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通渭县风土人情的调查报告

关于通渭县风土人情的调查报告

关于通渭县风土人情的调查报告.doc关于通渭县风土人情的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2年寒假期间调查地点:通渭县城及周边乡镇调查对象:通渭县传统风俗、历史发展以及文化状况调查方法:查阅书籍,走访询问,游览古迹等调查人:为了更好的了解通渭的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和文化状况,探究通渭风土人情的开发价值,以增加群众收入,特在假期对通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

现将本次调查做如下汇报。

通渭县为甘肃省定西市属县,位于定西市东部,地处华家岭山脉东侧、渭河支流——牛谷河中上游,北纬3455′-3529′,东经10447′-10538′之间,东西长约78千米,南北宽约64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

东南面和南面分别以秦安县、甘谷县接壤,西南面和南面分别与陇西县、武山县毗邻,西北面和北面以及东北面分别与安定区、会宁县、静宁县相连。

县人民政府驻平襄镇,西北距定西市区75千米,西距省会兰州180千米。

通渭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通渭以“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田径之乡”和“中国红豆草之乡”闻名遐迩,是一块亟待开发建设的热土。

悠久的历史文化通渭地处渭河北岸支流牛谷河中上游,5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

境内有较多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址和青铜器时代齐家文化遗址。

夏、商、西周时期,今通渭地位为羌戎所居。

春秋战国时期,为襄戎居地。

战国后期,秦国向西扩张势力,相继攻伐渭水中上游地区各部族,设置郡县,实行有效管理。

公元前272年,秦在陇右地区设置陇西郡(治今临洮),通渭地属陇西郡辖,战国秦长城横贯通渭全境。

在汉代,通渭处于丝绸之路长安至金城关的中心地带。

公元前114年,西汉从陇西郡析置天水郡,在今通渭地置平襄县,为天水郡附廓首县,郡县同治平襄城(今通渭城区),长达188年。

东汉以后,县名多次变更,行政归属不定。

唐朝后期,县域被吐蕃占据,原县置废没。

1068年,宋将杨文广在县域西擦珠谷(今石川乡古城沟)筑一大堡,以作屯防,朝廷赐名“通渭堡”。

1072年通渭堡升为通渭寨,1106年通渭寨又升为通渭县,是通渭县名之始。

1270年,县治移至平襄故址,属陕西行省巩昌路辖。

至此,通渭县名、县治延续至今。

丰富的自然资源县域地处华家岭山脉东侧,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最高为北部蟾姆山2521米,最低为东南部青石峡口1410米,平均海拔米。

境内以主干山岭和石质峡谷为经络,呈现峁梁起伏、岭湾错列、沟谷纵横、川台散落其间的黄土沟壑丘陵地貌。

县内年际和区域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冬寒长、夏热短、秋凉早,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

降水偏少并集中于夏秋季节,年均降水量400毫米。

主要河流有牛谷河、苦水河、安逸河、清溪河和义陇河,分属渭河和祖厉喝水系。

通渭区位优势比较明显,位于兰州至天水交通线的中心地带,310国道穿境而过,省市公路和城乡公路纵横交错,交通比较便利。

耕地资源比较丰富,有利于发展种植业。

西北高寒二阴区地表植被相对较好,牛谷河、义陇河均发源于此,可发展水土保持示范区;东北河谷地带较平缓,水质较好,可发展灌溉农业;中部地势相对平缓,河川台地较多,土地肥沃,径流利用率较高;西南咸水区,可为干旱区农村水资源利用实验基地。

通渭有可观的矿产资源,全县初步探明的矿产资源分属3大类24矿种,金属及能源矿有一定的开发价值,花岗岩、石英砂和砖瓦用粘土是全县矿产资源的开发重点,特别是花岗岩矿藏分布广,种类多,品位高,锦鸡峡“中国红”驰名省内外。

有得天独厚的地热资源,位于县城以西8千米的汤河池温泉,地下200米处水温为113,地表水温达54,有32种元素和化合物,具有高效放射性医疗保健作用,其水温之高、水质之优为国内矿泉少见,开发前景广阔。

西北部的华家岭地区年大风日数达百天左右,可利用开发风力资源。

深厚的人文底蕴通渭地处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汇地带,千百年来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通渭古文化遗址众多,境内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和碑刻等县级以上文化保护单位40处。

通渭自古以来崇尚耕读文化,历代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

东汉着名夫妻诗人秦嘉和徐淑,其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和文近皆远的五言诗章,在中国文学史上别具风采。

明代工部尚书赵荣、开封知府王瓒,清代学者李南晖、四川按察使牛树梅等,人品政声称着于国史方志。

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赞誉通渭“政事、文章最优”。

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有矢志报国的革命将领邢肇棠、为抗日救亡英年殉国的中共优秀妇女干部邢华、领导陇右地下革命的毛得功等。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了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如在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的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杨子恒,在冰川冻土学研究领域富有建树的中科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国际冰川协会理事姚檀栋,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取得巨大成就的中科院院士尚永丰,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刘忠奎等。

通渭人崇尚艺术,钟情于书画,习字作画者数以万计,几乎家家悬挂、收藏字画。

1992年,通渭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戏曲、民间工艺源远流长,极具陇中文化的代表性。

通渭小曲、秦腔曲牌、唢呐合奏曲分别被编入《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戏曲志》和《中国民族民间乐器集成》等书。

皮影、社火、剪纸、宫灯、春缨、遮面、泥塑、雕刻及仿古建筑等,种类繁多,工艺精湛,造型美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光荣的革命传统 1935年8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和红一、二、四方面军长征途中先后经过通渭。

当时中共中央在榜罗镇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遗址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毛泽东在县城文庙街小学首次朗读了着名的《七律长征》,现建有长征诗碑;还有南河滩红军文娱晚会遗址和义岗镇红军烈士陵园等一批红军长征纪念遗址。

红军点燃了通渭红色政权的星星之火,先后建立了通渭县苏维埃政权和马营镇、第三铺、盘龙山、上店子、何家坡等苏维埃政权。

20世纪40年代,建立了毛家湾、白杨林、常家河等7个地下党支部,发展了184名地下党员。

在陇右工委领导下,坚持地下斗争,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先后涌现出了王子元、张大旗等革命烈士。

在解放战争期间,通渭人民在征集大量物资和现金的同时,组织力300多名民工赴西南支援解放军。

抗美援朝时,有300多名青年踊跃报名参加了志愿军。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渭人民更是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艰苦奋斗,改造山河,发扬拼搏实干、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

近年来,通渭人民在党和政府的英明带领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城市建设不断加快,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政治民主化、经济现代化、文化多样化在全县人民的努力下,已基本实现。

农业经济全面发展,农业后劲不断增强。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城市经济展现新的生机。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科教兴县战略全面实施,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民主发展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政治生活充满活力。

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同时,通渭的风土人情也成为了通渭人民发家致富的重要资源。

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和风土人情,通渭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温泉度假休闲村、自然风光开发、宗教旅游以及红色旅游等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

为了更好的开发这些旅游资源,本人集中调查了温泉、战国秦长城遗址、华家岭林带、锦屏水库、鹿鹿山等景色优美、历史悠久、具有开发潜力的自然文化资源。

现将调查结果做如下汇报:温泉位于距县城西8千米的平襄镇温泉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其为“温溪”。

历代通渭县志均有记载,明、清地方官员及文人雅士作文题咏,并刊石铭碑以记温泉之神奇。

温泉水温之高、水量之大、水质之优均居西北温泉之首,为全国优质矿泉之一。

温泉水富含钾、钠、钙、铁、碘、氟、氢等元素以及硼酸、硫酸等化合物,可供饮用和洗浴。

对风湿性关节炎及各种皮肤病有显着疗效,“多年疾病,入池久浴,汗出病愈,立起沉疴”的温泉被誉为“陇上神泉”。

战国秦长城遗址修筑于战国时期,由陇西县马儿坪进入通渭境内,经榜罗、文树、第三铺、锦屏、北城、寺子等乡镇,县境内全长100千米。

长城遗迹均在公路沿线,可作为参观景点。

华家岭林带位于华家岭西兰公路两侧营造林带,四季常青,飞鸟成群,雉鸡出没,是夏季消暑的宜人佳境。

锦屏水库位于马营镇锦屏村牛谷河峡口,因其西北有锦屏山而得名。

水库两岸皆山,形成天然峡口,库面波光粼粼,亮丽明净。

游人至此荡虑涤忧,心旷神怡。

鹿鹿山位于陇阳乡与北城乡交界处,古代因山中有梅花鹿而得名。

主峰海拔米,古代为原始森林覆盖区域,现有林地面积14000多亩。

每年端午节庙会,香客游者络绎不绝,百货餐饮摊点星罗棋布。

历史悠久的通渭,拥有与众不同的特色风情,具有以陕甘文化、西北文化和黄土文化共同构成的,有通渭特色的戏曲、小吃、民俗文化等众多反映通渭文化的风土人情。

戏曲皮影戏,俗称灯影子,或叫灯戏和影戏,兴于汉,到了宋代民间广泛流传,明代则发展形成了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剧种。

有记载的通渭皮影戏至迟于清乾隆年间就以流传县境。

其唱腔独具风味。

清嘉庆年间,民间艺人借鉴姊妹艺术并吸收民歌成分,丰富了唱腔,使其更具魅力。

在刻制影人、制作道具、设置场景等方面,由羊皮改为牛皮,设计与刻制工艺大幅度改进提高,比较单一的唱腔板式发展为慢板、流水板飞板、道情、散板等五大类13个板式,并以粗犷雄浑见长,形成独具特色的通渭皮影戏。

民国时期全县皮影班已有40多个,其中以常河乡的刘印江、华岭乡的罗子平、李店乡的田养公等皮影班为最优而名噪陇原。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通渭皮影戏得到了长足发展,表演艺术大大提高,多次参加省地两级皮影戏调研,并以出色的表演,传神的影人,精巧的道具制作和优美新颖的曲调板式被评为优秀节目。

通渭小曲是流行于通渭境内的一种地方曲艺演唱形式。

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是通渭民间文化娱乐生活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群众基础相当雄厚,深为老百姓所喜爱。

长期以来,每当传统佳节,在通渭农村耍社火是文化活动的最主要方式之一,而听“小曲”、唱“小曲”更是社火中最主要的内容。

人们弹唱小曲,表演秧歌、展示他们的文化技艺、宣泄他们的富足之情。

由于小曲本身的喜庆成分,经过了多年的演变,已不再局限于仅仅是传统节日期间的文化活动内容,更重要的是已发展成为人们每逢大小节日,老人高寿、小孩百岁,甚至是茶余饭后、田间地头、下雪下雨时的精神食粮,喜好小曲的人们总愿意请几个“唱把式”和“弹拉家”美美地乐上一番。

有时几个人拥炉而坐,伴随着通渭罐罐茶特有的清香,边喝边唱;有时几个人在暖烘烘的热炕上,围着炕桌,吃着小菜,饮着烈酒弹唱小曲、曲尽人醉,躺仰待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