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清印-我国水产种业现状及发展愿景1

王清印-我国水产种业现状及发展愿景1

我国水产种业现状与发展愿景王清印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qywang@报告提纲一、我国水产种业体系现状二、我国水产育种的主要进展三、国际上水产育种的典型事例四、水产种业发展愿景--以对虾种业为例五、水产育种的关键技术话题的由来⏹“国以农为本,粮以种为先”。

优良品种对作物种植业、畜牧以及水产养殖业生产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2005-2020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发展畜牧水产育种,提高农产品质量。

⏹2009年国务院9号文件和2010年中央1号文件也将农业生物育种作为重要发展方向。

⏹2011年中国种业知识产权联盟发布的《中国种业知识产权调查报告》指出,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0%。

话题的由来⏹2011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农作物种业将进入产业升级的新阶段。

⏹2012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要求“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

⏹2013年中央1号文件又进一步指出,要“推进种养业良种工程,加快农作物制种基地和新品种引进示范场建设”,“继续实施种业发展重点科技专项”。

⏹种业科技创新是国家的战略重点之一。

水产种业体系⏹水产种业是为水产养殖业提供优良“种子”的重要产业,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点;⏹一般地,水产种业体系应包括品种培育,扩繁推广和政策保障等方面。

品种培育:包括种质资源保护、保存及育种体系等;扩繁推广:包括良种生产的配套设施、配套技术及推广体系等;政策保障:包括检验检疫、政策法规、社会服务等。

“种”和“良种”⏹在水产养殖领域,通常情况下所指的“良种”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释义:⏹“种”指的是“生物传代繁殖的物质”;⏹“品种”指的是“经过人工选择和培育、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和共同遗传特点的一群生物体(通常指栽培植物、牲畜、家禽等);⏹“良种”是指“家畜或作物中经济价值较高的品种”。

⏹在农业领域,一般的,“优良品种”是指经过遗传改良、具有某种或多种优良经济性状的栽培品种或养殖品种。

⏹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目前在水产养殖领域真正的“品种”和“良种”还不多。

事实上,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的生物种类,大部分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人工选择和培育”。

⏹但“四大家鱼”、鲤、鲫等,都已经过很多代的人工养殖和驯化,生长和繁殖习性已经具有了“家养”的特点,但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遗传改良,总体上讲其遗传基础仍然是野生型的。

世界水产养殖的生物种类据世界粮农组织(FAO)统计,2010年记录的养殖物种数量为541种。

包括鱼类327种、软体动物102种、甲壳类62种、两栖和爬行动物6种、水生无脊椎动物9种和藻类35种。

估计世界范围内水产养殖生产利用了大约600种以上的水生物种。

我国养殖的水产生物种类⏹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消费习惯的多样性,决定了我国水产养殖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海水和淡水养殖的种类,总计约在200种以上,其中鱼类有100多种,甲壳类有20多种,贝类有40多种,藻类(含单胞藻)有30多种;淡水养殖的龟、鳖、蛙,海水养殖的刺参、海胆,以及海淡水都有养殖的珍珠等。

⏹随着新种类的开发和引进,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水产种质资源⏹水产种质资源是水产养殖的重要物质基础。

我国水产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海、淡水鱼类总数达4000多种,其中已报道的海水鱼类有3213种,淡水鱼类800多种。

海水虾类700多种、蟹类1000多种、头足类90多种,贝类近3700种。

⏹长江水系鱼类有291种,珠江水系271种,黄河水系124种,黑龙江水系97种,青藏高原地区有71种。

⏹在内陆水域鱼类资源中,主要经济鱼类约140种。

其中长江水系有44种,黄河水系22种,珠江水系30多种,黑龙江水系40多种。

⏹《拉汉世界鱼类系统名典》(伍汉霖等,2012):大陆和台湾鱼类4981种。

⏹从国外引进的各类水生生物约有150种,其中鱼类50多种。

水产种质资源水产种质资源研究成果《长江、珠江、黑龙江鲢、鳙、草鱼种质资源研究》《中国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和保护》《中国淡水主要养殖鱼类种质研究》《中国水产生物种质资源与利用》(第一卷(2007),第一卷补遗(2009),第二卷(2010))。

收录了124种我国重要水产养殖生物种质资源研究的学术成果,其中鱼类78种,甲壳类9种,贝类17种,藻类18种,两栖类1种,爬行类1种。

水产种质 资源保护农业部2007年开 始推进水产种质 资源保护区建 设,已审定公布 368处国家级水产 种质资源保护 区,另有国家级 水生野生动植物 自然保护区20处。

水产良种规划根据《渔业良种工程二期建设规划》(2003年),我国 水产原良种体系包括苗种管理体系、生产体系、质量检测体 系以及品种创新体系(即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后加入)。

引种育种中心与水产种质检测中心 迄今为止,国家投资建设的引种育种中心27个; 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国家陆续投资建设了一批“水产种质检测中 心”,负责建立和完善水产种质评价标准,研究开发快速、准确的种 质检测技术,以加强水产种质检测和苗种质量监管工作。

依托中国 水产科学研究院各研究所建设的分别设在青岛、广州、哈尔滨和荆 州的四家水产种质检测中心已通过国家“双认证”。

水产原种场、良种场、苗种场1998 以来,各级财政先后投入近20亿元,建设一批 水产原种场,良种场,苗种繁育场,引种保种中心, 水产种质检测中心等基础设施。

迄今,全国已建成并通过验收的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 共有65个,另有各省市区投资建设的省级水产原良种 场449个。

到“十一五”末,全国已建成各类苗种场15306个,其 中具有人工繁殖与孵化能力的苗种场有9086个。

2012年底,我国持证上岗的育苗场达到11631家,估 计实际育苗场数量达到13300家以上。

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十一五”以来,农业部启动了“国家水产遗 传育种中心”建设计划,已经立项的水产遗 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有25个。

涉及23种水 产种类,包括冷水性鱼类、长江流域鱼类、 鲫鱼、鲆鲽类、罗非鱼、斑点叉尾鮰、鲢 鱼、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 斑节对虾、海产贝类,等等。

政策、法规与制度建设    1998年农业部制定了《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基本建设管理 办法》、《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验收办法》。

2000年印发了《关于水产原良种场建设项目有关问题的补 充通知》, 2003年制定下发了《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建设项目竣工验 收办法》。

经过多年的实践,已建立了一整套的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 项目管理制度。

农业部还先后主持制定了《水产苗种管理办法》、《水产 原良种生产管理规范》、《水产原良种审定办法》等重要 文件,使我国水产良种场的建设以及水产苗种的生产经营 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各地根据《渔业法》、《水产苗种管理办法》先后制定了 实施办法,使全国水产苗种管理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 范化的轨道。

标准与规范到目前,我国已制定的水产品种资源相关标准及技术规范 有134项,其中水产种质资源描述规范36项,水产种质资 源收集、整理和保存技术规程67项,实验方法规范28项, 数据质量控制标准3项。

用于规范水产生物种质研究技术和方法的《水产种质资源 共享平台技术规范(上、下册)》于2008年6月由中国农 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标准的制定使种质资源的整理、整合和共享有据可依,有 利于促进实现水产种质资源统一、规范化的收集、整理和 保存。

水产育种科技队伍 目前我国成建制的水产育种队伍有20多个。

主要分布 在农业部、中科院、高校的相关研究所或院系,省属 院所以及部分企业单位。

正在进行育种研究的水产物种约60种。

经过“十五、十一五”期间的培养和锻炼,目前已基本 形成学科比较配套、结构比较合理、以高学历层次人 员为主的有较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水产育种队伍,并 已开始做出有显示度的研究成果来。

水产育种学术交流 在科技部、农业部等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我国水产育 种研发领域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学术交流机制。

“十一五”以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主办的 “全国水产 育种学术研讨会”,由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主办的 “水产育种研讨会”,每年都按期召开。

交流方式也从学科内的交流发展为定期邀请国内其它领域 专家做特邀报告或专题讲座,特别重视吸收国际上的新理 念、新技术。

定期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对于提高育种技术水平、加速育 种进度、提升队伍素质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水产生物育种成果⏹1996年,我国正式实施水产新品种审定制度。

⏹到2012年,通过国家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由农业部发布公告推广养殖的水产新品种共116个,其中,选育种50种;杂交种36种;引进种30种。

包括:鱼类73种,虾蟹类14种,贝类12种,藻类10种,其它类7种。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近几年审定的新品种主要是选育种,而引进种的数量显著减少。

这标志着经过多年的积累,水产育种的研究成果开始批量地显现出来。

水产种业领域“十五”以来获得的国家级科研成果⏹2001 大菱鲆的引种和苗种生产技术的研究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雷霁霖等⏹2002 紫菜种苗工程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费修绠等⏹2004 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和推广应用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李思发等⏹2005 主要海水养殖动物多倍体育种育苗和性控技术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相建海等⏹2007 中国对虾‘黄海1号’新品种及其健康养殖技术体系⏹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王清印等⏹2007 皱纹盘鲍杂交育种技术及其养殖工艺体系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张国范等⏹2008 栉孔扇贝健康苗种培育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包振民等⏹2008 凡纳滨对虾引种、育苗、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张伟权等⏹2009 罗非鱼产业良种化、规模化、加工现代化的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李思发等⏹2010 半滑舌鳎苗种规模化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柳学周等⏹2011 新型和改良多倍体鱼研究及应用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刘少军等⏹2011 坛紫菜新品种选育、推广及深加工技术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严兴洪等⏹2012 中华鳖良种选育及推广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龚金泉等⏹良种覆盖率和遗传改良率⏹因为对“良种”的界定有歧义,良种覆盖率的统计也有不同的结果。

⏹水产良种覆盖率可定义为遗传改良品种的养殖产量占水产养殖总产量之百分比。

2003年渔业局曾组织调研,当时我国水产养殖的良种覆盖率只有16.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