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导学案《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写作背景,掌握字音、词意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听录音,反复诵读教材,自主学习,标注课文,合作探究,借助课下注释,对文章进行初步翻译,对特珠文言现象进行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情投入,体验学习的快乐。
4,重点难点:疏通字词,弄清课文内容。
【自学互学】一、自主学习:(一)、激情导入: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前面我们学过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
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
“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所以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
我们今天又来学习他的流传千古的佳作——《赤壁赋》。
(二)、相关知识:1. 字词积累(1) 读准字音壬戌( )( ) 举酒属( )客斗( )牛之间冯( )虚御风愀( )然山川相缪( ) 扣舷( )而歌酾( )酒临江(2) 解释成语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杯盘狼藉:沧海一粟:2.写作背景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过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诸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题材。
宋代画家李火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三)、夯实基础:(字音、字形、词语)(学生必须落实)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风徐来,水波不兴徐:慢慢地B. 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C.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D.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适合2、对下列重叠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飘飘:形容很得意的样子B.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强劲有力的样子C. 渺渺兮予怀渺渺:悠远的样子D.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苍苍:空阔辽远,没有边际3、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内容。
(1) 舳舻( )千里(2) ( )举酒属客(3) ( )纵一苇之所如(4) ( )凌万顷之茫然(5) 浩浩乎( )如冯虚御风(6) 飘飘乎( )如遗世独立(7) ( )何其为然也4.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翻译。
(1) 固一世之雄也。
(2)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3) 渺渺兮予怀。
(4) 而今安在哉?(5) 何为其然也?(6)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7) 月出于东山之上。
(四)、我的感知或者疑惑:二,合作探究:(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围绕目标,科学合理)先诵读,再思考,有所理解后再读,力争当堂背诵。
(一) 第一段1. 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仿佛仙境?(二) 第二段1. 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2. 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表现了主人怎样的情怀?3. 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4. 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限时训练】(一)课内巩固默写课文1.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学后反思】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 (1) rén xūzhǔdǒu píng qiǎo liáo xián shī(2)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尾音婉转,长久停留在耳边,如同将断未断的细丝。
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
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杯盘狼藉:杯盘零乱。
沧海一粟:像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形容非常渺小或数量少。
【夯实基础】1. D (享有)2. C (A. 飘逸的样子。
B. 浩荡,辽阔。
D. 一片苍翠的样子)3. (1) 相接(2) 苏子(3) 苏子与客(4) 小船(5) 小船(6) 苏子与客(7) 其声4. (1) 判断句。
曹孟德固然是一代枭雄。
(2) 判断句。
这就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3) 主谓倒装。
我心里想得很远很远啊。
(4) 宾语前置。
如今在什么地方啊?(5) 宾语前置。
为什么这样悲凉呢?(6) 状语后置。
苏子与客在赤壁之下泛游。
(7) 状语后置。
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
[合作探究]二、(一) 1. 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
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作者觉得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
(二) 1. (1) 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
作者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抒发了淡淡的哀愁。
(2) 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2.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
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和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3. 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4. 转折过渡。
(二)课外拓展1、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B项“其子和之”的“和”读hè,动词,意思是“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
此处不作形容词,睦”。
2、答案:A解析: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当“用”“拿”讲。
B项第一句“其”是代词,指“它们”,第二句是表语气的副词,此处是表反问语气。
C项前一句“而”表并列,第二句连词,表修饰。
D项“声闻于天”中的“于”是介词,“在”的意思,第二句的“于“是介词,当“由于”讲3、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古今词义的辨别能力。
A项“明年”是指“第二年”,与现代汉语“明年”意义不同。
B项“适当”是“刚好对着”的意思,现代汉语的“适当”作“恰当”“合适”讲。
C项“同日而语”是成语,指“放在同一时间谈论”,也就是“相提并论”的意思。
成语词义有较大的稳固性,现代汉语中保留古汉语的意义。
D项“南面”不是表方位的名词,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对引用“山人”作歌的作用理解不当,它不能理解为“意境悠远,余韵悠长”。
文章最后写山招鹤5、答案:(1)在这个亭子里喝(2)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