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年月日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制大学生恋爱观调查——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摘要:本文采用大学生恋爱观调查问卷对云南师范大学200名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恋爱观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
具体来看,在恋爱动机维度上男女有显著差异,女生在这两个维度上的平均分都低于男生,说明女生的择偶标准和恋爱动机都比男生低。
不同年级在择偶取向依恋倾向上有差异,具体表现为在择偶取向上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大四学生择偶取向显著高于大三学生,说明择偶取向在大学四年里是不断变化的。
在依恋倾向上大大二学生显著高与大三学生,这可能大三学生的独立性有关。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学校教育1 问题提出爱情,人类永恒的主题。
不同时代人对它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同一时代的人也会因为个性特点、人格特质、文化差异、家庭教育背景以至于社会教育的不同而对它产生巨大差异;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于爱情的看法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恋爱总是在随着这个世界的变化微妙地变化着。
一千个人的恋爱就有一千种的爱情。
恋爱是异性之间择偶和培养爱情的过程,是以爱情为中心的社会心理行为。
一项研究显示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44.06%的大学生正处于恋爱状态,有过恋爱经验的大学生占到70.83%。
很多调查数据都显示了大学生恋爱的普遍性,可以发现恋爱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处个体心理发展的成年早期,是恋爱、结婚、养儿育女的年龄阶段。
所以处理好恋爱关系是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处理好恋爱关系并不容易。
处于恋爱中的大学生由于其人格的不完善、价值观的不稳定等因素导致不可以很好地处理好各种矛盾,常常因为一点点的矛盾导致伤心、失望、怀疑、担心、焦虑、抑郁,有的甚至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如暴饮暴食、自我伤害、伤害恋人及其它无辜的人等行为。
今年来有关大学生因爱自杀和报复的行为时有报导。
因此,只有对当前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进行较为全面与深入的研究分析,了解大学生恋爱心理,才能根据现状有效的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为素质教育和恋爱咨询提供较为客观、可靠的实证资料。
[1]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从生理上来,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已经完全成熟,尤其是性成熟以及第二性征的发育完全,使他们渴望接触异性,寻找爱情;从心理上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发育并没有完全成熟,以至于他们还不能够成熟地应对恋爱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以及责任感带来的压力,经常使他们产生紧张、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甚至产生心理危机,但他们很少能得到正确的指导与帮助。
以至于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
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的恋爱观经行调查,可以了解大学生的恋爱观状况,并根据研究结果给出一些相应的建议,希望对大学生处理好自己的恋爱关系有一定的帮助。
关于爱情,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加拿大学者John.Alan.Lee(1976)通过对文献作品的分析,提出了爱情色轮论(Color circle of loving),将爱情分成六种形态:(1)情欲爱 (2) 游戏爱(3)友谊爱 (4)现实爱(5)占有爱(6)奉献爱。
罗宾(1970)提出爱情态度理论,将爱情归为社会心理学的人际吸引,认为爱情是对某一特定的他人所持有的多面性态度。
他发现爱情与喜欢有质的差别"其爱情量表中包含三个成份:一是亲和和依赖需求;二是帮助对方的倾向;三是排他性与独立性。
"Sternberg (1986)提出的爱情三角论(The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认为,爱情是由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及决定/承诺((Decision/Commitment)三个结构组成的。
爱情关系的依附风格理论,认为个体婴儿时期与人建立的依附关系,会使个体形成一个持久且稳定的人格特质,这项特质对个体在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时自然流露出来。
Rusbult (1980,1983)的投资模式,以社会交换论的观点来看亲密关系的发展,认为亲密关系中的双方,在此关系中互相有所得失,并以一种理性且公平的评估方式,衡量自己在此关系中付出与收获,再以此评估为基准,决定其对关系的应对方式。
Murstein (1987)提出SVR理论,他认为亲密关系的发展,依双方接触的次数多寡来看,可分为刺激(stimulus)、价值(value)、和角色(role)三阶段。
笔者认为恋爱是指两个人之间(主要是指男女)产生、培育、升华爱情的过程。
并把大学生恋爱心理分为四个维度:择偶标准、恋爱动机、依恋倾向、性行为取向。
2 研究方法2.1 被试选取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共200名,其中大一至大四各50名,回收问卷183份,有效问卷166份,有效率为83%。
具体情况见表一2.2 工具《大学生恋爱观问卷》是安晓斌根据恋爱动机、依恋倾向、择偶标准、恋爱中的性行为4个维度编制的问卷。
此测验的同质性较好,具有较好的信度。
本问卷包括四个维度,共47 个项目。
择偶标准12 个项目,恋爱动机有14 个项目,依恋倾向有11 个项目,性行为取向有10 各项目。
所有项目采用五点计分制,并且采用单选迫选式,按大学生的符合程度分为五级评分。
其中,“非常符合”计五分,“比较符合”记四分,“不确定”记三分,“比较不符合”计二分,“完全不符合”计一分。
表一样本构成2.3 施测方法及程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课堂上的团体施测,研究者亲自到场使用统一的指导语施测。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完整性与真实性的检查,为了便于统计分析,对于有漏答题项的问卷,作答有明显反应倾向如连续题选择同一答案或以某种规律出现的问卷,作为废卷,予以删除。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66 名被试的问卷数据利用SPSS17.0 统计软件从年级、恋爱经历、性别、专业等自变量上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和方差分析。
3 结果3.1 大学生恋爱观在性别方面的差异被试选取性别作为自变量,总分以及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分析不同性别在恋爱心理上的差异,得到如下结果:表2数据表明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恋爱观上差异不显著(p>0.05)。
具体来看,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择偶标准和依恋倾向、性行为取向上差异不显著(p>0.05),只在恋爱动机上差异极显著(p<0.01),男生的恋爱动机显著大于女生。
3.2 大学生恋爱观在专业上的差异被试选取专业作为自变量,总分以及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分析不同专业在恋爱心理上的差异,得到如下结果:表3数据表明文史类大学生与理工类大学生在恋爱心理上差异不显著(p>0.05)。
具体来看,不同专业在恋爱动机、择偶标准、依恋倾向、性行为取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表2 恋爱心理的性别差异注:* 表示p<0.05 ,** 表示p<0.01表3 表恋爱心理的专业差异注:* 表示p<0.05 ,** 表示p<0.013.3 大学生恋爱观在恋爱经历上的差异被试选取恋爱经历作为自变量,总分以及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恋爱经历在恋爱心理上的差异,得到如下结果:表4数据表明谈过或正在谈大学生与从未谈过大学生在恋爱心理上差异不显著(p>0.05)。
具体来看,不同恋爱经历在恋爱动机、择偶标准、依恋倾向、性行为取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表4 恋爱心理的恋爱经历差异注:* 表示p<0.05 ,** 表示p<0.013.4 大学生恋爱观在年级上的差异被试选取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不同类别的专业进行差异比较。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年级作为自变量,包含四个水平,总分以及各维度得分作为因变量,得到如下结果:表5数据表明四个年级大学生在恋爱心理上差异不显著(p>0.05)。
具体来看,不同年级在恋爱动机、依恋倾向、性行为取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择偶标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
对择偶标准平均分进行比较为:大四>大二>大一>大三。
采用两两比较对各个年级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择偶标准(表6)上大一与大二、大三、大四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大二学生与大四学生在择偶标准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大二与大三在择偶标准上差异性显著(p<0.05),大二学生择偶标准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大三与大四学生在择偶标准上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四学生择偶标准显著高于大三学生。
采用两两比较对各个年级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依恋倾向(表7)上大二与大三有显著差异(p<0.05),大二学生依恋倾向显著高于大三。
表5 不同年级在恋爱心理各维度上的差异注:* 表示p<0.05 ,** 表示p<0.01表6不同年级在恋爱动机上的多重比较注:* 表示p<0.05 ,** 表示p<0.01表7不同年级在依恋倾向上的多重比较注:* 表示p<0.05 ,** 表示p<0.014 分析与讨论4.1 大学生恋爱心理状况在抽取的166名大学生中,谈过恋爱或正在谈的学生有128人,占总人数的77%,从没谈过的有38人,占总人数的22%,这说明了大学生恋爱的普遍性。
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青年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
进入青年期,人的生理发展趋于平缓并走向成熟。
从生理上看,青年期身体各系统的生理机能,包括心肺功能、体力和速度、免疫力和性机能等都达到最佳状态,疾病的发生率最低,进入身体健康的顶峰时期。
从心理上讲,青年期的认知能力、情感和人格的发展都日趋完善,开始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
开始享有各种社会权利,履行社会义务。
相比于小学和中学,大学的生活空间就扩大了很多,各种会团活动以及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扩充了社会交往。
这一切都为大学生的恋爱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而且随着性意识的迅速发展以及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大学生产生了恋爱情感的愿望。
这就使大学生的恋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恋爱对提高大学生社会化程度有促进作用。
4.2 大学生恋爱心理在性别方面的差异统计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恋爱观上差异不显著(p>0.05)。
具体来看,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择偶标准和依恋倾向、性行为取向上差异不显著(p>0.05),只在恋爱动机上差异极显著(p<0.01),男生的恋爱动机显著大于女生。
在择偶标准的性别差异方面,与以往的研究不太一致。
安晓斌(2009[3]对淮南师范学院的500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择偶标准上有显著差异;王春霞、王晓霞、张蓉[4](2012)对某师范学院200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择偶标准上有显著差异;罗萍,封颖(2001)[5]对武汉大学690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男女生在择偶标准方面同种有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