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分类梳理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分类梳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北宋—军事:1、解除军队将领的兵权。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2、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

3、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4、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并将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在地方:设置行省制度。

明朝—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巩固皇室。

中央:废除丞相制度(秦朝确立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分散兵权,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司法:明朝设立了厂卫等特务机构,其中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了东厂。

思想:改革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政治:雍正时,设立了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思想:为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实行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创立: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完善: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进一步完善:宋朝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僵化: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评价:积极: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消极:随着明朝八股取士,科举制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7、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有战有和,和为主流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少数民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军事:唐太宗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册封: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设置机构: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和亲: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唐中宗时,赤德祖赞(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唐蕃“合同为一家”。

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元朝: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8、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权并立9、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难移时间:从唐中期开始到南宋完成原因:1、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北人南迁带去了大量先进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南方社会安定。

4、政府的支持。

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科技,重用人才,引进先进科学技术;保护生态环境,爱护自然。

10、隋朝大运河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时间:隋炀帝605年开始概括: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长2700多千米。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11、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表现:(1)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但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下降。

七年级历史下新版归类复习一、科举制度1、诞生:a隋文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b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诞生。

2、完善:a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b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和武举。

3、发展: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

B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束缚思想,加强皇权。

C清朝: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束缚。

4、废除:清朝废除科举制度。

二、国家统一1、隋朝589年统一全国。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1276年元灭南宋,完成统一。

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明清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时代特点:a隋唐: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C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四、文学艺术:1、唐诗:李白(飘逸洒脱,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杜甫(淳朴厚重,抒发悲愤凄婉之情)白居易(平易近人,通俗易懂)2、宋词:a豪放派:苏轼(豪迈飘逸)辛弃疾(豪放诗风,报国情怀)b婉约派:李清照(委婉、细腻、清秀)3、元曲: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4、明清小说: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五、西藏问题1、唐朝:a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

B唐中宗时,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唐蕃“合同为一家”。

C唐穆宗时,刻唐蕃会盟碑,表明世代友好。

2、元朝:设宣政院掌管西藏军民事务。

3、清朝:a顺治册封达赖五世“达赖喇嘛”封号。

B康熙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形成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

C1727年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D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西藏行政体制和法规。

六、台湾问题1、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

2、隋炀帝三次派人到达流求。

3、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4、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5、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6、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七、行政制度的变化:县制(战国时的秦国)——郡县制(秦朝)——三省六部制(隋唐)——行省制度(元朝)——三司制度(明朝)——军机处(清朝)八、四大盛世开皇之治(隋文帝)贞观之治(唐太宗)开元盛世(唐玄宗)康乾盛世(清朝)九、少数民族政权1、辽:10世纪初--契丹族--阿保机--上京临潢府2、西夏:11世纪初--党项族--元昊--兴庆府3、金:1115年--女真族--阿骨打---中都(北京)4、蒙古国:1206年---蒙古族--铁木真5、元朝:1271年--蒙古族--忽必烈---大都(北京)十、行省制度1、中央:a行政:中书省(山东、山西、河北)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b军事:枢密院c监察:御史台2、地方:行省10个,下设:路--府--州---县十一、四大发明:1、造纸术:西汉(出现)--东汉(蔡伦的蔡侯纸)作用:促进了文化的记载与传播。

2、印刷术:唐朝(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元代(王祯的转轮排字盘)作用:促进了文化的记载与传播。

3、指南针:汉代(司南)--宋代(罗盘)---北宋末年(海上使用指南针)作用: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4、火药:唐朝(出现)--宋朝(用于军事)--南宋(突火枪)---元朝(火铳)作用: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十二、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1、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2、在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

3、为分散兵权,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军队权力统归兵部。

4、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

5、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

十三、贞观之治的措施:A政治上:a完善三省六部制。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d严格考查各级官吏政绩。

B经济上: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C军事上:反击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十四、开元盛世的改革措施:A政治上: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B经济上: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C文化上: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13/14题的改革启示/看法:a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B改革能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十五、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A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B政治上: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在地方:a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实行三年一换制。

B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C经济上: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作用: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十六、闭关锁国政策:A、原因: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无须经济交流。

B担心主权受犯,危及统治。

B、过程:a顺治时,颁布禁海令,严禁海上贸易。

B1757年,只开放广州对外通商,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

C、影响:a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B消极:是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

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D、启示/看法:a闭关则国衰,改革则国兴。

B一个国家不能与世隔绝,应在对外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展自己。

十七、各种制度、政策:A政治制度:1郡县制(秦朝)2三省六部制(隋朝)3行省制度(元朝)B经济制度:1重农抑商政策(除宋朝外)2鼓励通商的政策(宋朝)3闭关锁国政策(清朝)C文化制度:1科举制度(隋朝)2重文轻武政策(宋朝)3八股取士(明朝)4大兴文字狱(清朝)5文化专制政策(清朝)十八、清朝三皇大事记:1、康熙:a大兴文字狱。

b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C平定葛尔丹叛乱。

2、雍正:a大兴文字狱。

b设军机处。

C设驻藏大臣。

3、乾隆:a大兴文字狱。

b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c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d为班禅六世修须弥福寿庙。

十九、清帝顺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