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城市管理学2-城市管理的基本理论概要
城市管理学2-城市管理的基本理论概要
城市实体发生变化 [1]城市功能日趋多样化 [2]城市生产活动日趋智能化 [3]城市活动日趋社会化 [4]城市系统日趋开放化 城市管理的主体发生变化 [1]大政府、小社会-----小政府、大社会 [2]政府职能转变
第一节 城市管理概述
一、城市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在我国,传统意义上广义的城市管理是指城市政府以城 市为对象的、为实现特定目标对城市运转和发展所进行 的控制行为和活动的总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就是对城 市所有单位、部门、产业的综合管理和公共管理,它贯 穿于城市规划、计划、指挥、监督和协调的全过程之中。
“以法制为规范”
城市管理必须立法,同时做到有法必依,执法 必严,违法必究,这是国外的成功经验,也是
我们的体会。
“以行政为主导”
城市的各级政府及基层组织等行政机构,是城市管
理任务的承担者和执行者,这是城市管理的性质和
特点所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管理就是城 市政府对城市的行政管理。
“以社会自治为基础”
六、城市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大背景
[1]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2]西方城市政府向企业化方向发展
[3]政治领域的变化:管治理论 [4]技术手段的变化:信息技术与数字城市
现代城市管理发展趋势
[1]城市管理柔性化(由传统管理转向文化管理)
[2]城市管理民主化
[3]城市管理数字化
第二节 城市管理的一般原理
或参与管理城市地区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属于
公共管理范畴。
城市管理是国家宏观管理和企业微观管理的中间环节,属 于中观管理层次。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城市管理既包含了以城市政府为主 体的城市管理者依据国家法规体系、通过国家计划和发展 规划对城市运转和发展所进行的控制行为和活动,也包含 了城市政府通过制定各种经济政策、城市管理法规对城市 企业、城市公民、城市非政府机构的生产生活所进行的组 织、控制、协调行为和活动。
城市住房问题:住宅质量、空房率、棚户区、危房改造、住 房制度
城市社会问题:就业问题、城市贫困问题、老年人问题、 公 民的社会责任感缺失
三、城市管理的意义
都市为人类的重要生活环境,必须管理得当,人类才能过着幸 福快乐的生活。
都市为文化发源地与传播中心,必须妥善管理,人类文化才能 不断发展滋长。 都市为各种制度的发展地方,必须管理适当,才能使都市中所 存在的各种制度健全发展。
传统意义上狭义的城市管理基本等同于市政管理,主要 是指政府部门对城市的公用事业、公共设施等方面的规 划和建设的控制、指导。
社会不断进步,城市不断发展,制度框架的变化
等导致城市管理的主体、内容发生变化。
所以,现代城市管理的内涵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 管理内涵有很大不同。 现代城市管理是指多元的城市管理主体依法管理
3 、政事分开:政府从多管行业、少管企业逐步 转为只管行业、不管企业,管行业也是以立法、 执行、监督为主,督促行业依法、守法、自律。 4、政社分开:两级政府、三级管理。
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是我国城市政府职能转换的重要问题
道路养护---市政 环卫清扫---环卫 园林绿化---园林 综合养护体制改革:将市政、环卫、园林绿化等养护 作业单位从管理层中剥离出来,组建三位一体的综 合养护公司,对道路实施综合养护。
三、城市管理的目标与手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目标:要从宏观上把握好城市发展的大方向,及时掌握社 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对城市建设、管理不断变化的新 需求,不断思考、研究供求关系;提出从总体上调节供求 关系的思路和方案,提高管理的前瞻性、宏观性。
手段:建立“以法制为规范、以行政为主导、以社会自治 为基础”的城市管理的手段体系。
都市乃国家兴衰所系,都市管理健全与否关系国运之昌隆与否。
这一阐述概括出城市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协调、强化城市 功能,保证城市发展计划的实施,促进城市社会与人类的健康 发展。
四、城市管理的特征
综合性
开放性
动态性
五、现代城市管理的基本内容
城市地区的公共事务:指城市广泛的经济、文化、教育、 基础设施、社会福利、公共安全、交通、环境与卫生、房 地产、公用事业、游憩设施等社会公共事务。城市公共事 务的内涵与外延是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根据城市地区公共事务的内涵与外延,我们可以把现代城 市管理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般公共事务的管理、专有公 共事务的管理。
长效管理
以源头管理为导向 综合管理取代条块分割 过程管理服从目标管理 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机制,是可持续发展思 想在城市管理领域的体现
六、我国城市管理发展的方向
城市管理法制化 城市管理市场化 城市管理社会化 城市管理专业化
大都市政府管理的国际借鉴
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 政府服务应以市场为导向。(顾客驱动机制) 政府应采用广泛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 政府应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 验。 政府管理应引入竞争机制。 政府应重视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 政府应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 目标控制。
Leadership
Resource Attainment Organizational Culture
二、城市管理的一般原则
法制化原则 最大限度满足人民需要的原则(以人为本) 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 管理的原则,即系统管理的原则 综合效益原则(效益与公平原则) 因市制宜的原则 保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 合理控制城市规模的原则
最重要的是现代城市管理还包含着城市 政府管理职能与非政府机构、非营利组
织、社会团体、市民等参与城市管理的
行为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结合。
二、城市问题与城市管理的重要性
城市交通问题: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公共交通、步行者问 题、停车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 光污染
就是要培养、提高社会的自治能力,发挥社会的 自我管理功能,科学界定政府、市场、社会在城 市管理中所担负的职责,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 中的必然趋势,是我国政府职能改革中实行“政 企分开、政社分开”的必然结果。
管理手段重点把握两头:
一头是规划、计划,使“纵向”“横向”的单位、部门明 确应当做什么;
城市一般公共事务的管理:城市社会管理、城市经济管理 城市专有事务的管理:规划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 理、城市环境管理、城市公共服务管理 这种区分只有相对的意义,实际上它们是互有交叉、相互 渗透的。
从动态的时间流程的角度看,城市管理可分为三 个主要环节:
城市的规划及其管理 城市的建设及其理 城市的日常运行管理:建管并举、重在管理 其中,城市规划管理是核心,是最具综合性、全局性和前瞻 性的管理,要突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建设管理 是基础,是城市运行的物质基础和规划目标实现的前提,一 定要杜绝豆腐渣工程;日常运行管理是根本,是城市功能 充分发挥和建设效益得以实现的保证,要突出管理的长效性。
一、城市管理的一般过程
城 市 发 展 成 果 信 息
外部 信息
信 息 整 理
战 略 制 定
规 划 计 划
下 达 指 令
贯 彻 执 行
监 督 检 查
协 调 调 整
Urban Governance Loop
Strategic Objectives Program Evaluation Management Supervision Management Infrastructure
一头是政策、机制,使相关单位、部门明确应当怎么做, 并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加强指导与协调。
在工作方法上,要十分重视调动和发挥相关专业单位、专 业部门乃至全社会的积极性,通过自身综合作用和组织、 协调、指导作用,使全社会都来支持、参与城市建设和管 理。
四、中国城市建设管理领域的改革动向
目标: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统包、统管城市 管理的模式,推行市场化运作。 具体做法: 1、政企分开:政府对管理型、作业型企业的管理职能逐步淡化, 直至完全割断行政隶属关系,把企业真正推向市场。 2、管养分开:大力培育和发展与城市管理相关的公用事业、市 政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养护、作业市场和物业管理 市场,通过市场竞标,选择管理型企业,委托和监督管理型 企业通过招投标发包选择作业队伍,变“以费养人”为“以 费养业”。
第二章 城市管理的基本理论
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城市的出现,也就需要行政机 关、警察、赋税等,一句话,就是 需要公共的政治机构。
现代城市管理学传统上称为市政学, 它以城市为特定研究对象,着重回 答谁来管理城市、管什么和怎么管 的问题。 在中国,随城市的发展,经济体制 的转轨,现代城市管理与传统城市 管理有着很大的不同,现代城市管 理的主体和管理内容都发生了很大 变化。
为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量城市维护费用用来 “养人”而不是“养业”的弊端,应在城建系统实 行建、管、养分离。
五、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何谓长效管理:管理的效果能够长效存在,管理的运作能够 长期保持。
实行长效管理,进一步推进落实“四大机制”
[1]依法管理--推行综合执法试点,提高执法效能和水平; [2]市场运作---全面推行养护作业、物业管理、公交客货、自 来水、燃气、排水竞标竞价制度。 [3]市民参与---加快建立载体,畅通投诉中心、市民听证和巡 访、新闻舆论等监督渠道; [4]科技创新——城市管理信息基础平台年内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