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同步练习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选择题
1.《宋史·食货志》载当时的农民,“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

”这说明当时()
A.钱庄盛行 B.借贷流行 C.租佃关系发展 D.社会和谐稳定
2.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

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里,人口增长最多的是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这一现象的出现()
A.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进程 B.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
C.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D.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
3.《汉书·惠帝纪》记载,女子到适婚年龄(15岁至30岁)不嫁,征收五倍人头税。

有学者对此解释说:婚姻是男女双方的事,但当时民间聘礼太重,罚女子,是为了迫使女子出嫁,男子能够娶妻。

此举()
A.导致男尊女卑现象严重 B.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
C.意在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D.提高了女性经济地位
4.商周时期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木、石、骨等材质的耒、耜 B.青铜材质的耒、耜
C.青铜、铁材质的耒、耜 D.铁、钢材质的犁、锄
5.1973年在余姚发现距今6000年左右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人工栽培水稻遗物,其堆积数量之多,保存程度之完好,在同时代遗址的考古中是极为罕见的。

这说明()
A.新时期时代已产生了小农经济 B.文革时期发现,事实已经严重夸大
C.余姚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 D.中国是世界上较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6.苏轼《无锡道中赋水车》诗云:“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

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插稻芽。

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

天工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早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7.西汉时期的《氾胜之书》记载:“春,地气通,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辄平摩其块以生草;
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和之,勿令有块,以待时。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汉()
A.耦犁得到推广 B.开始使用铁犁牛耕
C.农业精耕细作 D.普遍使用曲辕犁
8.下表为清朝前期人口变化与人均耕地情况表:
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A.人地矛盾逐渐缓和 B.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C.农业产量停滞不前 D.生态资源日趋紧张
9.历史学者谢元鲁指出:唐代的经济制度重平等轻效率,宋代则不然,在经济领域对效率的注重逐渐取代了对平等的注重。

宋代经济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
A.坊市界限的打破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海外贸易的发展 D.土地产权的转换
10.下图为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据此可知()
A.曲辕犁逐渐传到河西走廊 B.政治动荡导致丝绸之路完全阻隔
C.西北地区以农耕经济为主 D.生产力的进步推动民族交流加强
11.据测算,清康熙二十四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6亿亩,到乾隆去世已增至105亿亩,农作物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


料说明了()
A.政府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B.康熙帝是康乾盛世的奠基者
C.传统农业仍未实现转型 D.高产作物对抗灾有重要作用
12.1672年,康熙帝诏谕全国,将清初规定的“新垦田皆以三年起科”,改为六年起科,后成为定制。

康熙帝意在()
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 C.增加财政收入 D.确保地方稳定13.西汉建平元年,“太皇太后诏外家王氏田非冢茔,皆以赋(给)贫民”;东汉永平九年,“诏郡国以公田,赐贫民各有差”。

上述措施说明当时()
A.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B.赠予是农民获地的主要途径
C.小农生产遏止了土地兼并 D.国家扶持小农经济的发展
14.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下图中出现在唐朝的生产工具是()
A.石锄 B.骨耜 C.耦犁 D.曲辕犁
15.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写道:“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该诗描述的灌溉工具是()
A.水排 B.曲辕犁 C.翻车 D.耧车
16.据考古发现,在战国时期各地遗址中犁铧、镬(jue)、锄、铲、镰等铁农具大量出现。

这在当时()
A.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B.进一步巩固了井田制
C.使铁农具得以普及 D.推动金属冶炼业发展
17.“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该诗描述了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态。

这一经济形态是()
A.采集经济 B.渔猎经济 C.小农经济 D.商品经济
18.我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19.“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白居易的诗句反映了中国古代()
A.商业发展 B.科技繁荣 C.男耕女织 D.政治清明
20.“春初砍山,众木尽噘。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这种耕作方式开始被取代是在()
A.商代 B.西周 C.春秋战国 D.西汉
二、材料题
21.宋代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引发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田野山谷之氓,止知蚕而衣,耕而食,生梗畏怯,有自少至老,足不履市门,目不识官府者。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此邦之人,重于粪桑,轻于壅田,况是土色带沙,粪又不至。

……冬田不耕,一枝之桑亦必争护。

……因地狭而人稠,土瘠而收薄,通县计之,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

——(宋)程珌《洺水集》材料三宋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的。

农业不仅提供了养活工商业人口的商品粮,而且为商业提供了大多数商品,还为手工业商业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

这些都清楚的表明农业实际上就是工商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就全局而论,宋代农业的最主要任务仍然是生产粮食和衣料,它的最主要功能仍然是解决其生产者及社会成员的吃饭穿衣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能把宋代农业经济中的结构性变化估计过高。

——摘编自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材料一中体现的经济模式,并概括其主要特征。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此邦”中农业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其原因。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宋代农业经济中的结构性变化”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简析
商业性农业发展对宋代社会经济变化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青铜工具而广泛使用,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已初步形成,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在土地制度方面,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在战国末期已经逐渐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粮食作物最主要的有:粟、黍、稻、麦、粱、菽、麻等。

农作物产量有了提高。

——摘编自李玉梅《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材料二明朝,番薯、玉米、棉花等美洲高产作物由国外陆续传入,尤其是棉花,已在全国普遍栽种。

万历年间,耕地总面积超过七百万顷,为明神宗万历年间开始的人口稳步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南宋时流行的俗谚“苏常熟,天下足”,晚明时期已转变为“湖广熟,天下足”。

晚明以后,湖广的米开始被长途运送至江浙、闽广等地区贩售,使当地农民开始改种经济作物。

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及随之出现的长途交通,都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摘编自复旦大学《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农业经济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参考答案
1——10:BDBAD BCDDD 11——20:CDDDC ACACC
21.(1)模式:小农经济。

特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性。

(任答1点即可)
(2)现象:以经济作物为主;粮食需求依赖市场。

原因:地狭人稠;土地贫瘠;经济作
物收益高;商品经济的发展。

(3)变化:农业成为工商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自然经济受到一定冲击;
推动封建经济发展;但未能引发社会经济的根本性变革。

22.(1)表现:铁农具广泛使用,精耕细作技术初步形成;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作物品种较多;粮食产量提高。

(2)变化:外来高产农作物种传入;粮食生产基地发生转移;农产品商品化高度发展;
出现区域性长途贩运。

积极影响:丰富了明代农作物种类,有利于农业增产增收;有利于稳定明代社会秩序,巩固明代统治;促进了明后期人口的增长;带动了明代工商业的发展和长途贩运的繁荣。

(3)因素:耕作技术与方式的改进;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的兴修;政府重农政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