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科学(八年制)

内科学(八年制)

内科学(八年制)内科学(八年制)学分数周学时课程性质: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预修课程:诊断学及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目的:按大纲要求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和重点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结合诊断学时学习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的意义,加深对疾病重要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疾病间的鉴别诊断要点。

进一步熟练全身体格检查。

教学用书:《内科学》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出版)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上大课,结合课后对重点疾病、常见疾病的临床示教,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初步了解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和处理方法。

示教采用分组并有脱产临床医生带教。

参考文献:1.《Essential Internal Medicine》(宋祖尧,王吉耀,沈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出版)2.《内科临床病例分析—双语学习》(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出版)3.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2版2005年1月第12版4.王吉耀主编:医学试题精编丛书(内科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篇绪论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总论教学目的:(一)掌握呼吸系统疾病诊查方法和防治方法。

(二)熟悉呼吸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

(三)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研究的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教学目的(一)掌握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包括分型和分期)、鉴别诊断和治疗。

(二)熟悉慢性支气管炎病因和发病机制。

阻塞性肺气肿教学目的(一)掌握阻塞性肺气肿的诊断和治疗。

(二)熟悉阻塞性肺气肿的发病机制。

慢性阻塞性肺病教学目的(一)掌握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诊断和治疗。

(二)熟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教学目的(一)掌握肺动脉高压是肺心病的关键,引起肺动脉高压有四大因素,但主要是肺血管功能性改变;肺心病与其它心脏病的鉴别诊断;右心衰时洋地黄应用的要点。

(二)熟悉EKG、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在诊断肺心病时作用。

(三)了解右心功能衰竭的治疗。

支气管哮喘教学目的(一)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分型、分级、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并发症等。

(二)掌握缓解期、急性发作期和重度哮喘的治疗。

(三)熟悉本病的诱因、发病原理、治疗用药的分类。

肺炎教学目的(一)掌握肺炎的分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二)掌握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重症肺炎的诊断,熟悉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原则。

(三)掌握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熟悉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及预防原则。

(四)了解肺炎球菌肺炎、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非典型病原体等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的临床表现、X线征象和治疗特点。

肺结核教学目的(一)掌握肺结核的病因和发生机制,变态反应和免疫力的关系,诊断模式,抗痨药物和化疗方案,大咯血的处理。

(二)熟悉肺结核X线特点及与病理变化的关系,痰结核菌的检查方法,抗痨原则,结核菌素试验,卡介苗接种。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教学目的(一)肺癌的分类,TNM分期、临床表现和治疗。

(二)熟悉病因和发病机制。

胸膜疾病胸膜腔积液教学目的(一)掌握胸腔积液的常见病因和鉴别诊断。

(二)掌握结核性胸膜炎的防治方法。

(三)熟悉脓胸的治疗原则。

自发性气胸教学目的(一)掌握气胸的临床分型和临床表现。

(二)熟悉气胸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呼吸衰竭教学目的(一)掌握呼吸衰竭的定义、病因。

(二)掌握慢性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改变、诊断和治疗。

(三)熟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

(四)了解机械通气的指征和模式。

弥散性间质性肺疾病教学目的(一)掌握弥散性肺间质疾病分类和诊断方法。

(二)熟悉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三)结节病的诊断和治疗。

特发性肺纤维化结节病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矽肺药物性肺部疾病第三篇心血管系统疾病总论教学目的1.熟悉心脏、血管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

2.掌握心血管病的诊断方法与防治原则。

3.了解心血管病研究的进展。

心力衰竭教学目的1.掌握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诱因和病理生理特征。

2.掌握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

3.掌握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着重洋地黄药物、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的合理应用,以及急性左心衰竭的抢救措施。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左心衰竭】心律失常教学目的1.掌握常见心律失常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和诊断。

3.了解心律失常的发病原理。

教学内容【概述】【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心脏传导阻滞】高血压病教学目的1.掌握高血压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基本治疗方法。

2.熟悉高血压病的分型、分期、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的治疗特点。

3.了解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与发展规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教学目的1.掌握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和发病规律。

2.掌握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定义,掌握各种类型冠心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防治方法。

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教学目的㈠掌握常见心脏瓣膜病变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

㈡熟悉常见心脏瓣膜病变的鉴别诊断、并发症、手术适应证。

㈢了解心脏瓣膜病在我国的发病趋势以及心脏瓣膜病检查与治疗方法的进展。

教学内容:【概述】【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感染性心内膜炎教学目的㈠掌握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定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原则。

㈡熟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和鉴别诊断。

㈢了解预防措施和预后。

心肌疾病教学目的㈠掌握扩张、肥厚、限制性心肌病、右室心肌病和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㈡熟悉心肌疾病的定义和分类。

㈢了解心肌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一、扩张型心肌病二、肥厚型心肌病三、限制性心肌病四、右室心肌病五、特异性心肌病六、病毒性心肌炎心包疾病教学目的㈠掌握急性心包炎及缩窄性心包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㈡熟悉心包炎的病因及分型。

㈢了解心包疾病的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及预后。

教学内容一、急性心包炎二、缩窄性心包炎总论教学目的1.掌握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查原则。

2.熟悉消化系统的主要结构与功能,熟悉防治原则。

3.了解消化病学的发展动态。

急性胃炎教学目的(一) 掌握急性胃炎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二) 熟悉急性胃炎的分型和发病机理。

(三) 了解本病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慢性胃炎教学目的(一) 掌握本病的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二) 熟悉本病的分类及病理特点。

(三) 了解本病的可能病因及治疗原则。

消化性溃疡教学目的(一) 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二) 熟悉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三) 了解本病的并发症。

炎症性肠病(一)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 熟悉本病的治疗原则。

(三) 了解本病的病因和发病原理。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急性胰腺炎教学目的:(一) 掌握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二) 熟悉急性胰腺炎的病因。

(三) 了解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病理、病情评估、并发症。

肝硬化教学目的(一)掌握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及其产生的病理生理基础、诊断要点、主要并发症和腹水的治疗原则。

(二)熟悉本病的鉴别诊断、肝硬化的Child-pugh分级、并发症的发生机理。

(三)了解本病的病因、病理分类和预后。

肝性脑病(一) 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二) 熟悉肝性脑病的发病机理,并与治疗措施相联系。

(三) 了解肝性脑病的病因,亚临床肝性脑病的诊断方法。

原发性肝癌教学目的:(一) 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二) 熟悉本病的病理、临床分型、转移途径和预后因素。

(三) 了解本病的发病率、病因及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肠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教学目的(一)掌握肠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熟悉二种疾病的发病原理和结核菌的入侵途径。

(三)了解二种疾病的病理分型和治疗。

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第五篇泌尿系统疾病总论教学目的(一)掌握肾脏疾病的诊断原则,掌握肾脏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意义的评价。

(二)熟悉肾脏的主要结构与功能;熟悉防治原则。

(三)了解肾脏病学发展动态。

肾小球疾病教学目的(一)掌握肾小球疾病分类:现行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及病理分类。

(二)掌握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理。

(三)掌握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新月体肾炎和IgA肾病的病因、病理和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原则。

(四)掌握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分类、五种主要病理类型临床表现和诊治原则。

(五)掌握狼疮性肾炎和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原则。

尿路感染教学目的(一)掌握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二)熟悉常见致病病原体、易感因素和发病机制。

慢性肾功能不全教学目的(一)掌握慢性肾衰竭的主要临床表现、慢性肾脏病的分期标准、诊断和治疗原则。

(二)熟悉慢性肾衰竭的定义及其病因。

(三)了解慢性肾脏病肾功能进行性下降的机制和尿毒症的发生机制,初步认识肾脏的替代治疗。

急性肾损伤教学目的(一)掌握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二)熟悉临床表现特征,包括非少尿型。

(三)了解能够引起急性肾损伤的各种病因。

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教学目的(一)掌握下述临床情况的主要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容量不足、高钠血症和低钠血症、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代谢性碱中毒。

(二)熟悉下述临床情况的主要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水过多和水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

了解某些混合性酸碱平衡失常的发病机制和诊断要点。

(三)了解临床常用静脉补液制剂的成分和特点。

(四)学会使用静脉制剂纠正水、电解质代谢平衡失常的剂量计算方法。

第六篇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总论教学目的(一)了解血液系统主要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二)熟悉血液系统疾病范围和分类。

(三)熟悉血液病的实验方法。

(四)熟悉血液病的防治方法。

(五)了解血液病的进展。

贫血概述教学目的(一)掌握贫血的基本概念,病因诊断的重要意义,诊断步骤和方法。

(二)熟悉贫血的发病原理和分类,治疗原则。

(三)了解贫血的临床表现。

缺铁性贫血教学目的(一)掌握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二)熟悉铁代谢及缺铁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了解发病情况,预防措施。

再生障碍性贫血教学目的(一)掌握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血液和骨髓检查特点。

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国外分类(一般及重型)与国内分类关系。

(二)熟悉发病原因、治疗方法。

(三)了解发病情况、发病机理、病理改变及预后。

溶血性贫血教学目的(一)掌握血管外及血管内溶血的定义、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依据及病因诊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