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西方城市发展及特点比较

东西方城市发展及特点比较

东西方城市发展及特点比较
摘要:本文从城市的起源说起,阐述了东西方古代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19世纪,伴随着西方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也以空前的速度发展,随着城市中各种各样问题的出现,有关城市的研究便应运而生,至今不衰。

本文在论述东方城市特点的同时,与西方城市的特点进行简单比较,以期对此热门问题做一总结。

关键词:城市起源城市发展东西方特点
拉采尔在《人类地理学》中曾指出:“城市是人类及其居住地永续的密集地区,而且位于主要交通道路的中心。

”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集聚的一个社会经济实体。

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也就是说,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城市。

东西方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是防御的要求。

古人为了阻止洪水和猛兽进城,就把城墙修筑起来。

后来,人终于发现最可怕的不是动物而是人类自己,因为战争出现了。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城墙从一套成了两套乃至三套,护城河、壕沟也挖起来,只是为了抵御来攻打的敌人。

第二是政治体制带来的影响。

中国自始皇到清末,几乎都是中央集权,都城集全国之力修成,自然规模最大,各种设施最齐全。

而在欧洲,一直都是小国分裂来分裂去,城市规模比较小。

直到17世纪建立了君主专制后的大国,如英、法、德,才有了伦敦、巴黎、柏林这样的大城市。

第三是经济发展的影响。

买卖带来财富,富有的地方就有繁华的城市。

中国古代有可和天堂媲美的苏杭,占据交通要道,历经战乱却仍然是经济繁荣的大都会。

欧洲海上贸易的繁荣带来的是地中海港口城市的蓬勃生机,意大利的威尼斯就是这种机缘下的产物。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战国至南北朝时期。

此时期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因素的制约,故在此阶段前期,即战国至东汉末,当时我国历史的政治局面是从分裂走向统一与稳定的时期,表现在城市的发展趋势是由点的分散与狭小变化为点的相对集中与扩大。

而后期,从东汉末至南北朝时,我国境内政权不是呈鼎立状态,就是呈南北对峙或分裂局面,政治动乱持续,战争频繁不断,表现在城市的发展趋势就是不稳定,许多城市的兴衰具有政治、战争作用的突发性。

第二阶段,即从隋唐至清末时期。

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除政治的再次大统一以外,大运河的开凿,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在运河两岸、南方东南沿海、长江流域、湘鄂
赣等地出现了一批新的城市,从而不断地改变着城市发展及其地理分布的状况,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开始由中原地区逐渐向江南地区转移。

明清两代,城市发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其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的数量、规模、类型、结构、功能等,在这一时期都比以前有了显著的发展和变化。

同时,明清时期社会的相对稳定与国家长期统一,国内外交通的发展及其各地联系的进一步加强,人口的增多,特别是康乾时期人口的成倍增长及其向城镇的聚集和开发边远地区所带来的人口大量流动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当时城市的发展,并决定或反映出城市发展的新特点。

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特征有:一、自明代前期起,由于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促成了明清两代工商业城镇的大量涌现,出现了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大批中小城镇,推动了中国古代城市的迅速繁荣,构成了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明清时期我国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广大边境地区的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区是相对加快,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完全不平衡的状况、,这是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又一特征。

三、明清时期城市的设计、规划、建筑水平等大为提高,城市自身特别是京城的用地布局和道路系统不仅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而且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把一些河湖水面组织到城市总平面中来,从而大大地丰富了城市面貌,同时使城市更具有安全感。

欧中世纪城市在经济、政治、阶级、思想的综合作用下诞生,它的复兴和产生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存在诸多不同。

应该说,英国等西欧国家封建城市的起源虽然较晚,但是它们建立在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和社会分工较为明确的基础之上,城市形成后,很快发展为工商业中心。

以英国为代表地西欧中世纪城市工商业一般都由私人经营,国家除征收一定的捐税外,原则上不干预工商业。

同时,各国政府非但对工商业不加以限制,反而积极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不时赐予城市特权。

与此相对,中国封建城市的起源一般则不是以社会分工和工商业发展为前提,而是以政治需要为条件由封建国家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作为中国封建城市主体的郡县城市,就是这种政治城市的典型。

郡县城市基本应该说是一种政治城市和消费城市,或者说其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消费意义大于生产意义。

因而,中国古代城市的产生和功用,大多数与国家政治有关,而不是直接源于工商业的发展无论朝代更替如何频繁,甚至社会形态如何转化,城市仍作为政治的附庸而存在。

正是由于城市及其城市工商业经济不断发展等原因的推动,从而敲响了中国古代专制社会没落的丧钟;社会经济生活包括人们思想观念也随着发生了巨大的而深刻的变化,城市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方式业愈加成为大多数人所虔心向往的东西;历史也因此踏入了近代社会的门槛。

参考文献:1. 沈芝《再述西欧中世纪城市的起源》
2. 董鉴泓《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朱孝远《近代欧洲的兴起》学林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