics等。
兼任20余个国际期刊评审人,―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6个学术期刊编委,―纳米技术‖副主编;―Recent Patents on Nanotechnology‖的Guest Editor;―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and Energy Enginee ring‖等8个国际会议的组委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工商联储能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中科院能源领域―十二五‖规划编写组成员、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青年联合会委员;国家能源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香港王宽诚基金等评审专家等;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分会主席、邀请报告和论文评审人等。
4.胡学功:xuegonghu@胡学功,男,1968年8月出生,土家族,湖南吉首人。
中国科学院工学博士,中国能源学会理事,博士后、博士生副导师,硕士生导师,副研究员,美国化学学会会员。
现为国家科技部―863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际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s》、《Frontiers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in China》以及《化工学报》等国内核心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
现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传热传质中心从事微细尺度传热学、电力设备先进热管理节能技术、微电子/光电子器件先进热管理技术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
目前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以及企业横向合作项目多项,并担任着国家军口863项目课题副组长一职,负责着国家863重点项目―5KW全固态激光器‖之子课题―先进热管理技术‖的研究任务,另外是国家973项目―大型燃煤发电机组过程节能的基础研究‖以及中科院某军工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
此外,作为主要成员,先前参加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九五‖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以及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等10多项国家和中科院重要项目。
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微尺度毛细微槽热沉内存在着特殊沸腾现象,提出了毛细微槽内薄液膜蒸发和厚液膜沸腾的复合相变强化换热理论;并开发了适用于高性能计算机、大功率激光器以及电力系统大功率电力电子设备节能热管理的多种高性能微槽群复合相变热控制系统,系统最高散热热流密度已突破400W/cm2,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该技术的研发对我国大功率激光器、大功率电力设备、高性能计算机、微电子、空间技术及MEMS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所主持的微细尺度结构热沉复合相变冷却方面的高技术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国内外同行的认可,近年来陆续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军工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在内的众多国家级和中科院的重要科研项目经费的强力支持,研究工作受到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Enhanced Heat Transfer》主编美国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Ralph L.Webb教授等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两篇论文同时被Ralph L.Webb教授邀请发表在同一期的《Journal of Enhanced Heat Transfer》杂志上。
迄今为止,申请国家专利共21项,已授权8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已发表论文60余篇。
其中,SCI收录7篇,EI收录20余篇,ISTP收录10余篇。
5.梁世强:liangsq@梁世强,男,生于1974年6月。
1997年在浙江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2002年在浙江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2~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2004年10月至2008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工作,助理研究员;2008年3月,聘为副研究员。
研究领域主要为:1、以滴状冷凝换热、膜蒸馏强化换热为主的相变换热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2、以吸收式制冷为主的余热余压利用节能技术开发;3、燃气轮机透平叶片冷却与热管理。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一项国家863计划课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若干横向课题,作为研究骨干参加过两项973子课题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已申请发明专利12项。
6.唐大伟:dwtang@博导6.1简历:吉林大学物理系理学学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学硕士,日本静冈大学工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