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四中国国际储备分析一、中国国际储备形成由自有储备和借入储备两部分形成,自有储备占大部分,以下我们将对自有储备进行分析二、2007-2011年中国国际储备变动趋势2007-2011中国国际储备变动趋势图60005000400030002000100020072008200920102011储备资产变动额(亿美元)根据上图可知2007-2011年中国国际储备急速增长,那么引起中国国际储备如此大幅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对中国经济产生过了什么影响?由于外汇储备占国际收支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我们下面将以外汇储备来进行分析三、引起国际储备变动的原因分析①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持续双顺差是高额外汇储备形成的直接原因(1)经常项目长期出现大量顺差。
由于我国劳动力丰富,成本低廉,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我国长期实施外向型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使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大幅增长,导致了经常账户的顺差。
(2)大量吸引外商投资导致了资本项目的长期顺差。
随着我国的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对外资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持续大规模的外商直接投资,在加速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形成了资本项目的顺差,促进外汇储备的大量增长。
②强制结售汇制度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需要引进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设备,产生了巨大的外汇需求,但是当时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较小。
所以为了满足国家的外汇需求,我国自1994年开始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除部分国家规定的外汇账户可以保留少量额度的外汇以外,企业和个人不能持有外汇,而必须卖给指定银行,最后,外汇集中于央行,成为国家外汇储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收支持续出现大规模双顺差,造成了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快速增长。
③国际热钱大量涌入“热钱”是指国际投机性资金。
在发达国家各种金融机构都在不同程度上利用一定的资金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投机。
但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由于自身业务和政府监管的原因投机性不强。
因此“热钱”主要是各种私募基金。
从2002 年开始在人民币升值心理预期持续的情况下,大量国际热钱通过半合法、非法途径流进中国内地市场套利、套汇赌人民币升值并投机我国的房产和股票等资产。
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激化部分“热钱”撤离我国。
但是到2010 年3 月以后我国经济形势趋好“热钱”又涌进我国。
当我国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或“热钱”流进我国时,外汇供给增加,造成外汇贬值和人民币升值压力。
我国中央银行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不得不买进外汇,从而造成外汇储备的急剧增加。
国际热钱流入的后果危害巨大。
首先,国际热钱自身追逐短期投机利润的特性,决定了其规模的大起大落,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产生严重干扰其次,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入流出会对我国的金融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最后,热钱的流入还违背了我国利用外资的目的,助长了投机之风四、国际储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007-2011年中国国际储备急速增长,但是并不意味着外汇储备越多越好,外汇储备并非多多益善,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急剧扩大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1.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
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流入代表着相应规模的实物资源的流出,这种状况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增长。
如果中国的外汇储备超常增长持续下去,将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
2.带来利差损失。
据保守估计,以投资利润率和外汇储备收益率的差额的2%来看,若拥有6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年损失高达100多亿美元。
如果考虑到汇率变动的风险,这一潜在损失更大。
另外,很多国家外汇储备构成中绝大部分是美元资产,若美元贬值,则该国的储备资产将严重缩水。
3.存在着高额的机会成本损失。
中国每年引进大约50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为此国家要提供大量的税收优惠;同时,中国又持有大约一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闲置不用。
这样,一方面是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另一方面老百姓省吃俭用借钱给外国人花,其潜在的机会成本不可忽视。
4.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
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央行负有无限度对外汇资金回购的责任,因此随着外汇储备的增长,外汇占款投放量不断加大。
外汇占款的快速增长不仅从总量上制约了2004年以来宏观调控的效力,还从结构上削弱宏观调控的效果,并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
5.影响对国际优惠贷款的运用。
外汇储备过多会使中国失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优惠贷款。
按照IMF的规定,外汇储备充足的国家不但不能享受该组织的优惠低息贷款,还必须在必要时对国际收支发生困难的其他成员国提供帮助。
这对中国来讲,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
6.加速热钱流入,引发或加速该国的通货膨胀。
大量单一的外汇储备会增加外汇风险,美国不断对人民币的贬值,实际上导致了中国外汇储备的大量缩水,至今已经贬值超过20%,外汇储备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
㈠积极影响①保证我国偿还外债保证对外债的还本付息是每个国家外汇储备的作用之一。
我国的外汇储备保留额度,与相应的外债规模和外债结构是息息相关的。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0 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5489 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其中,登记外债余额为3377.38 亿美元,贸易信贷余额为2112 亿美元。
从债务期限看,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732.43 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31.56%,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3756.95 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68.44%,其中,登记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644.95 亿美元,贸易信贷余额为2112 亿美元。
据初步计算,2010 年我国外债偿债率为1.63%,债务率为29.25%,负债率为9.34%,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例为13.19%,均在国际标准安全线之内。
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短期外债比例过大,这将给我国债务偿还带来沉重的压力。
因此,我们还必须保持一定的外汇储备规模,并使其与债务结构相匹配,提高清偿能力。
②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当国际市场出现变化导致出口锐减,或因季节性因素及突发性事件造成临时国际收支逆差时,国家可动用充足的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无须采取压缩进,等影响国内经济正常运行的限制性措施。
二是当国际收支发生结构性失衡,需要进行紧急或长期调整时,国家可以动用充裕的外汇储备进行调节,以缓和调整过程中的外部冲击,从而降低各种措施对国内供求均衡所带来的负效应,维持国内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稳定发展。
③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自由兑换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创造条件,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和最终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
我国已经实现经常项目开放,履行WTO 承诺放松外汇管制,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为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做准备,这是我国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
而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国家必须拥有足够的外汇储备。
④有利于实现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战略目标我国进行积极主动的外汇管制调整,进一步放宽境外投资的外汇限制,以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
目前,我国正计划取消全国境外投资用汇规模限制,以满足企业购汇进行境外投资的需要。
而且将重新颁布《境外投资外汇管理规定》,以便把近几年境外投资外汇改革的试点经验以规范性文件的方式加以明确和巩固。
同时逐步放宽机构和个人对外金融投资的规模、品种等限制,力争在扩大对外金融投资方面取得新进展。
因此,充足的外汇储备能为实现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战略提供强大的资金保证。
㈡负面影响①增加了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持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和巨额的外汇储备被认为是增加我国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
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增加而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具有一定的虚增因素,很大程度上是强制结售汇制度的产物。
强制结售汇制度使中央银行实际上扮演了外汇市场最终出清者的角色,而包括商业银行、企业和居民在内的外汇需求受到高度抑制,造成虚假的“供”大于“求”,难以真实反映外汇供求水平,使由供求形成的价格与实际价格相背离。
②延缓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出口增长,而国有企业加工贸易增长乏力。
加工贸易的发展尽管有利于我国的技术进步、出口增长,但也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一方面,成我国贸易依存度过高,致使我国外贸出口缺乏持续增长的潜力。
另一方面,阻碍了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不利于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
此外,加工贸易以外商投资企业而非国有企业为经营主体的格局,造成我国原有的大工业基础和技术基础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延缓了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
③限制了我国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空间由于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币采取固定汇率制度,在人民币缺乏弹性的汇率政策下,外部资本价格和商品价格的变化等经济问题输入到国内,表现为高价进口和廉价出口。
这样使得中国商品的国际销售价格较低,在国内加工制造能力过剩的前提下,每年形成巨大贸易顺差,不断强化人民币升值预期。
同时还造成资本项目下外币的国际过剩资本输入到中国,尤其是美元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演变成为人民币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使国内利率政策、其他金融和财政政策失去原本的效力,造成国民福利的损失。
中国经济外部不均衡引发了国内人民币流动性过剩,人民币汇率弹性不足等问题,并且我国已经为此付出了代价。
在现行的强制结售汇制度下,外汇统一由央行购买,而外汇储备增加导致央行的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规模亦相应扩大。
由于基础货币投放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因而央行为了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缓解基础货币大量投放形成的通货膨胀压力,要采取经常性的“对冲”操作措施,从商业银行回笼资金以减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近年来,由于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基于外汇占款的基础货币投放已经成为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
2005 年,基于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已占基础货币总量的90%,央行用于“对冲”操作发行的票据总量也高达27700 亿元之巨。
如按一年期央行票据利率1.9%的水平计算,央行每年为“对冲”操作要支付一笔不菲的成本。
此外,这种旨在弱化基础货币大量投放的负面影响的“对冲”操作还带有很大的被动性,限制了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和主动程度,也影响了央行的政策调控效果。
面对巨额的基础货币投放,央行的“对冲”操作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而且也不可能通过“对冲”完全释放基础货币投放的压力。
同时,“对冲”规模激增会导致市场利率上升,在人民币存在很强的升值预期下,外汇会大量流入,从而又抵消了“对冲”的政策效果。
同样道理,外汇储备激增导致的人民币很强的升值预期,也限制了利率调控手段的作用空间。
所以,“对冲”只能说在一定程度有效,但不应该作为日常政策工具而无限期、无休止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