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
中考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1题型一:断句
方法指导: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
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8)“也”
(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2题型二:文言虚词和实词
方法指导:
1.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
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
相关考题。
2.文言实词。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实
词解释的方法:
(1)扩词法。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
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
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
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
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
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
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
考点都在课内,它往往与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词汇有联
系,遵循的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
所以,在复习时,要对这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
3题型三:文言句子翻译
方法指导:
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
为主,意译为辅。
2.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
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
语气,就可以删去。
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
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
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
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
现代汉语语法。
4题型四:合理想象式描写
方法指导:
一般描写方法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人物描写又包
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这些描写都不难,关键是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放到那个环
境中去想象,再结合自己的写作功底,就不难写出。
要注意:文字简练,生动形象。
5题型五:人物分析
方法指导:
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
其中包括了对人
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形象意义的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
识。
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其性格)、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主人公性格)、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
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对
人物形象概括得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
和时代特点。
6题型六:比较探究
方法指导:
对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材料中作品的不
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
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
所学进行探究。
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
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
“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
个性,揭示个性特征。
(1)求异型,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2)求同型,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3)互解型,先明确所要解释的对象,再
弄清从哪里去寻找相应的解释;(4)综合型,前一题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循序渐
进。
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
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语段原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