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山东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一扇窗户,就是一幅画框,通过窗户,可以看到一幅幅画面,有的看到的是雅,有的看到的是俗,有的看到的是闹,有的看到的是静……要求:①选准角度,自立定义;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窗外有花那一晚,你紧紧地抱着我,你没哭,你笑着,眼眶红红的。
窗外,满月的光刺痛了我的眼。
——题记我生来就被人看作是一个顽劣的孩子。
有一天,天下着大雨。
老师咆哮着让我我滚出教室。
他说,你只配去做美术生。
你一定记得那一天,你去学校,收拾了我的书包,带我回家的。
你没说一句话,做好饭菜便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
窗外的雨鼓槌一样般打在窗上,你知道么?半晌我才看见你的泪,也像鼓槌一样打在你那印着“环卫”的橘黄色马甲上。
你流着泪打开我的书包,翻看着教科书后面画着的花花绿绿的小人。
你停了泪水,就是那晚,你对我说:咱学美术吧,儿子。
雨后,窗外满月。
那月亮真的好大好圆,粉黄的一圈光晕笼罩着月亮,真的好亮好亮。
后来,我便收拾了行李,被你远送到外地。
到了画室的那天下午,你在我衣兜里放了一张卡,你又流泪了,那张卡沉沉的,好像你的泪珠。
临走时你又哭又笑,没有多的话要说,你只是看了我一眼,乞求、落寞、无助又充满爱,我朝你挥了挥手,说:“再见,妈。
”五颜六色的颜料打开了我的心,我仿佛看见了另一个世界,我沉浸在色彩与线条的世界,你偶尔会打个电话给我,有时是一条简洁的短信,只是汇钱了一类的短信,不像同寝室同学家长们的嘘寒问暖,你显得有些冷漠。
半年的封闭生活过后,我背着行李回了家,显得有些迟钝。
街角你的身影还在,迎着风追逐着被风吹走的塑料瓶子。
我的眼睛就那么被刺痛了,我真的好想大喊一声,但我没有。
我想起小学、初中多少次像矮子看戏一样应和别人评价自己的母亲,又有多少次肆无忌惮憎恨过我破碎的、不完整的家庭,多少个日日夜夜我唾弃着厌恶着这一切。
直到我的眼睛、我的心灵之窗被覆盖上厚厚的灰尘,我才惶惶然明白:母亲为何总是纵容我,让我任着自己的成长而成长,母亲只是通过自身的伤痕累累来保护我!仅此而已。
我扔下行李上前将你紧紧抱住,你还有些愕然,半晌才惊喜得不断笑着。
回到家你哼着歌,在后厨雀跃般做起了饭,我心里酸酸胀胀的,只是盯着窗外一枝含苞待放的玉兰不断地吞咽着无声的泪。
我不懂你,不懂你这半年如何熬过的,我所在城市的每日的天气,你都记在了日历上。
“强强,你在看什么?”你的脸上挂满了笑,仿佛连发根都在笑,我摇了摇头,你把菜端了出来,说我肯定在看花。
你说,小时候的我爱盯着窗外看,问我在看什么时,我总会说在看花。
我的眼泪终于决堤而出。
我是在看花,透过窗子,大把大把的玉兰花在开,那么大,那么多,那么漂亮。
可我在乎的,是为我擦亮了窗子,吹走了灰尘的矮小的有些佝偻的人,我的妈妈。
妈,看呐,窗外,有花。
【阅卷教师评语】这是一篇写母爱的考场记叙文佳作,文章通过几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对自己的深爱。
考生透过窗子看到母亲,感受到博大深沉的母爱:“妈,看呐,窗外,有花。
”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憧憬,言已尽,味无穷。
本文选才很有特色,文章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行之于文,写来真切感人。
文中多用心理描写,将自己的变化与母亲的爱写得深切感人;文章多有生活的碎片串联,多用细节描写,这样写来对我与母亲的过往写得绵密、细密和细腻。
文章灌注了更多的真情实感,是对社会和教育现实的一种客观勾勒写实。
我们应该提倡学生这种关注社会、关注现实负责任地去表述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文风。
在结构上,文章以“看花”为线索,以早年看花与现在看花为构思的连接点,并构成对比,以从前的我与现在的我构成对比,串联生活的素材。
作者善于设置典型环境:单身母亲,顽劣孩子,低微工作等来衬托母亲。
2011年山东作文题:请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体特征鲜明。
这世界需要你爸爸,你就像一块海绵,将苦水统统吸到肚子里,却向我们炫耀被幸福撑得好饱。
——题记柳絮飞扬,一如往昔,也将我的思绪带到了那段天真漫的时光。
懵懵懂懂的小丫头站在你的脚边,傻傻地看着你将一株幼小的柳苗栽入土中,嫩黄的柳枝在你手中任你摆弄,那样听话。
你将我高高举过头顶,去触摸那最嫩的一片叶,柔柔的小手握着嫩嫩的柳叶,我和它的世界一同被你那宽大的手掌举起,从此开始生命的旅程。
瘦弱的柳苗在你精心的呵护下茁壮成长,而你的小丫也在不知不觉中长大,背起了书包上学堂。
清晨,坐在小柳树旁,大声朗读着老师教的课文:“我,爱,爸,妈,妈。
”细长柔软的柳条在微风吹拂中随意摆动,清晨的露珠洒入我的脖间,逗得我咯咯直笑。
你停下手的活,看着我,呆呆地笑着,像个孩子。
我跑去问你:“爸爸!爸爸!什么叫‘爱’呀?”你不语,只是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
那一年,柳絮纷飞的时节,我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涩与你的隐忍。
妈妈病了,你在家与医院之间来回奔跑,照顾年幼的我,照顾生病的妈妈。
暴风雨的夜晚,我看你坐在黑暗的客厅中,烟头的光亮闪在黑暗中,窗外的柳条在狂风暴雨中呼喊,似在挣扎,可听起来却又很无力。
在生活的玩弄中,我们总是显得很脆弱。
从此,这个世界只剩下我们两个,相依为命。
送走妈妈的那天,你坐在客厅中,目光呆滞,心似乎也随妈妈离去。
我缓缓走到你身边,抱着你说:“爸,女儿长大了,我们要好好活,你想哭就哭吧。
”你愣了一会儿,然后抱着我痛哭起来,我强忍住眼中的泪水,对自己说:“从此,不能再让你受伤,”屋外的柳絮散落一地,像下了一层薄薄的雪,在阳光下闪着光。
转眼间,我已上了高中,寄宿生活让我离你更远了,我心里一直担心你一个人会不会太孤单。
每次大休回家,你都会站在柳树下,等待着我,一脸的期待。
每次,你都乐呵呵地接我回家,跟我说柳树又长高了,你们厂又加工资了这样的琐事。
可是,父女连心,我又怎会不知道你面对的压力和承受的苦楚。
我不想揭穿你微笑背后的无奈,只是看着你稀疏的白发,一边心痛,一边加倍爱你。
柳絮纷飞的时节已渐渐逝去,我也不再是你的小丫头,可是,爸爸,我希望你知道,如同土地将柳树孕育长大,你宽厚的手掌将我的世界举起,柳树离不开大地的滋育,而我,又如何能离得开你?【阅卷人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这篇文章将“你”定位为“父亲”,将“这世界”定位为家庭,抒写自己与父亲之间的需要关系。
作者以时间为顺序,将我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娓娓道来,文章写得情深深,意浓浓。
此文真实、本色、真情、纯净。
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女儿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
作者巧妙地选择了一个特殊又富于意蕴的意象——柳。
将柳苗成长与我的成长叠合在一起,将人与物融于一体,有双关意味。
这株柳树令人过目不忘,也不禁让人想起归有光那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这是一棵永远苍翠的亲情树!2010年山东省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背负青天下辈子我还要做你的孩子。
十八年如一日,你是我的依靠;剩下的五十年,七十年,或更长远,依旧能给我信念和力量。
我要为你撑起一片天空,做天之骄子。
爸,这不是苦难,是黎明前的黑暗。
我是一个爱哭鼻子的孩子,却从不在你面前流泪。
当年求学之路的选择是你“日夜掺白发,旱烟凝皱纹”,替我争取的。
贫困没有错,幸福却有家。
把苦咽下,芬芳的是你给我的天下。
你是那衣衫褴褛的摆渡翁,摇曳记忆的竹筏,穿越无数个没有光线的湖面。
农村贫苦的孩子们的梦想只能是土筑石铺。
我在电话的那头终于哭出了声,抽泣着,心绷着。
你一天工作二十四个小时,直接躺在饲料棚里,本来别人可以换班,你为了两个人的工资毅然扛起了无日无夜的活儿。
你在那头憨笑,不累,你说。
你沙哑的声音,女儿怎会不知。
你说刚睡一会儿,其实我知道这是夜的深刻。
它加重了父亲的爱,一如那烟波浩缈波荡的水面假装风平浪静。
我听着你语无伦次的“谎言”,疼痛在心底绾成了一个结。
我无法接受自己身处校舍宽敞明净的环境,吃着和城里人一样的伙食。
爸,明天要考试了。
嗯,我的女儿我清楚。
再没有了下文。
而我仿佛听到你急促的呼吸声,像警世的长笛,炽烈、缓慢、深长。
爸,你的祝福已收到。
你近六十,庄稼活实在不能扛起,前年种棉花,喷雾器只能颤栗着背起。
你只能背井离乡,卖小吃,卖豆腐,上工地,最后安营扎寨,做起了没日没夜的饲料工人。
学校交钱,你从没缺着我。
苦难一直在我的人生里“兴风作浪”,除了微笑还有夜里的哭泣。
这些都难不倒我,去构建完美的人生。
年老正逼近你,邻居三婶说你走路腰都直不起来。
你教我强大,给我生命繁华。
世间有苦,但这并不是悲哀。
苦中有爱,有你对我永不放弃的执著信念。
沧桑世间,有苦有累,亦有甜有爱。
你让我懂得直面人生,拼搏为命。
与你结父女之缘,是我一生的福祉。
我笑曰:爸,你是我的财富。
人生因你而美丽,苦甜相伴,愿下辈子还相会。
剩下的日子,我来背负青天。
【阅卷人语】该文感情真挚,是考生在用自己的话语表述自己的感情。
作者能从父亲所受之苦与父女相爱之甜以及女儿期许回报的感恩之心来切入命题,既切合题意,又感情浓烈,尤其是对父亲对女儿的付出,描写细腻,感人至深。
女儿“背负青天”的回报誓言,难能可贵。
文章语言凝练,富有意蕴。
文章叙写精彩,如“当年求学之路的选择是你日夜掺白发,旱烟凝皱纹替我争取的”,有些地方颇有韵味,朗朗上口,如“贫困没有错,幸福却有家。
苦咽下,芬芳的是你给我的天下”。
在叙写考试一节时,着墨不多,但父女之间的心有灵犀却展现出来。
本文语言富有意蕴还得益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如“记忆的竹筏”之类比喻的新奇,文中“苦”与“甜”亦对比显明。
语言凝练但不乏细节。
例如考前电话一节,没有详写父亲的谆谆叮咛,却用比喻渲染了他急促的呼吸声,既切合父亲朴实的性格,又写出了父亲对女儿的期许,可谓言简意丰,韵味无穷。
文章第二人称的运用很好,给人亲切之感,也便于抒发父女之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