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人故事精选三篇
古今名人故事精选【篇一】
一位老人在迎来他的百岁生日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这辈子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
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八一勋章”获得者、“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之一的程开甲。
1918年,江苏省吴江县盛泽镇一户商人家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程开甲。
程家祖上经商,家境还算富裕,然而在程开甲7岁那年,他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也被迫离开了家,从此,程开甲成了无父无母的苦命孩子。
后来,程家家道中落,程开甲的生活变得更加贫苦。
不过,贫苦的生活并未消磨程开甲的意志,他从小就有一股刻苦钻研的劲儿。
刚上中学,他的成绩平平无奇,但他知道,只有勤奋学习才能谋求远大前程。
于是他发愤图强,悬梁刺股,无数个夜晚,当别的同学已经躺在温暖舒适的被窝里甜甜睡去的时候,他却在楼梯走道的路灯下看书,在厕所里看书,一看就看到
夜里十一二点。
等到初中毕业时,程开甲的成绩已经名列前茅了。
1937年,程开甲以优异的成绩入读浙江大学。
然而,这一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程开甲大学生涯的第一学期还没上完,上海失陷了。
浙江大学不得不搬迁到江西吉安,程开甲开始了长期“流动”的生活。
就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程开甲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当初考入浙江大学时,学校答应给程开甲发放公费补贴,帮助他完成学业。
然而因为战争等原因,这笔钱迟迟发不下来,程开甲山穷水尽,最后甚至连蔬菜都吃不上了。
班里有位同学十分同情程开甲,于是主动请程开甲出去大吃了一顿。
谁料到,由于长期没进过什么油水,突然吃了大量肉食,程开甲的肠胃承受不了这份“厚爱”,从肠炎到痢疾,把程开甲折磨得只剩皮包骨头。
这时候,学校即将进行学期考试,程开甲只能坚持拖着病躯参加了考试,老师和同学们都被他的精神和毅力打动了,从此更加关心、爱护他。
在四处搬迁的日子中,程开甲总是用瘦弱的身躯背着一个巨大的行李包,里面装满了沉重的书籍。
有人劝他丢掉一部分书,减轻行李的重量,他却舍不得。
谁料,在迁移到宜山时,一把火将他多年积累的书籍烧了个精光,程开甲痛心疾首。
大学毕业后,程开甲依然留在浙江大学,担任助教,成家立业。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英国科学家里约瑟来到浙江大学做报告,竺可桢校长和物理系教授王淦昌请他帮忙向英国院校推荐留学生。
在里约瑟的帮助下,程开甲得到了去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的宝贵机会。
他告别了妻子和刚刚学会走路的女儿,乘飞机来到了伦敦,成为物理学家玻恩教授的弟子。
1949年,程开甲从爱丁堡大学毕业,担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拥有了一份非常丰厚的报酬。
第一次领工资时,程开甲非常高兴,他来到商店,想为妻子买一件礼物。
最后,他挑中了一件漂亮的皮大衣。
这件大衣价格不菲,当程开甲想要用支票结账的时候,商店的老板轻蔑地看着他,不相信一个中国人能有这么多钱。
老板当着他的面打电话去银行询问,银行告诉老板,程开甲是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的研究员,老板这才羞愧地将大衣卖给了程开甲。
这件事,深深刺痛了程开甲的自尊心,他越来越想要回到自己的祖國,回到家乡……
古今名人故事精选【篇二】
唐代诗人贾岛,小时候读书很认真,长大后写了许多诗。
他写的诗不但意境好,而且用词准确。
他说自己写诗苦苦思索:“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
一次,他想好了一首写夜景的诗,但对诗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字把握不朵。
他想了又想,是不是用“敲”字更好呢?
当时,贾岛骑着驴子在街上走,一边思索,一边用手势做着“推”和“敲”的动作。
哪知撞到了正在街上巡视的京兆尹一种官衔韩愈的马上。
贾岛慌忙说明,自己正在想诗句用哪个词好。
韩愈也是个大文豪,一听,不仅不怪罪他,还笑着指点他:“还是用‘敲’字更好。
”贾岛一想,对!“敲”字动作清楚,形象鲜明,在静夜中还有声音。
他向韩愈恭恭敬敬地行礼,表示感谢。
后来韩愈和贾岛成了朋友,经常一起谈诗。
后人写好文章初稿,还要修改词句,就说再“推敲”一下。
也就是说,要像贾岛一样,把词句修改好,把文章写得更好。
古今名人故事精选【篇三】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
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
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儿时的张衡天资聪明,态度谦虚,特别喜欢思考问题。
他对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兴趣。
早上带着露珠的花朵,中午高悬天空的太阳,晚上天空中皎洁的月亮、一闪一闪的星星都让他产生了无穷无尽的联想。
他总是跟在父母身后问这问那。
有一次,他和母亲一起到田野中挖野菜。
出去的时候,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红艳艳的,煞是可爱。
他不经意间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是那么长。
他想,我要是长得像影子那样高大多好哇。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母亲挖了满满一篮子野菜。
他跟在母亲后面,一蹦一跳地走着。
“咦!影子哪里去了呢?”他惊奇地叫道。
低头一看,影子缩成了一团,踩在脚底下。
张衡赶忙问母亲这是怎么回事,母亲说这是由于中午到了,太阳升得,影子就会变短缩成一团,到了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影子还会变长的。
回到家里,张衡一直关注着自己的影子的长度。
他发现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傍晚时分,自己的影子又变得像早晨时那样长。
他感觉自己又学到了一点新知识,高兴极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父母带着小张衡一起到打谷场上纳凉。
这是人们一天当中最快乐的时光。
大人们一边摇着扇子,一边海阔天空地聊天;孩子们则叽叽喳喳地玩得不亦乐乎,一会儿捉迷藏,
一会儿过家家。
只有张衡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呆在旁边,望着茫茫夜空,嘴里还小声默念着“一个,两个……”母亲以为他白天跟自己出去累着了,就说:“衡儿,你要是累了就自己回屋里歇着吧,不要愣在那里,丢了魂似的。
”张衡好像没听见,依然站在那里,目不转睛地望着苍穹。
父母见他没吱声,也就不再管他。
又过了好一会儿,大人们都困倦了,接二连三地回家睡觉了,他还在那里望着天空。
这时,一个大点儿的孩子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咳!傻了,老瞅着天上干什么,那上边又不会掉金豆子。
”张衡这才回过神来,揉一揉酸痛的脖子说:“谁指望天上掉金豆子了,我在数星星。
”此语一出,大家都愣住了。
“什么,什么,数星星,真新鲜,还有数星星的傻瓜。
那我问你,数清了吗?”那位大哥哥问。
“我还没有数完呢,不过现在己经数到一千多颗了。
”
旁边的一位老爷爷插话道:“孩子呀,别数了,天上的星星是数不完的。
这些星星无穷无尽,飘忽不定……”张衡却打断老爷爷的话:“才不是呢,那一片天空就只有一千多颗,只要我坚持数下去,肯定会数完的。
”老爷爷被张衡的执著精神打动了,一下子不知道说什么好。
张衡的父亲赶紧过来打圆场:“不许这样跟老爷爷说话。
”张衡意识到自己的不对,连忙向老爷爷道歉。
但他回过头来,还是想跟父亲辩解一番。
父亲早看出他的心思,就说:“衡儿,我知道
你的想法,但你这样挨个数是不行的。
天上的星星分布是有规律的,你要按照这些规律,把它们分成一个个星座。
这样才会把它们弄清、记牢。
”
小张衡点了点头,按照父亲说的去做,果然又认识了许多新的星星。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衡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烈。
当时,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地发生,地震带来的灾难尤为严重。
它来无影去无踪,一旦发生却极具破坏力。
这引起了张衡的思考。
他想,能不能制造一种在地震发生后准确测定其方位的仪器,以便及时调拨物资进行救援。
定下目标以后,他查阅了大量关于地震的资料,并且多次实地勘测。
有时,张衡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亲自来到刚刚发生地震的地方,测量大地的震感。
有一次,他把测震仪插入大地,刚要读取数据,一波剧烈的余震袭来,离他不远处的一道土墙轰然坍塌。
幸亏他眼疾手快,往旁边一跳,才躲过一劫,不然肯定要被砸成肉泥。
他拍拍身上的灰土,继续看仪器上的数据。
远处的老百姓十分不理解他的做法,认为他简直是发疯了。
但张衡不为所动,仍然夜以继日地研究地动仪。
不久,地动仪成功问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