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质量管理第二章_常用的质量管理方法
质量管理第二章_常用的质量管理方法
(二)数据的分类
数据根据其不同性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计量值数据。可以连续取值的,或可以
用测量仪器测量的数据。 2、计数值数据。不能连续取值的数据。 计数值数据可分为计件数据和计点数据 计件数据是指按件计数的数据,如不合格
品数、缺勤人数等; 计点数据是指按缺陷点计数的数据,如缺
陷数、事故数、疵点数、每页印刷错误数等。
的出现概率较小。
Y
X X
68.27% 95.45% 99.73%
基本参数:
1、平均值X。决定正态分布曲线的位 置。
2、标准差σ。反映数据的分散程度。
六、质量控制原理
1、识别异常变动(波动) (variability);
2、分析原因; 3、采取措施,使过程恢复到受控状态。
七、质量控制系统设计
分析过程
只限一个问题,箭头方向一致
多个问题,箭头方向不变,并可扩散
箭头不可逆,一因素一箭头
箭头可逆,一因素可有多箭头
短期基本不变
动态,不断变化
一般措施前、后各绘制一次 措施不绘入
多次分析研究绘制 多考虑措施及其结果
二、系统图
系统图:就是把要实现的目的与需要采取 的措施或手段,系统地展开,并绘制成图,以 明确问题的重点,寻求最佳手段或措施。
2、掌握产品质量变异的统计规律性
产品质量的变异是具有统计规律性的。 在生产正常的情况下,对产品质量的变异经 过大量调查分析后,可以应用概率论与数理 统计方法,来精确地找出质量变异的幅度, 以及不同大小的变异幅度出现的可能性,即 找出产品质量的统计分布。这就是产品质量 变异的统计规律。
二、质量因素
3
0
16
14
9
11
2l
4
8
3
O
O
O
l
l
l
l
6
5
1
O
O
13
0
O
35
56
23
18
其他 O 5 2 0 0 2 O 9
频 率 1.000
O.427 O.142 0.228 O.093 O.073
O.037
具体步骤: (1)列频数统计表,如表2-4所示 (2)画排列图 (3)确定主要原因
表2-4 排序后的频数统计表
六、检查表(调查表)
星 期 时 间 缺标签
一
8—9 ||||
9—10
10—11 |
11—12
1—2
2—3
3—4
合 计
5
缺点类型
偏离中心 字迹不清 松动或有折 其 他 合 计
||
|||
|||
|
|
|
|
||
|||
|
||
|||||
6 3 5 |(撕破) 3 1 6 8
14
10
不合格项目 1 加工不良 2 表面缺陷 3 砂眼 4 形状不良 5 其他
总计
数量 50 32 15 4 3 104
百分比 0.48 0.31 0.14 0.04 0.03 1.00
累计百分比 0.48 0.79 0.93 0.97 1.00
累计百分数
不合格品数
60
50
40
30
20
10
0
加工不良 表面缺陷
确定控制对象
确定检验点
外购物料入库前 不可逆或高附加值工序前 成品入库或发送前
确定检验方法
计数或计量——程序——仪器
确定检验样本
全检或抽检——样本量
确定检验人员
自检或专检
第二节 质量管理的常用工具
直方图:判断过程是否受控 排列图:确定主要质量问题或原因 因果图:系统分析质量原因 分层法:确定质量具体原因 散布图:确定质量的相关原因 检查表:收集数据,初步分析
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就要采取某种手段。 为了实现这一手段,又必须考虑下一级水平的 目的。这样,上一级水平的手段,就成为下一 级水平的目的,如下图所示。系统图在质量管 理活动中还可以在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目的一手 段思考训练方法方面发挥作用。
系统图的基本形式:
目的1
手段
‖
目的2
手段
‖
目的3 手段
三、 矩阵图
(缓慢变化) 孤岛型:材料变化/人员变化
直方图的几种典型形状
二、排列图
排列图的组成:两个纵坐标、一个横坐标、几 个直方图和一条曲线。 左边的纵坐标:频数 右边的纵坐标:累计百分数 横坐标: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因素,按影响 程度的大小从左至右排列 直方形的高度:某个因素影响大小 曲线:各因素影响大小的累计百分数,这条 曲线称为帕累托曲线。
组号
1 2
3 4 5 6 7 8 9
组界限
37.5~40.5 40.5~43.5 43.5~46.5
46.5~49.5 49.5~52.5 52.5~55.5 55.5~58.5 58.5~61.5 61.5~64.5
组中值
39 42 45
频 数 累计频数
3
3
7
10
10
20
累计频率 % 3
10
20
48
3、顺序数据。例如,把10类产品按评审标准 顺序排成1,2,3,…,10,这样的数据就是顺 序数据。
4、点数数据。这是以100点或10点记为满点进 行评分的数据。
5、优劣数据。例如有甲、乙两种纺织品,比 较哪种手感好而得出的结果就是优劣数据。
四、总体和样本
1、总体(母体)
总体是指在某一次统计分析中研究对象的 全体。总体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 组成总体的每个单元(产品)叫做个体。总体 中所含的个体数叫做总体容量。
原因 操作 工具 设备 工艺 材料 其他 合计
频数 105 56 35 23 18 9 246
频率 0.427 0.228 0.142 O.093 0.073 0.037 1.000
累积频率 O.427 O.655 O.797 0.890 O.963 1.O00
频 数 250
200
150 100
50
(5)计算各组的组中值。
(6)统计各组频数及频率。频数就是实测 数据中处在各组中的个数,频率就是各组频数 占样本大小的比重。统计结果如表2.2所示。
(7)画直方图。以各组序号为横坐标,频 数为纵坐标,组成直角坐标系,以各组的频数 多少为高度做一系列直方形,即可得到下图所 示的直方图。
表2.2 频数统计表
矩阵图是通过多因素综合思考,探索 解决问题的方法。矩阵图借助数学上矩 阵的形式把影响问题的各对应因素,列 成一个矩阵图,然后根据矩阵的特点找 出确定关键点的方法。
四、矩阵数据分析法
矩阵数据分析法是多变量质量分析 的一种方法。
矩阵数据分析法与矩阵图有些类似, 其主要区别是:不是在矩阵图上填符号, 而是填数据,形成一个数据分析的矩阵。
按时间 按操作者 按使用设备 按原材料 按检查手段
五、散布图
散布图是描绘两种质量特性值之间相关关系的 分布状态的图形。
y
·
··
······ · ·
x
散布图
废品率
12 10
8 6 4 2 0
0
10
20
30
培训时间(小时)
散布图的主要类型
1、强正相关 2、弱正相关 3、不相关 4、强负相关 5、弱负相关 6、非线性相关
累计百分数分为3个等级: A类(主要因素):0~80% B类(次要因素):80%~90% C类(一般因素):90%~100%
例:对某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并对其中的 不合格品进行原因分析,共检查了7批,对 每一件不合格品分析原因后列在如表2-3所 示。
从表2-3中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各种原 因造成的不合格品的比例。为了找出产生 不合格品的主要原因,需要通过排列图进 行分析。
(2)异常因素(系统因素) 特点: ·影响较大 ·有时存在 ·一系列产品受到同一方向的影响 ·易于消除或削弱
三、数据
(一)搜集数据的目的 (1)用于控制现场的数据 (2)用于分析数据 (3)用于调节的数据 (4)用于检查的数据。例如,逐个测量 产品的特性值,把测量结果与规格对比, 判定产品中的合格品与不合格品。
2、样本(子样)
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时抽取出来并且要对它 进行详细研究分析的一部分个体(样品)。样 本中所含的样品数目,一般叫做样本大小或样 本量。
五、正态分布
特点: 1、曲线以Y这条直线为轴,左右对称; 2、曲线与横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为1; 3、对X的正偏差和负偏差其概率相等; 4、靠近X的偏差出现概率较大,远离X
·
·
·
·
累 100 计
百 80 分
比
60
40
20
操作 工具 设备 工艺 材料 其他
排列图
不合格项目 表面缺陷 砂眼 加工不良 形状不良 其他 总计
数量 32 15 50 4 3 104
百分比 0.31 0.14 0.48 0.04 0.03 1.00
累计百分比 0.31 0.45 0.93 0.97 1.00
五、过程决策程序图法(PDPC法)
过程决策程序图法是为了实现研究开 发目标,在制定计划或进行系统设计时, 预测事先可以考虑到的不理想的事态或 结果,把过程的特性尽可能引向理想方 向的方法。
六、箭条图法
箭条图法是计划评审术和关键路线法 在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七、KJ法(亲和图法)
KJ法是把事件、现象和事实,用一 定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引出思路,抓 住问题的实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直方图的作图步骤
(1)收集数据。如表2.1所示是收集到的某产 品的质量特性数据,其样本大小为n=100。
(2)找出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并计算极 差值。最大值=63,最小值=38,极差=63-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