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宗教是一种生活方式

宗教是一种生活方式

宗教是一种生活方式
辛仁杰
每一种文化都会有其重要的精神来预见启示其发展。

而印度就拥有许多宗教文化,它们引导着我们发现与神灵相连的广阔而又古老的意义。

印度确实有着一种神圣而传统的文化。

这种与神灵的联系自古以来就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中体现出来。

它来自于太阳和其他星球的这种宇宙能量的直接观察,来自于四季的律动,来自于在这些自然形态的影响下生长的各种鼓舞和药材,来自于颜色,味道,动物形式和由此而得以延续的人类生活。

而在世界上,这种古老的预见已经消失,因此,对于那些提示别的保存和理解,对于所留下来的回应都是极其重要的。

印度文化丰富多彩,因此其表达自我的方式也是独特的。

我们的礼节,交流方式等等都是我们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虽然我们已经接受了现代的生活方式,改进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们的价值观和信仰任然没有改变。

一个人可以改变其衣着,吃住方式,但是其内在的丰富价值观并不会变化,原因在于从我们文化中接受到的东西已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内心,思想,身体和灵魂之中。

在印度,宗教是一种生活方式。

它是整个印度文化中不可分离的部分并且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印度教师主导宗教,超过80%的人口所信仰。

但是,作为世俗世界的印度却存在着喜好彼岸世界的著名宗教,如佛教,锡克教和耆那教。

信仰各异的人自由而居。

印度教是我所知的最讲和平的宗教。

这就是为什么印度只在出生时传授,也没有任何
牧师去试图改变人们已有的信仰。

印度教徒相信,每个生命都拥有一个不朽的灵魂,它会在死亡之后进入另一个身体(轮回)。

再生后可以成为任何一种生物。

这就是为什么虔诚的印度教徒都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

印度教徒认为他的现在无论是疾病痛苦还是健康富足都是前世生命所做好事或坏事应得的结果。

因此他不会嫉妒别人的财富也不会抱怨自己的厄运。

一个身有残疾的印度教徒会说:“我不知道我前生的所作所为,但是我今生必须位置受罪。

”这种报应的思想会让他拥有德行。

与我的印度朋友一道去不同的庙宇尤其去那些瓦拉纳西(贝拿勒斯)城的恒河沿岸的庙宇,我们的观察让我们对印度教的精神世界有了深入的了解并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这个宗教。

印度教用各种礼拜来认定人们的生活的强烈程度是难以想象的,这些礼拜如对屋里神龛中供奉的各种神灵的每日敬奉。

这些神龛无论是在每个家庭还是在公共场所如商店,餐馆等都是一种“必须”。

这种神龛大多数都是一个板子,上面放置着各种不同的神灵塑像,并饰以鲜花,摆着油灯,挂着宗教性的图画。

如果一个人没有去过瓦拉纳西(贝拿勒斯)城,他就很难对印度有一个真正的了解。

它是印度教徒最为重要的朝圣之地。

无数的庙宇和圣地使这个地方显出一种一如既往的模样。

每一个印度教徒一生中至少一次要来到这里的“母亲河恒河”中进行圣浴并向宇宙的创造者——湿婆神祈祷。

圣浴是一种有着特殊意识的灵修,它会纯洁人的灵魂,洗去罪恶,是通向最终的目标——涅槃的重要一步。

涅槃意味着从生
死轮回中解脱,与万能之神,创造者合为一体。

瓦拉纳西也是死者最为喜欢的地方,因为印度教徒相信,一个人如果在瓦拉纳西死去就可以自动得到救赎,这就是这个地方的伟大之处!火葬有自己的仪式(富人使用八婆木)并且每晚都有火葬。

所有的印度教徒都希望无论他们死在何方,自己的骨灰都能够与恒河母亲的圣水融合在一起。

恒河母亲在印度教徒的信仰中,以她那对自己孩子的无尽的爱把人从死亡的轮回中救赎出来。

贫穷不是诅咒。

在印度由26%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社会的大部分人都在为生存苦苦挣扎。

但是当你往他们脸上看的时候,你看到的是无尽的幸福。

这种无尽的幸福是纯净的,是无忧无虑的。

从他们的举止中,你可以说他们总是幸福的。

理论上说,贫穷当然不可能是人类的幸福,实际上它可以说是人类的痛苦。

而笔者想在此传达的信息是:印度的穷人以无尽的幸福感生活着,他们不贪婪,不奢求富人区的印度人所过的奢侈生活。

经济的进步买来的仅仅是一小点额外的幸福。

因此我可以预言:穷人的收入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生活关系相比富人来说要来的更紧密。

在胆颤的同时保留传统。

1991年后的经济开放使得印度——大约6%—8%的速度保持增长,GDP已经跻身于世界第十一大经济体而CPI 则位居于世界第四。

随着经济的发展,印度致力于保留其古老的文化和传统。

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与时俱进,也许你会说印度人已经深深地受到了全球化得影响。

但是印度人的核心价值观根本就没有改变。

人们任然信仰神灵,任然每天在生活中遵循着各种仪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