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弃土场专项施工方案

弃土场专项施工方案

弃土场专项施工方案(总9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万州区省道S408龙驹至罗田段改建工程
弃土场专项
施工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批:
重庆市万州路桥总公司
龙罗路改建工程项目部
二〇一五年七月
一、工程概况
万州区省道S408龙驹至罗田段改建工程位于万州区龙驹镇与罗田镇相连,路线起于龙驹镇集镇以北,国道318苏垃口与马关桥丁字平面交叉,该工程主要由龙罗主路、马大支路、罗田场镇段组成,全长25.5Km。

本标段涉及的弃土场主要有K3+200左侧、
K5+200左侧、K7+200左侧、K11+000左侧。

弃土场初步设计占地主要为山地,设计容量为5万方,满足施工要求。

施工弃方均为土方,堆砌效果较为理想。

二、地质、水文和气侯条件
2. 1、工程地质条件
1) 地质构造
场地在构造单元上处于龙驹坝背斜南东翼近核部,在基岩出露处测得岩层产状132~156°∠36~52°,优势产状146°∠43°;岩层呈单斜产出。

区内新构造运动不强烈,表现为大面积缓慢间歇性抬升,无断层通过,区域地质构造上本区属于稳定场地。

2) 地层岩性
根据地表工程地质调查,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主要分布有:上覆土层主要为第四系素填土(Q4ml)和坡残积粉质粘土(Q4dl+el);下伏基岩主要为侏罗系沙溪庙组(J2s)砂岩。

现将各岩土层工程特征自上而下(从新到老)分述如下:
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
素填土:杂色,稍湿,结构稍密,主要由粉质粘土、砂、泥岩碎块等组成;为场区内原修建道路时人工或机械夯填,回填时间约5~15年左右。

本层位于场地表层,场区局部地段分布;主要分布在场地内原有房屋及道路一带。

.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4dl+el)
粉质粘土:红褐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局部充填有砂、泥岩碎块石,可塑,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本层位于场地表层或素填土之下,场区内分布较为广泛。

.中生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
砂岩(J2S-Ss):灰色,灰白色,细-中粒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钙铁质胶结,主要有石英、长石及少量云母碎片等矿物组成;质硬。

基岩主要位于土层以下或场地陡崖,陡坡基岩出露地段。

2. 2、水文地质条件
勘察区内在拟建道路里程K0+030处为常年性小河流,其余里程段未见河流发育,但部分地段冲沟发育;据调查区内冲沟多未季节性冲沟,枯水季节无水,雨季水量较大。

河流及季节性冲沟汇水面较大,水量丰富,主要接受大气降水。

根据场地地层岩性及地下水在含水介质中的赋存特征,地下水类型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

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在堆积体内,其含水介质为人工素填土和粉质粘土。

素填土孔隙度较大,透水性强,为相对含水层;粉质粘土为相对隔水层。

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由于拟建场地地势低洼面倾
斜,地表水一部分地表水沿着地表顺坡排出场地,另一部分沿土体下渗,形成孔隙水,属上层滞水,水量受季节影响明显,松散岩类孔隙水较贫乏。

场地基岩为泥岩和砂岩,泥岩透水性差,为隔水层;砂岩透水性强,为含水层。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浅层风化带及砂岩层中,主要受降雨、地表水及土层中的地下水补给,由于补给源单一、补给量匮乏,加之受地形(斜坡)及构造(产状平缓)的制约,因此地下水赋存条件差,基岩富水性弱;基岩裂隙水较贫乏。

2. 3、气候条件
万州区龙驹镇与罗田镇境内属四川盆地东部暖湿亚热带季风湿润带,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多雾;夏热,多伏旱;春早,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秋长,阴雨绵绵,以及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天气温和,无霜期长,霜雪稀少。

境内多年平均气温17.7°C,多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9°C,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7°C,多年平均降水1243毫米。

三、防护及排水措施
3.1、防护措施
根据实际勘探的结果,可见弃土场高差为16m-20m左右,初步采取的防护方案为:
3.1.1、边坡坡比设置为1:1.5。

3.1.2、为保证边坡的稳定,以防土体滑坡和水土流失,需在坡脚位置设置C20片石混凝土挡土墙,墙高视情况而定。

具体施工时可
先在坡脚前方挖一条土壕,将挖出的土堆在坡脚位置,并在上方设置彩钢板,用作坡脚的临时支挡防护措施,然后开始小规模弃土。

弃土同时在坡脚浇筑坡脚挡土墙,待坡脚挡土墙浇筑完成后,拆除彩钢板,以进行大规模弃土作业。

3.2、排水措施
弃土场应分层回填压实,压实度不小于80%(土方),石方堆弃控制相应的沉降差,弃土完毕后应设置顺地表横坡的排水沟,将水引出弃土场外,每层弃土石面应保持和原地面横坡一致,以利于迅速排除地表水。

弃土场内排水沟横纵向间距40-50m,排水沟采取土质排水沟。

3.3、弃土工作流程图
四.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4.1、总体要求
4.1.1、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生产必须安全”的方针,建立和健全安全责任制;项目经理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重点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对现场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

4.1.2、贯彻执行上级制定的安全措施,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和奖罚制度;认真做好安全防护,确保施工安全。

4.1.3、严格执行安全技术交底制和自检自查制;以书面形式逐条向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履行签字手续。

4.1.4、经常检查执行“十行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操作规程情况”,严禁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坚持持证上岗制。

4.1.5、严格执行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制度,按“三不放过”的原则进行调查和处理。

4.1.6认真开展安全宣传和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安全技术素质;经常组织安全检查,及时纠正和改进安全生产不利因素;工地悬挂醒目安全警示牌,提高安全意识。

4.1.7、工程机械设备必须进行性能检测,合格方可使用,并由专人驾驶。

各类机械操作人员必须掌握有关安全基本知识和设备的性能。

应定期对场内机械维修保养。

4.2.具体措施
4.2.1、汽车弃土作业时,需由专人指挥。

非作业人员不应进入弃土作业区,作业区内的工作人员、车辆、工程机械,应服从指挥
人员的指挥。

4.2.2、按规定顺序排弃土岩。

在同一地段进行卸车和推土作业时,设备之间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卸土时,汽车垂直于弃土工作线。

汽车倒车速度小于5km/h,不应高速倒车,以免冲撞安全车挡。

4.2.3、弃土场作业区内烟雾、粉尘、照明等因素导致驾驶员视距小于30m,或遇暴雨、大雪、大风等恶劣天气时,停止推土作业。

4.2.4、汽车进入弃土场内应限速行驶,距弃土工作面50~200m时速度低于16km/h,50m范围内低于8km/h。

弃土作业区设置一定数量的限速牌等安全标志牌。

4.2.5、弃土作业区配备质量合格、适合相应载重汽车突发事故救援使用的钢丝绳(多于4根)、大卸扣(多于4个)等应急工具。

4.2.6、弃土作业区,应配备指挥工作间和通讯工具。

4.2.7、弃土场进行排弃作业时,应圈定危险范围,并设立警戒标志,无关人员不应进入危险范围内。

4.2.8、任何人均不应在弃土场作业区或弃土场危险区内从事捡矿石、捡石材和其他活动。

4.2.9、未经设计或技术论证,任何单位不应在弃土场内回采低品位矿石和石材。

4.2.10、弃土场运转过程中,弃土场关键点应有警示标志、安全保障等措施。

五.环境保护措施
弃土场是人工土坡,在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的重点是水土流失防治、植被保护以及扬尘和噪声控制、水域污染防治。

5.1、水土流失防治
弃土场弃土填筑施工前,必须在山腰位置依照山势条件设置一定数量的汇水沟渠,将降雨时的地表水流通过汇水沟进行汇流,做好拦排水,防止雨水在新弃土表面形成径流,对新地表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对弃土场下方造成污染。

在弃土过程中,严格按照摊铺、碾压程序施工,严禁未经碾压直接摊铺新土层。

土层摊铺过程中,依照施工进展形成内高外低的坡势,在汇流沟渠上设置一定数量的集流槽,将水流中的泥土进行沉淀。

及时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及当地汛情,提前做好排水沟与集流槽的清淤工作,完善排水沟等设施。

5.2、植被保护
施工作业前,将弃土场地表林木进行移植,地表土清理到用地边界,清表时,严禁烧荒,避免引发火灾。

弃土完成后,对弃土场进行全面环保处理,坡面进行植草防护,以减少水土流失及绿地、耕地的损坏。

5.3、防尘降噪
施工时,定期对施工便道进行洒水降尘,防治施工扬尘对地表植被和农作物产生不利影响。

运输易产生扬尘的土石方,运输车辆应装料适中,并采用篷布覆盖。

注意夜间施工的噪音影响,尽量采用低噪音施工设备,根据施工需要,进行限时作业。

少数高噪音设备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必须在夜间施工的应先征得附近居民的理解,如有可能采取限时作业。

5.4、水污染防治
清理施工机械、设备及机械的废水、废油等有害物质以及生活污水,不得直接排放河流、池塘或其他水域中,也不得倾泻于饮用水源附近的土地上,以防污染水源和土壤。

5.5、禁止在施工现场焚烧油毡、橡胶、塑料、皮革、树木,枯草、各种包装袋及其它会产生有毒、有害烟尘恶臭气体物质。

5.6、在施工时对附近不应拆除的建筑物、树木以及管线、水电等设施应予以保护。

5.7、竣工交验后,也要将装备、剩余材料、垃圾和各种临时设施清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