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洞沟遗址水洞沟遗址位于宁夏自治区灵武县水洞沟附近。
水洞沟遗址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1920年比利时神父绍特在水洞沟东部的黄土状岩石断崖中,发现了一具披毛犀的头骨和一件很好的石英岩石器。
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在水洞沟发现了五个旧石器地点,通过发掘,获得了大量的打制石器和少量破碎的动物化石。
当时有的学者把水洞沟同内蒙古乌审旗萨拉乌苏的文化遗物合称为“河套文化”,认为是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存。
196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等单位,对水洞沟进行了多次调查和发掘。
除动物化石和石制品以外,还发现了骨器和饰物。
重新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两个地点的文化遗物是不相同的,水洞沟遗址应当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经过热释光方法测定,其年代为距今约4万年。
在水洞沟遗址共发现有石制品10000余件,原料以硅质灰岩为主,其次是石英岩,再次为砂岩、燧石等。
石器的绝大部分用石片或长石片加工而成,以背向加工的为主,也有向破裂面加工和错向、对向或交互加工的。
石器的类型以刮削器居多,尖状器,砍斫器很少。
在遗址发现的骨器有用动物的骨片磨制成的骨锥。
装饰品以鸵鸟蛋壳穿孔而成,边缘略加打磨。
此外,在遗址里还发现了用火的痕迹。
水洞沟遗址2006年4月份由环球游报社、全国31家都市类报纸联合主办的“中国最值得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
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前资料,被列为国家“十一五”文物保护规划重大遗址之一。
它向人们展示了距今3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存画卷,是迄今为止我国在黄河地区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80多年来,经过5次考古发掘,在水洞沟出土了3万多件石器和67件古动物化石。
其中构成水洞沟文化基础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术,可以和欧洲、西亚、北非的莫斯特、奥瑞纳时期人类栖居地的石器相媲美。
尤其是出土的大量勒瓦娄哇石核,与欧洲相当古老的奥瑞纳文化形状接近。
对这种地区相隔遥远、文化雷同的现象,外国著名考古专家认为是人类“大距离迁徙的同化影响”。
2007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文物除石制品、动物碎骨和用火遗迹外,这次发掘尤其重要的是还出土了近百枚精美的环状装饰品。
装饰品以鸵鸟蛋皮、骨片为原料,圆形,其外径一般在8毫米左右,用琢制和磨制结合的方法做成,中间钻小孔,孔径一般在2—3毫米,个别的有4毫米,有的表面还被矿物质颜料染过色。
完整、残缺、成品、半成品各种类型都有发现。
这些装饰品小巧、规范,为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同类遗物中制作最为精美者,极大地丰富了水洞沟文化的内涵,为研究当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行为模式和审美能力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水洞沟遗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阐述区域性石器技术传统的成因、远古文化的发掘和变异,以及晚更新人类在东北亚的迁移、扩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对3万多年前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时光有时会埋没一切,时光有时亦会重现一切。
直至目前,水洞沟依然是宁夏已知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址,随着考古发掘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其研究的持续深入,新的发现仍将层出宁夏水洞沟遗址旅游区位于宁夏灵武市临河镇,西距银川市19公里,南距灵武市30公里,距河东机场11公里,地处银川河东旅游带的核心部位,北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相接,是连接宁蒙旅游的纽带,占地面积7.8平方公里。
水洞沟遗址记录了远古人类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历史见证,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前资料。
它向人们展示了距今三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存画卷,是迄今为止中国在黄河地区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80多年来,经过六次考古发掘,在水洞沟出土了三万多件石器和67件古动物化石。
其中构成水洞沟文化基础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术,可以和欧洲、西亚、北非的莫斯特、奥瑞纳时期人类栖居地的石器相媲美。
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娄哇石核,与欧洲相当古老的奥瑞纳文化的形状接近。
对这种地区相隔遥远,文化雷同的现象,外国著名考古专家认为是人类“大距离迁徙的同化影响”。
水洞沟遗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阐述区域性石器技术传统的成因、远古文化的发掘和变异,以及晚更新人类在东北亚的迁移,扩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对三万多年前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洞沟地区又是中国北方明代古长城、烽燧、城堡、沟堑、墩台等军事防御建筑大观园。
保护区内,蜿蜒东去的长城、高台耸立的墩堠、古朴神秘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沟堑令人目不暇接,令人遥想当年“甲士拥矛驰战垒,将军拔剑逐胡兵”的壮烈场面。
水洞沟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南缘,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使这里充满了雄浑、奇特的荒谷神韵,经历了千万年的风沙雕蚀,这里集中了魔鬼城、卧驼岭、摩天崖、断云谷、柽柳沟等二十多处土林奇绝景观,使人望而生奇,大有地老天荒、旷古玄远之叹。
这两年多的开发建设使水洞沟旅游区已经成为一个集旅游观光、科学考察、休闲娱乐、军事探密为一体的旅游区。
随着水洞沟遗址博物馆、宁夏长城博物馆2009年开馆,水洞沟景区又增添了新的亮点。
水洞沟旅游区将成为宁夏最具文化底蕴、最具潜力、最具吸引力的高品质的旅游景区。
水洞沟遗址博物院水洞沟遗址博物院建筑面积4308平方米,外形仿水洞沟出土的石器造型,其摒弃了传统展馆的展示形式,以大型雕塑、270度超大型半景画、幻影成像、实景、文物等展示形式,结合世界最先进的声、光、电、可调式地震平台等技术的运用,再现了三万年前远古人类生产、生活和灾难骤起被迫迁徙的活动场景,它开创了中国博物馆展示的新形式,是中国西北地区唯一展示旧石器时代文化面貌的主题博物院,也是目前国内唯一、面积最大的室内观众介入式动感体验展馆。
博物院分地上环廊和下沉式展区两部分,地上环廊分为前言、人类演化史、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宁夏水洞沟文化遗址、结束语等5个单元。
下沉式展区以超大型半景画结合动态地面塑型,声光电等新媒体组合与中心控制系统对接,形成了真空间纯立体的震撼效果,真实再现了三万年前水洞沟人其乐融融的渔猎生活和灾难骤起雷鸣电闪、暴雨倾泻、洪水肆掠、山崩地裂等场景。
它开创了中国博物馆展示的新形式,其中多项专利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在文博旅游业界引起强烈轰动。
高科技之一:高分子硅胶人像2011年元宵晚会上李咏2的制作技术在水洞沟可近距离接触。
在馆内,水洞沟的发现者——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博物馆学家桑志华和水洞沟人张三用的就是高分子硅胶像,这种高仿真的雕塑人体皮肤有触感,血管和毛孔清晰可见,与真人外形别无二致。
高科技之二:国内唯一观众可介入式动态展厅下沉式展厅以其超大型半景画结合动态地面塑型,声光电等新媒体组合与中心控制系统对接,形成了真空间纯立体的震撼效果,真实再现了壮美的水洞沟原始风貌及其变迁。
这一项目是目前国内唯一、面积最大的室内观众介入式动感场景。
其中多项专利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在文博旅游业界将引起强大轰动。
明长城旅游区的明长城为土夯长城,是宁夏境内相对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长城遗址。
明长城西至入黄河巨龙的长城小龙头称为两龙交汇处,东至盐池境内。
站在长城上放眼眺望,北边的毛乌素沙漠,南边的水洞沟景区地貌尽收眼底。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于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一举夺回河套地区以及今甘肃以南大片土地,沿河“筑四十四县城”,于今长城北筑浑坏障,是否于此筑长城,历来有争论。
但2005年3月25日,《银川晚报》所载周兴华先生《大麦地史前“岩画维纳斯”的由来与黑山峡长城的始筑年代》一文中,引陈正祥教授在《中国文化地理》中说:“秦代长城的最西一段,大致是从今天灵武,金积、中卫、靖边(系靖远之误)经过兰州迄临洮。
”又引黄麟书先生《边塞研究》中说:“秦长城位置所在……以今地言之,起自甘肃省岷县城(临洮)西20里……入宁夏省,经中宁(旧时中宁、中卫系一县)县城之北,金积、灵武、陶乐三县城之西……”文章最后又引《汉书.匈奴传》载:“杨雄:以秦始皇之疆,蒙恬之威,带甲四十余万,然不敢窥西河,乃筑长城以界之。
”如果是这样,秦于灵武筑长城,与今之长城遗址有无关系,或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不得而知,尚待研究。
长城来历据史书载: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五月,突厥进犯并州,六月北周发山东诸民于今灵武北修长城。
这次所修长城,究竟是否就是秦长城?与今所存长城遗址有无关系?迄今为止,仍是未解之谜。
但据《隋书》载:“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命崔仲方征发民侠于朔方(隋代的朔方为今陕西横山县)、灵州(今灵武)筑长城、东至黄河,西距绥州(今陕西绥德),南至勃出岭(今陕西绥德东南),绵亘七百里。
”其中“东至黄河”是指起自于今横城向东。
第二年(公无586年),隋文帝又令崔仲方发丁十五万,沿长城朔方以东之险要处构筑城堡数十处。
据专家们从今存长城取样分析,其上部和内部筑城方法不同,上部为明代所筑长城,内里即隋长城遗址。
这就是说明长城是沿着隋长城的遗址复筑的,只是到了今盐池县境内,才有一段长城离开了隋长城遗址新筑。
所以《盐池县志》载:“今县城北头道边外侧,时隐时现有一道长城,从上红沟梁起向东至陕西省定边县盐场堡较为清楚,即隋代长城。
这段长城约20公里,为黄土夯筑,基宽9米,残高1米3米不等,倾圮十分严重。
”这段长城遗址,为今灵武境内长城原是隋筑长城,提供了实物依据。
到了明代,为了防止鞑靼和瓦剌贵族的南侵,在200多年间,几乎没有停止过修筑长城。
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就派大将军徐达修筑居庸关等处长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又修筑山海关等处长城。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12700余里,在宁夏境内分布为北长城,西长城,东长城。
现在看到的是东长城,起自黄河东岸的横城,经宁夏灵武、盐池两市县,入陕西定边县。
这段长城先后修过三次。
成化十年(1474年),总制尚书余子俊,王越修筑的“河东墙”(因在黄河以东,故称河东墙),自黄沙嘴(今横城北)至花马池(今盐池县),长387里,同时,还沿长城外侧挖了44000个“品”字形的深坑,为使敌骑到达时,不宜靠近长城墙体,以加强防守。
时称“头道边”,俗称“边墙”。
正德元年(1506年),三边总制杨一清又于灵州秦修“边墙”,得明武宗允准,因不依附宦官刘瑾等而得罪,被罢免总制三镇(即三边,延绥、宁夏、甘肃)军务,”所筑塞垣(即边墙)仅四十里而已。
”嘉靖十年(1531年),总制尚书王琼因“河东墙”距沿长城所筑城堡5至10公里不等,不便于防守,“同贼至不即知”,上奏朝廷,又将长城南移至堡城处修筑,以为守御之便,时称“头道边”,又称“明大边”。
原筑于头道边之北5至10公里处的“河东墙”,称之为“二道边”。
明称“头道边”的明长城,自横城至花马池,全长360里,称之为“深沟高垒”,其中自清水营以西至横墙或河边之70里的这段长城,是加固了原有的“河东墙”,自清水营以东南移10里重新修筑长城墙休,并在墙体的外侧挖成宽深各3丈的堑壕,使长城易守难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