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制度的完善摘要:近年来,随着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逐步推行,女职工权益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囿于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实践中仍存在合同覆盖面不高,集体协商流于形式、法律责任难以追究等问题。
为此,要在法律上对工会和雇工团体进行明确定位,重构权利义务体系,要明确政府监管机构的职责。
关键词:女职工权益保护集体合同
恩格斯曾指出,“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切实保障好广大妇女职工的劳动权益,对实现社会公义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工会组织以专项集体合同的落实为抓手,切实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
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11年9月底,全国共签订专项集体合同89.3万份,覆盖企业172.8万家,覆盖女职工6519.4万人。
总体上而言,女职工权益保障保护工作已经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1 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制度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1 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地位。
劳动法学界一般认为,在劳动关系调整的法模式方面,主要有三个层次的规则:第一个层次为国家公权力机关出台的劳动法律法规,也叫“劳动基准法”。
例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妇女权益保障法》、
《工会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
这一层次的规则要调整全部劳动关系。
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中劳动力资源交易的干预,是由劳动过程中所具有的人身隶属关系特征决定的,一句话,国家要在全社会维护最低程度的正义。
第三个层次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所签订的个别劳动合同。
这是由劳动过程中所具有的平等的财产关系所决定的。
第二个层次则属于中观的层次,即调整一定范围内特殊劳动关系的集体合同。
第一层次的劳动基准法在调整劳动关系时仍留有空间,若这一空间单独由个别性的劳动合同调整的话,由于劳动者力量单薄,不抱团不足以与用人单位抗衡。
故依靠集体力量保护自身利益的集体合同意义重大,它是一种承上启下的必不可少的层次。
这在实践中得到了印证,例如在一些签订例如集体合同的行业,工资接近市场均衡价格。
1.2 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一是能够有效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例如在沈阳市铁西区,《汽车行业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规定了岗位最低工资,将女职工产假由原来的90天增至98天,并将女职工的人格尊严权利写进了合同。
二是能够有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
从经济学上看,女职工和用人单位是不同的利益体。
劳资双方的矛盾如果不能以公开、集中、有序的方式形式反映出来,就会以无序、分撒的冲突表现出来。
集体谈判是公开、透明的协商,有利于化解矛盾,避免过激行为的发生。
三是起到对劳动法律法规的补充作用,集体合同可根据实际情况,就具体的劳动条件做出切合实际的约定。
四是对雇主方而言,可减少罢工、
怠工等现象,可降低工人的流动率。
对国家而言,可减少劳动争议,节约行政和司法资源。
2 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签订率低,覆盖面小。
目前,全国女职工已达1.37亿人,专项集体合同覆盖人口约6500万人,覆盖率不到50%。
此外,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发展不平衡。
国有企业的签订率远高于非公有制企业。
从专项集体合同签订的层级来看,多为企业级,缺少地区性、行业级集体合同。
二是内容缺乏针对性,条款粗略。
一些企业签订的专项集体合同的条款涉及到工作时间、休息休假、技能培训、保险福利等内容,但往往是照抄照搬《劳动合同法》的条款,很少有联系本企业实际的内容。
一些劳动者普遍关注但法律未明确规定的事项,却未能写入合同,致使专项集体合同的补充性意义大打折扣。
三是签订程序中协商环节缺失。
专项集体合同本是双方充分博弈的结果,故协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很多用人单位只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草草签下一纸空文。
合同内容也不向女职工公布,最后在职代会的通过也仅仅是走过场而已。
四是专项集体合同的履行率较低。
一种情形是合同内容完全脱离企业实际情况,故没有实际履行的必要。
另一种情形是集体合同经充分博弈达成,但缺乏执行合同的监督机制,尤其是相关法律责任,致使履约率大大降低。
2.2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是法律规定粗略,立法层级低。
《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中有集体合同的原则性规定,劳
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集体合同规定》虽然较为详细,但该法属于部门规章,法律位阶过低,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时,仅作为参照性的规则。
二是各方对集体合同制度的功能认识不足。
很多私营企业老板认为,企业是自己的,工资待遇及劳动条件完全应由企业决定,女职工没有过问的权利。
从女职工工会组织方面来看,很多工会干部不知道维权才是工会的根本任务,竟然误将娱乐活动、过节慰问活动的组织举办当成核心工作。
从女职工本人来看,女职工专项合同的推行还不到十年时间,故对这方面的规定知之甚少。
再加上就业岗位竞争的压力,唯恐得罪资方,不愿意走到前台直接谈判。
例如在我国服装、玩具生产及城市餐饮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聚集了大量的低文化素质的女职工。
权利意识淡薄、遇事忍气吞声是她们的共同特点。
很多女职工并不在意法律上应有的权益量是多少,而是琢磨能拿到血汗钱回家过年就行,比务农强就行。
这种心态无疑助长了资方侵权的底气。
三是工会的独立性不强,自我的核心定位迷失。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专项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订立;个别尚未建立工会的用人单位,由上级工会指导劳动者推举的代表与用人单位订立。
从实践来看,专项集体合同的签订与否及具体条款,往往多是工会和用人单位之间博弈的结果。
所以,工会的博弈意愿与能力,对集体合同之正义实现至关重要。
考察工会组织在西方的产生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工会乃以维权为第一任务的自治性组织。
但是,在我国国企中,工会异化为企业内部的科室,本为自治负责人的工会主席是单位领导班子
中享受副职待遇的一员;在私营企业中,雇主直接控制工会,往往指派其亲戚担任工会主席。
总之,工会并没有成为真正代表职工利益的独立主体。
一个活动资金及人员受制于企业的工会,显然难以胜任集体协商之责。
四是区域性、行业性的主体缺位。
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在县级以下区域内,建筑业、餐饮业等行业可由行业工会和行业的企业协会订立集体合同。
武汉、沈阳等地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仍存在区域性、行业性的主体数量不多、覆盖面不大等问题。
一些已经成立的行业协会和行业工会,亦存在代表性不强、履约责任不明的问题。
3 完善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制度的具体建议
3.1 完善我国的集体合同立法。
当前,我国急需要由全国人大出台一部《集体合同法》,对集体合同的效力、签订主体、程序、原则、履行监督、争议处理等事项作出规定。
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是一种中观层次的规则,具有规范效力。
法学家博登海默曾指出,“如果缺少规则,相互冲突的利益调整,就会取决于某种偶然性,而这会给社会团结与和谐带来破坏性后果”。
故法律对集体合同签订的态度应是极力促成。
在《集体合同法》出台之前,地方人大及政府而可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之精神,规定在服装、玩具生产及城市餐饮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强制实行专项集体合同制度,切实保护广大处于弱势地位的女职工。
3.2 对工会的法律地位重新界定,增强其独立性。
要保证工会
的经费来源,使其在行动时无后顾之忧。
工会是一种专司工人维权事务的自治组织,故应把属于政府、企业的职能剔除出去。
政府部门只能在宏观上协调和指导工会的成立与运转,不应直接干预工会领导的选任。
工会的干部要真正通过职工的民主选举产生。
从维护女职工的特殊利益出发,企业应建立女职工工会组织或规定在工会机构中女职工委员应占有一定比例。
3.3 建立多层次的集体谈判体系。
在当前,我国大量的集体合同为某个具体企业与企业工会签订,即集中在企业层面。
在国外,由雇主团体和劳动者团体签订的集体合同占有很大比例,对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功不可没。
当前我国正处于急剧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女工涌入私营企业务工。
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这些企业内部还很难出现具有谈判能力的工会组织。
所以,我们应从立法上鼓励跨企业的行业工会的组建,规范其运行,例如温州可成立服装、制鞋等行业工会。
相应地,行业协会、企业协会等雇主团体的运行也应纳入法治的轨道。
3.4 应进一步明确政府对专项集体合同的监管义务。
首先,要加大对专项集体合同制度的宣传力度,要让女职工工会组织熟悉集体合同制度,使广大女职工增强维权意识。
其次,要加大对集体合同的监督检查力度。
在审查集体合同时,对严重违反集体合同的用人单位,要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政府监管失职,也应承担法律责任。
作者简介:张正云,女,(1971-),湖北老河口人,汉江丹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