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大桥桩基础施工方法文档
跨海大桥
桩基础施工方案
编制单位:
单位主管:
技术负责人:
安全总监:
编制人:
报送日期:
跨海大桥桩基础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跨海大桥位于入海口,北连投资区,南接开发区,大桥全长10.4公里。
本工程为跨海大桥第V标段。本标段工程主线起点桩号为:K10+087.99,终点桩号为K10+400.39,主线全长312.4m,互通匝道总长4057m。工程项目包括一座互通立交(海平互通立交)和五个盖板涵、一个箱涵。路基挖方49.72万方,填方25.97万方,中桩最大填高为10.78米,路堑开挖最大高度为37.378米。
海平互通立交为本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A、B、C、D、E、F、G七个匝道,匝道总长4057m。
桥涵主要有主线桥、A匝道桥、B匝道桥、C匝道桥与A匝道中桥及FD3K0+485中桥,主线桥桥墩桩径为1.4m,桩长为12m、15m,共44根;0号台桩径为1.6m,桩长为16m,共7根。A匝道桥桥墩桩径为2.0m,桩长为17m~40m不等,共32根;桥台桩径为1.2m,桩长为23m、28m,共12根。B匝道桥BP1~BP5号墩采用独桩基础,桩径为2.0m,桩长为25m、34m、36m,共10根;BP6~BP20号桥墩基础为群桩基础,桩径为1.2m,桩长为12~25m不等,共72根;BAO桥台桩径为1.2m,桩长为23m,共6根。C匝道桥左幅桥墩基础为群桩基础,桩径为1.6m,桩长为21m~32m不等,共14根;右幅桥墩基础为独桩基础,桩径为2.0m,桩长为20m~30m不等,共7根;CA0与CA8桥台桩径为1.2m,桩长为19m、28m,共16根。A匝道中桥桩径为1.2m,桩长为12m、15m,共18根。FD3K0+485中桥桥墩桩径为1.4m,桩长为25m,共2根;桥台桩径为1.2m,桩长为20m,共8根。详见1-1、桩基础统计表:
b、震陷
拟建桥梁场地内分布有淤泥及淤泥质黏性土。该层呈软~流塑状,其容许承载力σ0为60~80Kpa,属高压缩性、低强度的软弱土体,其在VII度地震时易产生震陷的可能。
(2)、特殊性岩土
①、填土
本标段桥址区的海岸、海堤、道路、建筑场地等部位分布人工填筑土,其成份复杂、结构疏密不等、厚度变化大,勘察手段难以准确探明,其中疏港公路两侧含有较大较厚的硬质抛石或建筑垃圾,对基础施工有不利影响。
②、软土
本段软土主要为淤泥及淤泥质土。软土的主要特征反映在六个方面:高含水量、高压缩性、触变性、流变性、低透水性、低强度,工程性能不良。桥址处场地内软土主要为浅层分布、层厚不均,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失稳等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应考虑其影响。
③、残积土
本工程残积土层分为两类:花岗岩残积层及凝灰溶岩残积层。
a、花岗岩残积层:主要为黏性土,层位较稳定,层厚较薄,一般埋藏于第四系沉积层之下,以其特有的红黄色及其原岩结构易于区别于上覆地层,而以其强度特性(N≤30)又与下伏风化岩区分。该层与下伏全风化岩呈渐变过渡关系,没有明显的地质分界线。
(1)、松散岩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
①、松散岩类孔隙水多为孔隙潜水,局部具承压性,分布于冲洪平原及河流阶地、河床及漫滩区的冲积、洪积层砂层中以及山区斜坡洪积、坡积层中。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其次是基岩裂隙水补给,水量丰富,多与地表水系有水力联系,水位随季节性变化明显。
1-1、桩基础统计表
结构部位
桩径(cm)
桩长(m)
根数
备注
主线桥
桥墩
140
12、15
44
桥台
160
16
7
A匝道桥
桥墩
200
17~40
32
桥台
120
23、28
12
B匝道桥
桥墩
120、200
12~36
82
桥台
120
23
6
C匝道桥
桥墩
160、200
20~32
21
桥台
120
19、28
16
A匝道中桥
桥墩
120
b、凝灰溶岩残积层:主要为黏性土,灰绿、黄褐等杂色,夹脉状石英,尚可见母岩结构,遇水易软化,饱和。
④、风化岩
桥址疏港路南侧山体部分岩性为凝灰熔岩、凝灰岩、粉砂岩等,受动力变质作用影响,断裂附近岩石常具片理化,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形成密集的破裂理带。
区内下伏各类基岩,受各类自身岩石结构、构造及矿物成分、地形、地质、气候、水文条件的影响,风化带发育不完整。但依据有关规范及其特征,划分出全风化、强风化(砾砂状)、强风化(碎块状)、中风化、微风化等。
2、工程地质特征
桥址区多被第四系全新统冲海积层所覆盖,岩性主要为淤泥、粘性土、砂土和砾卵石土,厚度变化大,约20~75m。
勘察单位通过地面调查及对物探、钻探资料分析,桥址区存在的不良地质现象主要为崩塌、不均匀沉降及地震效应,特殊性岩土为填土、软土、风化岩与残积土。
(1)、不良地质现象
①、崩塌
集中在漳州南岸疏港公路南侧约100~300m山坡多个采石场开挖处。
②、不均匀沉降
滨海平原区和海域普遍分布有淤泥入淤泥质黏性土,该类土强度低、压缩性高、易产生触变、在地表有堆载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较明显的下沉或不均匀沉降。桥址处填海地带局部可见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路面等地表建筑物开裂现象。
③、地震效应
a、砂土液化
桥址处位于抗震设防VII度区,设计地震烈度按8.6度设防,区内大部分地段分布有饱和粉细砂、中粗砾砂,应考虑其液化影响,需要进行砂土液化判别。
勘区风化岩的特点如下:
①空间分布不均,厚度变化大,在花岗岩分布区出现风化深槽和球形风化体,在凝灰熔岩分布区存在微风化露头,其风化带发育不齐全,在构造、断裂破碎带中揭示石英岩脉、岩石硅化及片理化。
②强风化带强度特点差异大,且不易定量评定。
③节理裂隙发育,但单孔岩芯不易判定。
3、水文地质特征
拟建工程场地区域范围内地表水系发达,大气降水丰富,补给充足。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
15
6
桥台
120
12
12
FD3K0+485中桥
桥墩
140
25
2
桥台
120
20
8
二、自然特征
1、地形地貌
桥址区地貌单元属闽东南沿海低山丘陵~滨海平原区,地貌类型主要有:低丘陵、残积台地及冲海积平原。海沧以南海域内分布有海门岛、鸡屿岛、目屿岛。
桥址区为低山丘陵地貌,海拔100~300m,山坡坡度30°左右,多呈凸形陡坡,山体基岩裸露,沿河岸分布招商局漳州发展疏港公路,公路南侧约100~300m山坡分布有多个采石场,采场边坡高度30~50m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