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发展心理学概述
(二)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P203
图式即认知结构,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它具
有对 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 有效地适应环境。
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
构的过程。
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
2、 经 验
物理经验——个体作用物体得到来自物体本身的经验(家长测试); 数理逻辑经验——高级的抽象经验,从动作过程中得来的,
是辨别动作中相互协调的结果 ;
孩子认识数与排列的关系,虽然两列棋子一样多,但小孩 子(3岁)可能认为分散的棋子多,大孩子知道数量与排列无 关,这个经验是从动作过程中得来的。大孩子从排列棋子的动 作过程中得知不管怎样排列,其数量不变,这个经验是来自动 作协调的结果,不是来自客体本身。
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 代表人物:高尔顿 “人的能力是得自遗传” 家谱调查
霍 尔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格式塔 原有的先验的格式 弗洛伊德 潜意识的性本能 中国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
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环境决定论)
第一、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第二、片面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 中的作用;
个体发展心理学包括:发生心理学、儿童心理学、
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 老年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科包括:
1. 动物心理学(又叫比较心理学); 2.民族心理学(主要是原始人类心理学); 3.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科仅指: 个体发展心理学(发生心理学、儿童心理学、
广义的心理发展包括:
狭义的心理发展仅指:
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
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
1、心理的种系发展
——是指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比较心理学或动物心理学
(反射活动到心理的出现,由低级动物到高级的类人猿心理) 动物心理发生发展的图景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心理学的涵义
——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 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基础理论学科。
(它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和性质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心理发展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这种交叉设计,一般是先从横断方向抽取不同年龄组进 行பைடு நூலகம்向研究,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这同一批被试进行所需 次数的重复测查,使之由成为纵向研究,从而使横断研究和纵 向研究结合在一起。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一)跨文化比较研究
(补)将同一课题应用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
身上,以此为研究的对象,以探讨个体心理发展的 共同规律,或从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心理发展的差 异中,研究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体心理发展的 影响的一种方法。
3、社会环境 ——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
4、 平 衡 化—不断成熟的认知结构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如果没有主体内部的同化、顺应、平衡机制,任何外界刺激对儿童本身 也不起作用。皮亚杰强调儿童主体内部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他把儿童 心理发展看作是儿童主体与外部相互作用,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强调儿童 的主体,强调儿童动作的作用。
环境和教育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也决定 着智力的发展,其决定作用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 速度和活动特点上。教育可视为“人为的发展”。因此教育 教 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
1、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 2、要以一定的心理机能发展为条件
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
发展心理学
主讲: 刘 梅 教授
沈阳大学应用心理学系硕士生导师 沈阳市心理研究所社会与发展心理研究室主任
人事部EST_EAP咨询师培训高级讲师 国际注册高级EAP项目管理师 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综合素质评审辽宁评审专家
辽宁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 沈阳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沈阳晚报》特聘心理专家
(二)纵向研究设计
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 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为纵向跟踪研究。
优点是:* 能够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进程;
*能够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局限性:*时效性差(消耗人力物力)
* 被试易丢失 * 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重复效应)
(三)横纵交叉研究设计
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过程
一、心理发展的连续论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一)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二)心理发展中的量变、质变关系与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四、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一)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 (二)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一)横向研究
(二)纵向研究 (三)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
(一) 横向研究设计
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 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又成为横向比较研究。
1、优点:具有适应性和时效性
适用性:只要注意抽样的代表性和各年龄组变量一致性,就可概括出 每一年龄阶段的年龄发展特点,并能联结成整个发展趋势。
(四)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研究转向
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
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三、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 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遗传决定论)
第一、心理发展是受遗传因素决定的; 第二、心理发展过程只是这些先天内在因素的自然显现; 第三、环境(包括教育)只起引发的作用,最多只能
(一)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 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
高级心理机能——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
高级心理机能具有间接性。间接反映的中介结构即为工具。
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 而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语言的使用(尼克松回忆录)
心理发展标志: * 随意性机能,即指主动性和有意性; * 心理活动的概括—抽象化; * 整体性,形成新质的心理结构; * 个性化。
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客体相互作用说,皮亚杰)
(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第二、主体和客体是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让我们把能力倾向、心理特征、特殊能力遗传的鬼魂永远赶走吧!”
三、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 20世纪中叶,二因素说,拼凑)
第一、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因素决定的; 第二、把遗传和环境视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同等成
分;看作是两种各自孤立存在的因素; 第三、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
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
(二)文化历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1、社会文化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源泉 2、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
(三)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 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水平之间 的差异。教育创造出“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 老年心理学)
(二)心理发展的性质
1、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个体心理是由各种心理过程和现象有机联系的整体, 心理发展是在各种心理过程的相互过程中实现的。
理解心理发展的整体性需要把握两个要点:
其一:作为整体的心理活动又起独特的质的规定性,它不等于 各种心理现象特征性相加的集合;
其二: 心理的发展是在各种心理过程紧密联系、相互制约、 相互作用关系中进行的。
时效性: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能较快活动大量研究资料和研究结果
2、缺点:
人为的联结性:这种研究方法得出的心理发展趋势是用不同年龄组的 被试者的发展特征,来代表同一批个体在不同年龄的 发展特征。所以得出的发展趋势具有人为的联结性。
组群效应:年龄效应可能与族群效应相混淆。 组群效应是指横向研究可能将受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而造成 的差异当成随年龄增长而引起的发展变化。
2、心理的种族发展
——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民族心理学 (对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各民族的心理进行比较研究)
探讨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轮廓
3、心理的个体发展
——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 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它集中研究人的整个一生中心理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的 规律、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个体心理的全过程表现 出的完整性、连续性、阶段性、社会性和活动性等。
(社会学习理论,班都拉) 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社会行为的,
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第一,观察学习 第二,替代性强化
(对榜样的认同)
突出儿童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茨基)
(一)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
低级心理机能——受个体的生物成熟制约 心理机能:
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和特殊性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