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强降水天气“三个叫应”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
强降水天气“三个叫应”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
5.值班局长、科长全部在岗值守,组织对相关县级气象局进行领导带班、监测预警、三个叫应服务等督导工作,直至强降水天气过程结束。
县级内部叫பைடு நூலகம்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
启动标准
叫应内容
(一)本辖区出现雷达回波强度大于40dbz,或两个及以上站点1小时雨量达到30毫米,且回波维持或后续有回波影响时。
1.值班员监测分析可能出现雷电、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时,报告本局值班领导;
(五)本辖区内有两个及以上站点6小时雨量接近100毫米,或单站3小时雨量接近100毫米,且可能持续时。
1.与市州气象台会商升级暴雨预警和气象风险预警;
2.值班领导报告市州值班局长、值班科长、业务科长、气象台长,并通报下游相关气象局;
3.值班领导及有关预报服务人员在岗值守。
(六)本辖区内有两个及以上乡镇范围内分别有3个及以上站点雨量6小时雨量接近100毫米,或3个及以上站点3小时雨量接近100毫米,且未来维持时。
1.值班预报员报告值班台长、值班科长;
2.与省气象台会商发布暴雨预警和气象风险预警;
3.值班科长督促各相关县气象局做好暴雨预警及叫应服务。
(四)本辖区内有两个及以上县域内分别有3个及以上站点6小时雨量接近50毫米,且可能持续时。
1.与省气象台会商发布暴雨预警,开展雨情服务,发布气象风险预警;
2.指导相关县级气象台做好暴雨预警升级及雨情、气象风险预警服务;
1.省气象台立即通过政务系统、电子邮件、传真等方式向省政府应急办、省重点责任单位报送《气象信息快报》并电话报告,并视情况加密雨情报告频次;
2.值班局长视情况向省政府分管秘书长及重点责任单位负责人报告。
(三)本省范围内有站点6小时雨量达200毫米及以上且可能持续,并有可能导致重大灾害时。
1.省气象台立即通过政务系统、电子邮件、传真等向省政府应急办、省重点责任单位报送《气象信息快报》并电话报告,并视情况加密雨情报告频次;
1.市州气象台向本级重点责任单位应急联系人及应急值班室电话或短信通报雨情,通过政务系统、电子邮件、传真等方式向政府应急值班室、重点责任单位报送《气象信息快报》,并视情况加密报告频次;
2.值班局长视情况向市州政府分管秘书长、重点责任单位负责人报告。
(三)辖区内有站点6小时雨量达200毫米及以上,有可能导致重大灾害时。
4.省局值班局长、值班处长、应急值班员全部在岗值守,加强监测预警、三个叫应服务等督导工作,直至本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结束。
市州级内部叫应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
启动标准
叫应内容
(一)本辖区范围内出现雷达回波强度大于40dbz,或两个及以上站点1小时雨量达到30毫米,且回波维持或后续仍有回波影响时。
1.值班预报员叫应值班台长,报告省气象台,做好雷电、冰雹、大风、暴雨等预警信号发布准备;
(二)本省范围内有两个及以上站点6小时雨量接近100毫米,或单站3小时雨量接近100毫米,且可能持续时。
1.值班预报员叫应相关市州气象台做好暴雨预警和气象风险预警;
2.值班预报员报告值班首席、值班台长及省局应急值班室;
3.值班台长报告值班局长;
4.应急值班员报告应急值班处长,对相关市州、县气象局进行领导带班、监测预警、三个叫应服务等督导工作。
(四)本省范围内有两个及以上市州分别有5个及以上县域内3小时雨量超过180毫米,且可能持续时。
1.值班台长、值班首席在岗值守,会商分区全网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密切关注强降水区域地质灾害隐患点、小流域雨量,发布气象风险预警和重点时段雨情快报;
2.立即叫应相关市州气象台重点关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3.值班台长立即向业务副局长和局长报告;
县
级
(一)辖区内有站点1小时雨量达50毫米及以上且可能持续时。
县级气象局向县重点责任单位及降水发生地乡镇政府电话或短信通报雨情。
(二)辖区内有站点3小时雨量达100毫米及以上时。
1.向相关责任单位及强降水发生地乡镇政府、行政村应急责任人、联络员、气象信息员短信通报雨情;
2.值班领导向重点责任单位负责人和降水发生地乡镇党政领导电话通报雨情;
2.值班局长、省局局长视情况电话或短信向省政府分管秘书长及重点责任单位负责人、分管副省长报告。
市州级
(一)辖区内有站点3小时雨量达100毫米及以上且可能持续时。
市州气象台向市州重点责任单位应急联系人及应急值班室电话或短信通报雨情。
(二)辖区内有站点6小时雨量达150毫米及以上,有可能导致较大灾害时。
2.指导相关县级气象台升级暴雨预警和气象灾害风险预警。
3.预计县级可能达到暴雨红色预警标准时,向省气象台提出分县全网发布暴雨红色预警短信申请;
4.叫应下游市州气象台,通报雨情及天气趋势;
5.值班局长、科长全部在岗值守,组织对相关县级气象局进行领导带班、监测预警、三个叫应服务等督导工作。
(六)本辖区内有两个及以上县域内分别有3个及以上站点雨量3小时雨量接近100毫米时。
附件
强降水天气“三个叫应”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
省级内部叫应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
启动标准
叫应内容
(一)本省范围内有两个及以上市州分别有两个及以上县域内有站点6小时雨量接近50毫米,或单站1小时雨量接近50毫米,且可能持续时。
1.值班预报员叫应值班首席,按规定发布暴雨预警,制作下发气象风险预警指导产品;
2.叫应相关市州气象台做好暴雨监测预警。
4.加密雨情报告频次,提醒防范暴雨山洪地质灾害。
3.叫应下游市州气象台,通报雨情及天气趋势;
4.值班科长立即报告值班局长,对相关县级气象局进行领导带班、监测预警、三个叫应服务等督导工作。
(五)本辖区内有两个及以上站点6小时雨量接近100毫米,或单站3小时雨量接近100毫米,且可能持续时。
1.值班台长报告省气象台,会商发布暴雨预警和气象灾害风险预警;
5.县级气象局值班领导、主要领导全部在岗值守,直至强降水天气过程结束。
外部叫应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
启动标准
叫应内容
省
级
(一)本省范围内有站点3小时雨量达100毫米及以上且可能持续时。
省气象台通过电话或短信向省重点责任单位通报雨情。
(二)本省范围内有站点3小时雨量达150毫米及以上且可能持续,并有可能导致较大灾害时。
1.与省气象台会商,申请分区全网发布暴雨红色预警;
2.密切关注强降水区域地质灾害隐患点、小流域雨量及水位上涨情况,发布气象风险预警和重点时段雨情快报,提出山洪地质灾害防范建议;
3.立即叫应相关县级气象台及下游市州气象台,提醒注意流域水位可能上涨,重点关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4.值班局长立即报告省局领导及办公室、减灾处、观测处、预报处、省气象台主要负责人。值班科长报告、业务副局长和局长;
1.市州气象台向本级重点责任单位应急联系人及应急值班室电话或短信通报雨情,通过政务系统、电子邮件、传真等方式向政府应急值班室、重点责任单位报送《气象信息快报》,并视情况加密报告频次;
2.值班局长视情况向市州政府分管秘书长、重点责任单位负责人报告;
3.市州气象局局长视情况向政府分管领导报告,紧急情况向政府主要领导报告。
2.与市州气象台会商发布或升级暴雨预警和气象风险预警;
(四)本辖区内有两个及以上乡镇分别有3个及以上站点6小时内雨量接近50毫米,且可能持续时。
1.值班领导在岗值守,与市州气象台开展天气会商升级暴雨预警和气象风险预警;
2.值班领导报告市州值班局长、值班科长、业务科长、气象台长,并通报下游相关气象局。
4.视情况加密雨情报告频次,提醒防范暴雨山洪地质灾害。
(四)辖区内有站点6小时雨量达200毫米及以上,有可能导致重大灾害时。
1.向县级重点责任及降水发生地乡镇政府、行政村应急责任人、联络员、气象信息员短信通报雨情;
2.值班领导向重点责任单位负责人和强降水发生地乡镇党政领导通报雨情;
3.主要领导向政府分管领导报告,紧急情况向政府主要领导报告;
(三)本省范围内有两个及以上市州分别有两个及以上县域内有站点3小时雨量接近100毫米,且可能持续时。
1.值班首席在岗值守,会商升级暴雨预警信号级别(橙色),并与国土部门会商发布气象风险预警;
2.叫应相关市州气象台,做好预警信号升级和风险预警发布指导;
3.值班台长报告省局值班局长、业务副局长;
4.省局应急值班处长、值班员全部在岗值守,做好气象服务调度工作。
2.值班预报员指导相关县级气象台发布雷电、冰雹、大风、暴雨等预警信号。
(二)本辖区内有站点6小时雨量接近50毫米,且可能持续时。
1.值班预报员报告省气象台,叫应相关县级气象台发布暴雨预警;
2.值班预报员报告值班台长、值班科长。
(三)本辖区内有两个及以上县域内有站点6小时雨量接近50毫米,或单站1小时雨量接近50毫米,且可能持续时。
2.与市州气象台会商,发布雷电、冰雹、大风预警信息。
(二)本辖区内有1个及以上站点6小时雨量接近50毫米,且可能持续时:
1.值班员报告本局值班领导及市州气象台;
2.与市州气象台会商,发布暴雨预警信号;
(三)本辖区内有3个及以上站点6小时雨量接近50毫米,或单站1小时雨量接近50毫米,且可能持续时。
1.值班员报告值班领导及市州气象台,通报下游相关县级气象局;
1.与市州气象台会商,提出分县全网发布暴雨红色预警短信申请;
2.密切关注强降水区域地质灾害隐患点、小流域雨量及水位上涨情况,发布气象风险预警和重点时段雨情快报,提出山洪地质灾害防范建议;
3.立即叫应下游县级气象台,提醒注意流域水位上涨,重点关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4.值班领导报告市州值班局长、值班科长、业务科长、气象台长,主要领导立即报告市州气象局局长;
3.视情况加密雨情报告频次,提醒防范山洪地质灾害。
(三)辖区内有站点6小时雨量达150毫米及以上有可能导致较大灾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