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颈部淋巴结分区
IV区:颈内静脉下组淋巴 结,位于环状软骨下缘与 锁骨之间、胸锁乳突肌与 前斜角肌后缘连线的前方、 颈动脉外侧。接收来自III 和V区的淋巴管,来自咽 后、气管前和喉返淋巴结 的淋巴管,及来自下咽、 喉和甲状腺的集合淋巴管, 是下咽、喉和颈段食管肿 瘤发生隐匿性转移的高危 区域。
V区:颈后三角区淋巴结, 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斜 方肌前缘与锁骨构成的三 角区内,又根据舌骨及环 状软骨分为上、中、下三 区。接收来自枕骨和耳后 淋巴结的淋巴管,来自枕 骨和顶骨头皮、侧颈和后 颈皮肤及肩部、鼻咽和口 咽(扁桃体和舌根)的淋 巴管,是鼻咽、口咽、声 门下喉、梨状窝顶、颈段 食管和甲状腺肿瘤的隐匿 性转移的高危区域。
颈部淋巴结转移
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部位和原发肿瘤的淋巴引流 区域相关,口腔癌淋巴结转移转移发生在I、II、 III区;而口咽癌、下咽癌和喉癌主要发生在II、 III区;鼻咽癌转移多为双侧发生,除常见的II、 III、IV区外,咽后组、颈后三角区为鼻咽癌淋巴 结转移的特征性部位,这与其他部位原发肿瘤有 极显著性差异,故咽后组淋巴结肿大时,应先考 虑鼻咽癌可能。甲状腺癌转移多为单侧发生,常 见III、IV区,尤其可发生气管食管沟及上纵膈淋 巴结转移,而头颈部其他原发肿瘤很少转移至此。
关于颈部淋巴结分区
全身淋巴结约800枚,其中颈部淋巴结 引流丰富,约300枚。头颈部、胸腹部不同 的原发肿瘤好发颈部淋巴结转移。熟悉颈 部淋巴结的影像学分区及不同原发肿瘤颈 部淋巴结的转移特点对临床的诊断及治疗 有很重要意义。
颈部淋巴结七分区法
近年来根据外科标志将颈部淋巴结分为 七区法以达到共识,这种分发在CT图像上 能容易体现。影像科医生对该种方法的准 确运用将会加强在颈部淋巴结病变方面与 临床医生的沟通。
II区:颈内静脉上组淋巴结, 位于舌骨上区颌下腺后缘 后方,胸锁乳突肌前方, 静内静脉周围。接受来自 面部、腮腺及下颌下、颏 下和咽喉淋巴结的淋巴管, 也直接接受来自鼻腔、咽、 喉、外耳道、中耳及舌下 腺和下颌下腺的集合淋巴 管,是鼻腔、口腔、咽、 喉及涎腺肿瘤发生隐匿性 转移的高危区域。
III区:颈内静脉中组淋巴结, 位于舌骨与环状软骨下缘 之间,胸锁乳突肌前方。 淋巴结数目变化大,接收 II和V区的淋巴管及一部 分咽后、气管前和喉返淋 巴结的淋巴管,引流舌根、 扁桃体、喉、下咽和甲状 腺的淋巴液,是口腔、鼻 咽、口咽、下咽和喉肿瘤 发生的隐匿性转移高危区 域。
I区:颏下及颌下淋巴结,上界在下 颌骨,下界为舌骨。
IA区:颏下淋巴结,位于二腹肌 前腹内侧缘之间;是一个中央 的三角区域,包括颏下淋巴结, 引流下唇中部、舌尖和口底前 部的淋巴结。是口底、舌前、 下颌骨前牙槽突和下唇肿瘤发 生隐匿性转移的高危区域。
IB区:颌下淋巴结,位于IA区外 侧、颌下腺后缘前方。接收来 自颏下淋巴结、内眦、鼻腔下 部、硬软腭、上下颌骨牙槽突、 上下唇和舌前大部的淋巴管。 口腔、前鼻腔、面中部软组织 和下颌下、口咽Ca并颈部多发淋巴结转移
小结
1、目前公认颈部淋巴结分区为外科7分区法 2、颈部扫描范围,颅底至胸骨上切迹 3、准确认识各分区标志结构:舌骨、环状软
骨、胸上切迹、主动脉弓、颈静脉、胸锁 乳突肌等 4、增强扫描可对颈部淋巴结清楚、准确显示 5、淋巴结增大相关疾病 6、颈部淋巴结淋巴液引流
VI区:中央区淋巴结,又 称内脏上组淋巴结,包括 喉前、气管前和气管旁淋 巴结。上缘为舌骨,下缘 为胸骨上切迹,两侧外缘 为颈动脉。接收来自甲状 腺、声门和声门下喉、梨 状窝顶和颈段食管的淋巴 管,是甲状腺、声门和声 门下喉、梨状窝顶和颈段 食管肿瘤发生隐匿性转移 的高危区域。
VII区:上纵膈淋巴结, 位于胸骨柄上缘与头 臂静脉之间,两侧颈 总动脉之间的淋巴结。
另外,枕下组、腮腺内、耳前、耳后、颊组 及咽后组淋巴结不包括在七分区内,而是 根据其解剖部位进行命名。
常见颈部淋巴结肿大
原因:感染(细菌、病毒、结核、寄生虫)、 肿瘤(原发、继发)、其他原因
1、正常淋巴结(正常人偶发现) 2、反应性或增生性淋巴结 3、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4、淋巴结结核 5、淋巴结转移性肿瘤 6、恶性淋巴瘤
颈部间隙
一、颊间隙
二、咀嚼肌间隙
三、咽旁间隙
四、咽粘膜间隙
五、咽后间隙
六、舌下间隙
七、颌下间隙
八、腮腺间隙
九、颈后间隙
十、椎旁间隙
十一、颈动脉间隙
十二、颈前间隙
十三、脏器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