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定义: 定义: 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粘膜变薄, 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粘膜变薄,粘膜肌 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 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 性胃病。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 性胃病。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 以上腹胀痛、纳少嗳气、 以上腹胀痛、纳少嗳气、消瘦乏力为主要表 本病发病缓慢、病情顽固、病势缠绵、 现。本病发病缓慢、病情顽固、病势缠绵、施治棘 中医将本病归属于“胃脘痛” 痞满” 手。中医将本病归属于“胃脘痛”、“痞满”、“ 嘈杂” 腹胀”等范畴。 嘈杂”、“腹胀”等范畴。
[12] 12]
王长洪。董建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 王长洪。董建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4)
3、治疗原则
《中医内科学》六版教材: 中医内科学》六版教材: 实者:泻热、消食、化痰、理气; 实者:泻热、消食、化痰、理气; 虚者:温补脾胃。 虚者:温补脾胃。
[12] 12]
王长洪。董建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 王长洪。董建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4)
3、治疗原则
王少华[13]则认为 : 治则:温润并进,气血双调, 治则:温润并进,气血双调,寒热互济 治法:消胀、止痛、开胃、除嘈 治法:消胀、止痛、开胃、 麦冬、 白芍、 4组对药:黄芪—麦冬、柴胡 白芍、白 组对药:黄芪 麦冬 柴胡—白芍 甘草、 芍—甘草、黄连 厚朴 甘草 黄连—厚朴
[10] 10]
林国裕、宋靖范、林淑瓦。张明昌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河南中医,1999, 19( 林国裕、宋靖范、林淑瓦。张明昌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河南中医,1999, 19(2)
2、辨证分型
认为: 路志正[11]认为: --肝郁气滞和脾胃虚寒多见 初期-初期--肝郁气滞和脾胃虚寒多见 自拟苏朴饮--疏肝和胃 自拟苏朴饮--疏肝和胃 -小建中汤加味--温脾和胃。 小建中汤加味--温脾和胃。 --温脾和胃 中期--脾虚湿热内蕴和胃阴不足多见 中期--脾虚湿热内蕴和胃阴不足多见 -四逆散加味--补脾化湿 四逆散加味--补脾化湿 -自拟石斛梅花汤--补阴和胃 自拟石斛梅花汤--补阴和胃 -[11] 11]
[12] 12]
王长洪。董建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 王长洪。董建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4)
2、辨证分型
董建华[12] 常用 : 香附、佛手、苏梗行气 香附、佛手、苏梗行气 陈皮、鸡内金、莱服子化食滞 陈皮、鸡内金、莱服子化食滞 石斛、麦冬、沙参滋阴 石斛、麦冬、沙参滋阴 黄芪、桂枝、甘草祛虚寒 黄芪、桂枝、甘草祛虚寒 大黄、黄连泻实热 大黄、黄连泻实热 大腹皮、佩兰燥湿 大腹皮、佩兰燥湿 丹参、川楝子、川芎活血化瘀 丹参、川楝子、川芎活血化瘀
[13] 13]
王少华。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琐谈。江苏中医,1999, 王少华。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琐谈。江苏中医,1999,(6)
4、临床治疗
4.1 自拟方加减治疗
4.1.1 健脾益气法 张氏自拟参芪胃生汤 14] 66例 张氏自拟参芪胃生汤[14] 66例:
治愈21例,有效3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7.9%。 治愈21例 有效37例 无效8 21 37 总有效率87. 87
初起: 初起:

过食生冷 嗜食辛辣肥甘
寒积胃中
伤 胃





劳绍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陕西中医, 劳绍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陕西中医,1
, ( )
病因病机
(1)外邪犯胃: 外邪犯胃:
久病: 久病: 血瘀阻气 湿热内生 热伤胃津
现代医学也认为: 现代医学也认为: 刺激性饮食如浓茶、酒精、过热、 刺激性饮食如浓茶、酒精、过热、过酸食物 病变 慢性胃炎 CAG
[8]林小武。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北京中医,1999,(1) 林小武。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北京中医,1999,( ,(1
2、辨证分型
认为: 陈伯咸教授[9]认为: 胃为戊土,属腑,以通降为顺,然其受纳、 胃为戊土,属腑,以通降为顺,然其受纳、腐 熟,全靠肝的疏泄条达。从病理上来看,肝木过盛 全靠肝的疏泄条达。从病理上来看, 可乘脾伤胃, 可乘脾伤胃,即“肝木乘土”,而肝木过弱也不能 肝木乘土” 疏通脾胃,使受纳、腐熟受阻。 疏通脾胃,使受纳、腐熟受阻。因此陈老的治则为 疏肝运脾。 疏肝运脾。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报道: 报道: CAG占胃镜检查数13.8% 胃癌高发区28.1% 28.1%。 CAG占胃镜检查数13.8%[1] ,胃癌高发区28.1%。 占胃镜检查数 CAG是胃癌最重要的癌前疾病 CAG是胃癌最重要的癌前疾病[2] ,尤其与胃息肉 同时存在,CAG肠化合并中度至高度不典型增生时 同时存在,CAG肠化合并中度至高度不典型增生时 可发生癌变。 可发生癌变。 西医治疗---不理想,中医药治疗---有优势 西医治疗---不理想,中医药治疗---有优势 ---不理想 ---
[9]李汉文、周继友。陈白咸教授从肝论治萎缩性胃炎。山东中医杂志,1995,14(11) 李汉文、周继友。陈白咸教授从肝论治萎缩性胃炎。山东中医杂志,1995,14(11)
2、辨证分型
认为: 河南老中医张明昌[10]认为: 慢性胃炎以虚实夹杂为多,其用药根据胃腑“ 慢性胃炎以虚实夹杂为多,其用药根据胃腑“ 实而不满”之特点,常使“补而不滞” 实而不满”之特点,常使“补而不滞”。 他指出久病必伤气血,所以方中既用黄芪、 他指出久病必伤气血,所以方中既用黄芪、党 参,也用乌梅、木瓜、甘草、山楂等酸甘化阴之品 也用乌梅、木瓜、甘草、 ,还会加少许理气如陈皮、砂仁、枳壳和活血药如 还会加少许理气如陈皮、砂仁、 三七、延胡索、丹参等。 三七、延胡索、丹参等。
[15] 15]
巫浣宜。归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萎缩性胃炎48 巫浣宜。归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萎缩性胃炎48例。北京中医,2000,(1) 48例 北京中医,2000,
4、临床治疗
4.1 自拟方加减治疗
4.1.1 健脾益气法 袁氏自拟胃乐散丸 128例 袁氏自拟胃乐散丸[16] 128例: 显效76 76例 有效46 46例 无效6 总有效率95.3% 95.3%。 显效76例,有效4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5.3%。 何氏消炎建中愈胃汤 41例 何氏消炎建中愈胃汤[17] 41例: 显效29 29例 有效10 10例 无效2 总有效率95.1% 95.1%。 显效29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1%。 105例 李氏自拟消痞汤 李氏自拟消痞汤[18] 105例: 显效67 67例 有效23 23例 好转12 12例 无效3 显效67例,有效23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总 有效率97.14% 97.14%。 有效率97.14%。
脾虚 病机 :
3
寒 凝 血 滞
阳 损 及 阴
中 气 虚 损
脉 瘀 滞
劳绍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陕西中医, 劳绍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陕西中医,
, ( )
病因病机
李氏认为[5] : 胃阳虚--浅表性胃炎--气分, 胃阳虚--浅表性胃炎--气分, --浅表性胃炎--气分 胃阴虚--CAG--血分。 胃阴虚--CAG--血分。 --CAG--血分 甘氏[6] : 气虚多瘀 脾胃不足,气阴不足为本 脾胃不足,气阴不足为本 气滞血瘀,湿热邪毒为标。 气滞血瘀,湿热邪毒为标
病因病机
周氏认为 周氏认为[7] :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胃粘膜的损伤有极密 幽门螺旋杆菌(HP) 切关系 。 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结果表明: 活动性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达90%左 活动性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达90%左 90% 右,且在胃体,胃窦的任何病变部位均可检出。 且在胃体,胃窦的任何病变部位均可检出。
[7]周莹。慢性胃炎、溃疡病幽门弯曲菌检出阳性病例疗效分析。云南中医杂志,1991,12(2) 周莹。慢性胃炎、溃疡病幽门弯曲菌检出阳性病例疗效分析。云南中医杂志,1991,12(
2、辨证分型
现行中医药高等学校所用的六版教材《 现行中医药高等学校所用的六版教材《中 医内科学》 CAG归为“胃痞”的范畴,并提出5 医内科学》将CAG归为“胃痞”的范畴,并提出5 归为 种辨证分型。 种辨证分型。 属“实痞”的有“邪热内陷”、“饮食停 实痞”的有“邪热内陷” 滞”、“痰湿内阻”、“肝郁气滞”;属“虚痞 痰湿内阻” 肝郁气滞” ”的有“脾胃虚弱”。 的有“脾胃虚弱”
2、辨证分型
由于各地气候、患者体质等的差异, 由于各地气候、患者体质等的差异,以及临 床收集的病历数、分型依据的不同,中医学对CAG 床收集的病历数、分型依据的不同,中医学对CAG 的分型种类繁多。 的分型种类繁多。 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 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发现大多数医家 认为CAG以 脾胃气虚” 认为CAG以“脾胃气虚”、“肝胃不和”、“气滞 CAG 肝胃不和” 血瘀” 血瘀”、“胃阴不足”、“脾胃湿热”居多。这 胃阴不足” 脾胃湿热”居多。 与过去的报道及教材辨证分型相类似[8]。
[11] 11]
杨丽芬。路治正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胃腺异型增生的经验。中国医药学报,1999,14( 杨丽芬。路治正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胃腺异型增生的经验。中国医药学报,1999,14(2)
2、辨证分型
董建华[12]则认为 : 病机: 病机:虚、滞、热、瘀。 强调虚是本质,滞是核心,以通为补, 强调虚是本质,滞是核心,以通为补,治在 通降。 通降。 食积郁久化热,久必入络成瘀。 食积郁久化热,久必入络成瘀。
[1]
危北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陕西中医,1987, 危北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陕西中医,1987,8(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