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科护理学)第七节糖尿病

(内科护理学)第七节糖尿病


3
4
三,糖尿病的分类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 型糖尿病( )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 型糖尿病( ) 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 , )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如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如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MODY) )
病死率高达40%.多见于50~70岁. .多见于 ~ 岁 病死率高达 诱因: 诱因 感染,急性胃肠炎,胰腺炎,脑血管意外以及某些药物使用等. 感染 , 急性胃肠炎 , 胰腺炎 , 脑血管意外以及某些药物使用等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严重高血糖 脱水 血渗透压增高而无显著的酮症酸中毒. 血渗透压增高而无显著的酮症酸中毒. 神经,精神症状:嗜睡,幻觉,定向障碍,昏迷. 神经,精神症状:嗜睡,幻觉,定向障碍,昏迷. 实验室:血糖 血糖33.3mmol/L(600mg/dl) 实验室 血糖 ( ) 血钠可在155mmol/L 血钠可在 血浆渗透压可达330~460 mmol/L 血浆渗透压可达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 按眼底改变可分六期,两大类 按眼底改变可分六期, Ⅰ~Ⅲ期为背景性视网膜病变(background Ⅲ期为背景性视网膜病变 retinopathy) Ⅳ~Ⅵ期为增殖型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Ⅵ期为增殖型视网膜病变 retinopathy), 新生血管出现是其主要标志
25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大血管病变
26
大血管病变
1.大中动脉的粥样硬化: 1.大中动脉的粥样硬化: 大中动脉的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受累 脑动脉受累 冠心病 脑血管疾病 下肢痛,感觉异常, 下肢痛,感觉异常, 坏疽 截肢 2型DM主要死亡原因 型 主要死亡原因
肢体动脉粥样硬化 肾动脉
肾功能受损
27
28
2,其他白内障,青光眼,屈光改变,虹膜睫状体病变等 ,其他白内障,青光眼,屈光改变, 白内障
37
微血管病变(肾脏病变) 微血管病变(肾脏病变)
肾脏病变 病史常> 病史常 10年,分五期 年 毛细血管间肾小球硬化 症是主要的糖尿病微血 管病变之一 肾小球硬化症是1型糖尿 肾小球硬化症是 型糖尿 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在2型,其严重性仅次于 型 冠状动脉和脑血管动脉 粥样硬化病变. 粥样硬化病变.
18
酮症酸中毒(DKA): : 酮症酸中毒
4,化验 , 血糖16.7~33.3mmol/L 血:血糖 ~ 血酮 >4.8mmol/L(50mg/dl) ( ) PH < 7.35 ++++) 尿:糖(++++) 酮(++++) ++++)
19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20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高渗昏迷)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高渗昏迷)
B细胞分泌胰岛素 细胞分泌胰岛素 (高胰岛素血糖症) 高胰岛素血糖症) 胰岛素分泌双峰消失: 胰岛素分泌双峰消失:
IR
胰岛素分泌缺陷
血糖升高
B细胞功能 细胞功能 缺陷
餐后低血糖
第一分泌相缺失 第二胰岛素高峰延迟
10
四,病因和发病机制
2型糖尿病 型糖尿病
遗传易感性:多基因疾病. 遗传易感性:多基因疾病. 高胰岛素血症和( 高胰岛素血症和(或)胰岛素抵抗 糖耐量减低(IGT):是葡萄糖不耐受的一种类型. ):是葡萄糖不耐受的一种类型 糖耐量减低(IGT):是葡萄糖不耐受的一种类型.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指一类非糖尿病性空腹高血糖, )指一类非糖尿病性空腹高血糖, 高于正常,低于诊断值. 高于正常,低于诊断值. IGT和IFG:代表正常葡萄糖稳态与 和 高血糖的中间代谢状态. :代表正常葡萄糖稳态与DM高血糖的中间代谢状态. 高血糖的中间代谢状态 临床糖尿病
23
24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概况
弱 其他 肾病变 视网膜病变 神经病变 特 异 性

血管病变 小(微)血管病变
(一般管腔直径<100微米) 一般管腔直径<100微米) <100微米 基底膜增厚为主) (基底膜增厚为主)
大(中)血管病变
(一般管腔直径>500微米) 一般管腔直径>500微米) >500微米 动脉粥样硬化为主) (动脉粥样硬化为主)
34
IV期 期 视网膜开始出现新生血管
V期 期 新生血管引起玻璃体出血
3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VI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期.玻璃体增 殖膜引起视网膜牵引性脱离
36
微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 微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
眼:致盲原因: 致盲原因:
1,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致盲的主要原因. 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致盲的主要原因. 致盲的主要原因
6
2型糖尿病 型糖尿病
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5% 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5%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其发病基础 是其发病基础.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其发病基础. 多见于成年人,起病比较缓慢,病情较轻. 多见于成年人,起病比较缓慢,病情较轻. 体型较肥胖,较少自发性酮症. 体型较肥胖,较少自发性酮症. 多数患者不需胰岛素控制血糖. 多数患者不需胰岛素控制血糖.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29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微血管病变
30
微血管病变
病理改变: 病理改变:
1,受累部位:视网膜,肾,心肌,神经组织 ,受累部位:视网膜, 心肌, 2,微血管病变: ,微血管病变: 微循环障碍 微血管瘤形成 微血管基底膜增厚
31
微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
5
1型糖尿病 型糖尿病
胰岛B 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下降 HLA某些易感基因 有HLA某些易感基因 病毒感染诱发自身免疫性反应 有胰岛B细胞自身抗体如GAD65 ICA; GAD65; 有胰岛B细胞自身抗体如GAD65;ICA;IAA 细胞破坏的程度很大的不同, B细胞破坏的程度很大的不同,婴儿和青少年破坏迅 而成年人则缓慢即LADA 速,而成年人则缓慢即LADA
9
四,病因和发病机制
2型糖尿病 型糖尿病
遗传易感性:多基因疾病. 遗传易感性:多基因疾病. 高胰岛素血症和( 高胰岛素血症和(或)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IR): ):是指机体对一定量胰岛素生物学反应低于 胰岛素抵抗(IR):是指机体对一定量胰岛素生物学反应低于 预计正常水平的一种现象. 预计正常水平的一种现象.
乙酰乙酸
酮体
β羟丁酸 羟丁酸 丙酮
2,诱因: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或剂量不足,饮食不当, ,诱因: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或剂量不足,饮食不当, 妊娠和分娩,应激等. 妊娠和分娩,应激等.
17
酮症酸中毒(DKA): : 酮症酸中毒
3,临床表现:早期酮症阶段为原来糖尿病症状加重; ,临床表现:早期酮症阶段为原来糖尿病症状加重; 酸中毒出现时表现: 酸中毒出现时表现:
14
六,临床表现
(二)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急性并发症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感染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足
15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6
酮症酸中毒(DKA) 酮症酸中毒
1,概念:糖尿病代谢紊乱加重时,脂肪动员和分解加速,大量脂肪 ,概念:糖尿病代谢紊乱加重时,脂肪动员和分解加速, 酸在肝经β氧化产生大量酮体 乙酰乙酸, 羟丁酸和丙酮 氧化产生大量酮体( 羟丁酸和丙酮) 酸在肝经 氧化产生大量酮体(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这些酮 体均为较强的有机酸,血酮继续升高,便发生代酸而称之. 体均为较强的有机酸,血酮继续升高,便发生代酸而称之. (特点: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 特点: 特点 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
第五节 糖尿病
Diabetets mellitus
1
一,概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疾病群.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疾病群. 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疾病群 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 胰岛素分泌缺陷和 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 ( 或 ) 胰岛素作用缺陷 而引起. 而引起. 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异常. 糖,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异常. 临床表现为多食,多饮,多尿,消瘦, 临床表现为多食 , 多饮, 多尿, 消瘦 , 久病可致多系统 损害. 损害.
21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感染
22
感染
皮肤:化脓性感染有疖, 皮肤:化脓性感染有疖,痈等可致败血症或脓毒血症 皮肤真菌感染足癣,甲癣, 皮肤真菌感染足癣,甲癣,体癣等也较常见 泌尿系统:肾盂肾炎和膀胱炎为常见的感染, 泌尿系统:肾盂肾炎和膀胱炎为常见的感染, 以女性多见,且常合并真菌性阴道炎. 以女性多见,且常合并真菌性阴道炎. 呼吸系统:肺结核发病率高,进展快,易形成空洞. 呼吸系统:肺结核发病率高,进展快,易形成空洞.
1)消化系统: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恶心, 2)呼吸系统:呼吸加深,加快有酮味(烂苹果) )呼吸系统:呼吸加深,加快有酮味(烂苹果) 3)循环系统:脉细速,血压下降 )循环系统:脉细速, 4)神经系统:常伴头痛,嗜睡或烦躁,最终各种反射迟钝或 )神经系统:常伴头痛,嗜睡或烦躁, 消失,病人昏迷. 消失,病人昏迷. 后期严重脱水,尿量减少,皮肤粘膜干燥,眼球下陷,四肢厥冷, 后期严重脱水,尿量减少,皮肤粘膜干燥,眼球下陷,四肢厥冷, 也有少数病人出现腹痛等急腹症表现. 也有少数病人出现腹痛等急腹症表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