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科学教学设计1、身边的材料一、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有何种材料构成的。
(2)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
(2)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3、科学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2)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3)能举例说明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4、STSE目标:(1)能举例说明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描述某种人造材料的主要加工过程。
二、教学重点:1、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三、教学难点: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准,给物品分类。
四、教学准备: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棉布制的玩具娃娃、木椅、书、玩具小木船、塑料瓶、棉布衣服、铁制小刀、铅笔(木杆带有橡皮)、手电筒、放大镜、一小块棉布、一些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五、教学时间: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问题:教师:同学们,看你们桌子上物品中的钥匙,用力试试!会弯吗?生齐:不会。
教师:对了,它很硬,那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学生:是用铜做成的。
教师:钥匙是用材料铜制作成的。
请同学讨论一下:钥匙是铜,铜就是钥匙这句话对吗?(二)解决问题: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1:那钥匙是铜做成的。
学生2:铜也不能开锁啊!学生3:对,钥匙不能说是铜,它是让我们来开锁的工具,只是它由铜来做成,而铜是材料,还不能使呢!学生汇报:老师,这话错了,钥匙虽说是铜做成的,但它能用来开锁,而铜则成为材料。
教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多好啊!物品是由各种材料制作而成的,有一定的功能;可材料只能用来组成物品。
下面每组的桌子上有很多物品,它们是由哪些材料制成呢?我们先找出物品的材料,可以用“**是由材料**制成的形式进行讨论,并给这些物品按材料来分类,把物品的名称写在书的圆圈中及探究记录单中,好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找出物品是哪些材料组成,完成探究记录单;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教师:像木材,纸,金属,塑料这些材料,还有哪些物品是由它们制成的呢?学生思考。
回答。
教师:同学知道了物品是由材料制成的。
那么所有的物品都是由种材料组成的吗?看图片上的物品,你们分析分析!小组分析图片,汇报。
教师:桌子由两种材料组成,本子由三种材料组成,铅笔是由五种材料组成等。
同学你们发现没这些物品与刚才的物品在材料组成上有什么区别?学生:它们是由二、三、五种等多种材料组成。
教师:是啊,我们周围的物品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组成。
所以材料对我们的生活十分重要。
板书:V 身边的材料材料——物品| (组成)木材、金属、纸、棉花第二课时(一)引入: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我身边的许多物品都是由各种材料制作而成的。
明白了物品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下面请同学看这四幅图。
(出示图)(二)认识材料:教师:它们有哪些作用呢?学生回答:杯子用来喝水;椅子用来坐;背心人用来穿;砖用来盖高楼。
教师:想想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呢?学生分析,汇报。
教师:塑料、木材、棉花与土都是材料,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观察出这四种材料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分组讨论:塑料是人加工成的。
木材、棉花与土是在大自然中的,天然的。
教师:是啊,塑料是人们用一些材料加工成的材料。
你知道是用什么材料加工的吗?学生回答。
教师:石油、木材、棉花与土都是在大自然中原来的,是天然的所以我们称它们是天然材料,像塑料等材料是由人们加工的成的,我们称为人造材料。
下面同学自学P3下面的图。
看一看花瓶是怎么制成的?学生自学。
教师:谁谈谈什么样的材料我们叫它人造材料呢?学生:需要人们加工的材料。
教师:同学们说的真好。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需要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不信我们各小组在我们的教室里找找看,看这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的?能不能把材料分一下类?比比哪组找的最多。
由组长组织在教室里找材料。
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小组交流找的情况。
汇报。
教师:刚才几个组都找到了不少的材料,试想一下,它们与我们有什么联系呢?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材料与我们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且,如果你是一个科学家,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材料呢?学生回答。
教师:听了同学们的想法,我真为你们高兴,很对,今后环保、节能、新颖将是未来材料的首选。
希望同学们平时多多注意各种各样的材料,了解关于它的知识。
(三)拓展:教师:我们回家后,在家进行一下家庭用品材料的调查,填写《材料调查记录表》,下节我们在交流好吗?教学反思:我在教学开始采用了倒叙的教学方法,我想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加上我的视频资料引导会很顺利的认识我们周围的材料。
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写出六种材料并写出一种材料的特性,但是结果不是很理想,原因是我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估计不准确,对于我校的学生知识掌握的水平本课使用顺序的教学方式效果会更好。
2、塑料一、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统计表记录并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2)对于有关塑料性质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3)能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新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举例说出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不断的研究开发新材料。
(2)能分别举出两个实例说明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问题。
3、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
(2)能举出两种以上新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能举例说出物品的特点与组成该物品材料的性质有关。
4、STSE目标:(1)能举例说明塑料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2)能提出我们为减少“白色污染”要做哪些具体事情。
(3)能描述工厂加工塑料的大体过程。
二、教学准备: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热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有关新材料的图片若干张三、教学时间:三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目标:1、能用感觉器官,通过比较塑料的一些性质。
2、能利用统计表对材料的性质进行记录、比较。
3、能举例说出塑料制品的优点和缺点。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2、学生分4人小组进行观察活动,填写记录表。
3、师巡视,在学生感到困难的时候,可提示他们。
4、学生分组汇报观察结果。
5、提问:这两种尺子除了以上特点,还有什么其他特点,你有什么新的发现?6、引导学生认识塑料具有防水、轻便、透明等性质,用塑料代替木头可以节约木材,减少森林破坏。
第二课时活动目标:1、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预测,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2、能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有关塑料其他性质的问题。
3、通过记录塑料杯遇热后的变化,体验到科学探究要重证据。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今天我们用热水和冷水,对塑料进行比较看看塑料还有什么优、缺点。
二、探究过程:(一)塑料杯遇热水会怎么样?1、猜想:塑料杯遇到热水会怎样?遇到冷水又会怎样?2、分小组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3、汇报讨论结果。
4、分小组实验: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塑料瓶里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观察两个瓶子的变化,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5、师巡视指导。
6、汇报实验及观察结果。
7、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塑料都有这种现象?小组讨论并举例说明。
8、关于塑料,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二)戴手套1、预测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会有什么样的感觉?2、汇报预测结果。
3、到室外阳光下进行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将戴有两只不同材料的手套放入水盆中,体会两只手的感觉。
摘掉手套后观察两只手是否湿润。
(三)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
第三课时认识新材料活动目标:1、能主动收集一些关于新材料的信息。
2、能发现新材料对自己生活的好处。
3、能设计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新材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由于天然材料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人们设法制造了许多人造材料。
随着社会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造出了许多性能越来越好的材料,如:纳米、人造纤维等材料。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新材料。
二、探究过程:1、学生汇报搜集有关新材料的信息,可从4个方面进行汇报:(1)材料的名称、来源;(2)简单的制造过程;(3)有什么特点;(4)有什么用途。
把搜集、整理好的资料。
2、先在小组内交流,再以小组为单位与全班同学交流。
3、在交流各自信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谈谈认识新材料的感受。
4、关于新材料,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三、拓展:小调查1、统计自己家中一周内使用的塑料垃圾袋个数,再计算全班同学家中一周内使用塑料垃圾袋的个数,讨论怎样处理这些垃圾袋。
2、鼓励学生计算塑料垃圾袋的污染面积。
3、鼓励学生提出减少“白色污染”的建议。
教学反思《塑料》这一课,讲的是塑料,很贴近生活,因此,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力求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且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环保设计。
课前,我让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塑料制品,并对塑料袋的应用和危害作了调查。
这很快就让他们进入这一课的探究活动中,课堂上我共设计两个活动:一是展开辩论,辨证看待塑料制品的优缺点,反思人类的不当行为;二是通过调查,感知“白色污染”的危害;课中学生有感而发,真正体会到“白色污染”就在我们的身边。
并通过探究性的活动,从而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了塑料,体会到塑料的巨大作用,最后又回到生活中去,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减少“白色污染”。
希望自己在今后的课堂中学会灵活机制,学会取舍,要努力发挥自身的优势,使课堂更有效。
3、倾听声音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2、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合适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乐于对周围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问题的看法。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明周围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
2、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能举例说明我们生活环境中的存在着种种声音。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三、教具学具小鼓、方形管、钗、尺、黄豆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同学们,大家倾听一下这是什么声音?(风声),(歌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板书课题:3 倾听声音(二)探索研究1、学生分组寻找声音。
(1)听一听,这是谁发出的声音?还听到哪些声音?(2)把你找到的声音记录下来。
(课件的录音:风声、水流声、唱歌声、朗读声、雷声、马叫声、羊叫声、狗叫声、猫叫声、牛叫声、狼叫声等)2、指导学生表达与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