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女性,指引人类上升。
——维克多·雨果你是富裕的,因为你有钱上网看到这张帖子——于是你是自由的,因为没有谁逼迫你打开这张帖子——于是你是骄傲的,因为你多少会赞同或者反驳这张帖子;你是美丽或英俊的,哪怕仅仅只是相对的——于是你是自信的,哪怕仅仅只是相对的——于是你也是骄傲的,哪怕仅仅只是相对的。
——于是,这些就是你快乐最重要的缘由:不论多寡,自由而自信的骄傲。
那么,我们现在试着来剔除这些条件,看看效果好么?假如……假如你生来贫贱之极——而且这贫贱罪不在你,假如你生来又丑陋之极——同样这丑陋罪不在你……你的自由会在哪里?你的自信会在哪里?你的骄傲又会在哪里?你的快乐在哪里?最后,你还是个黑人,一个黑女人,有着“全世界最丑陋的笑容”的黑女人,生活在新大陆黑人社群最荒蛮的时代。
……《紫色》,1985年,剧本改编自黑人女作家艾莉斯·沃克(Alice Walker)小说《紫色姐妹花》(The Color Purple),导演斯皮尔伯格,女主角喜丽(Celie)由琥碧·戈德堡(Whoopi Goldberg)饰演。
斯皮尔伯格的鼎鼎大名,想必众网友耳熟能详。
抛开其他,单就技巧而论,将镜头、剪辑及配乐等所有电影语言能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导演,相信无人敢自居此君之上(希望这句话不要引起争议——我的意思并非指无人能与之并驾齐驱)。
《紫色》一片中,浑然天成的电影语言俯首皆是。
然而这部影片上映之后,引发了批评界的极大争议——几乎是骂声一片,先是老美的“影评人士”,现在又到了中国的“影评界”。
所有的骂声主要指向两个方向:美化黑人以及禁忌题材。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简单交代一下80年代的美国电影界。
《紫色》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黑人题材的电影,主要演员几乎全部为黑人之外,参与影片摄制的工作人员也大半为有色人种。
关于种族问题在美国,这里我也无须赘言,有兴趣的朋友查阅一下1992年洛杉矶大暴动的相关资料就很清楚了,顺带再强调一遍,《紫色》完成于1985年。
与黑人题材在主流文化中的禁忌类似,乱伦与同性恋在电影题材里并无二致。
简介年代背景后,我们可以暂时抛开对《紫色》中禁忌题材的指责,回到“美化黑人”这个问题上来。
这种指责主要有两条:第一,认为《紫色》一片中对黑人生活的描述不实,里面的“黑人过得太舒适了”;第二,认为《紫色》一片中大团圆结局有落俗之嫌,并同时“美化了黑人”。
首先,我认为,对影片的这种指责(“美化黑人”),本身就带有种族倾向。
关于指责的第一条,最简单的反诘便是:“为什么黑人不能有房子和田地?”难道美国的黑人就象在今天必须生活在贫民窟里一样,在历史上最舒适的待遇也只能是“汤姆叔叔的小屋”?这种反诘看起来有点偏激,然而只要稍微地读一下美国历史(两百年而已),便会发现抱有“美化黑人”之指责的评论家,其种族倾向昭然若揭。
影片讲述的是20世纪初的故事,当时的美国尚未完全步入工业化,依旧处于“自由竞争”而非“垄断”阶段,而其作为“契约”建国的移民国家美国,本身就以其地域的广袤与资源的丰富留给了“资本家”以大量的机会。
在初步完成了开垦之后,那些“野心勃勃的资本家”正在城市里忙着“从汗毛孔里流脓血”地积累资本,有暇顾及的是在城市里(《纽约黑帮》可以作为最好的注脚)站稳自己的脚跟。
于是留一片田园牧歌的空间给黑人,自然之极——同时当我们抛开对美国的偏见,必须承认“契约”建国的美国,比较“当时的欧洲”,的确更为宽容,的确存在着大量的机会,哪怕你是黑人,但前提必须是勤劳的黑人。
而影片中“先生”(喜丽的丈夫)一家以及喜丽等正符合这一条件,而且他们生活在的黑人小社区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社区对于黑人十分重要,后面将再度提及)。
简单地明晰了这段历史之后,对影片以此种指责的评论家,其态度背后的东西,大家想必不难发觉了。
第二种指责比第一种指责专业、严厉而且更有意义,需要我们仔细起来。
《紫色》一片讲述的故事能一语概之——“一对黑人姐妹被迫分开多年,历经辛苦之后重逢,原谅了自己这苦难的始作俑者。
”故事里面涉及着家庭与宗教。
这类大团圆结局题材从中国的《哪吒》到美国版《新基督山伯爵》,歌颂亲情、爱情、友情力量的电影全世界都不胜枚举。
为什么黑人的大团圆结局就有问题了呢?假如将里面的黑人演员,黑人故事全置换成白人故事,哪怕是犹太人(《辛德勒的名单》),《紫色》会不会免受影评家攻击?我的答案是会!这一自问自答或者太过偏激了,有人可能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意见:《哪吒》早就是“封建糟粕”,《新基督山伯爵》更胡乱篡改,《辛德勒的名单》甚至也不过如此(有类似批评)。
但是这里我想说的是,《紫色》的结局必须如此,也正因如此影片才产生真正的、巨大的艺术魅力。
下面我将会详细地探讨《紫色》的叙事,借以回答第二种指责。
影片开始。
是两姐妹在紫色姐妹花从中拍手游戏。
基调就已经浮现出来了,是姐妹情,扩展开来得到的便是家庭,而这家庭将继续在影片中进一步扩展开来(等我慢慢说)。
姐妹俩在游戏之时,却被继父粗暴地打断了。
喜丽与妹妹游戏之时脸蛋上的笑容还尚未消褪,她继父没忘记评论一句:“你的笑容是世界上最丑的。
”喜丽依旧傻笑着,当时她才14岁,大着肚子,肚子里是继父的孩子,更恐怖的是——她以为那男人不是继父而是亲生父亲。
再接着的一组镜头讲述喜丽生产,接生的是妹妹南蒂,生产之后孩子却被父亲送人了(更应该是卖人了)。
——以喜丽对上帝的告白出现。
原谅我将这一段讲得太过强调与详细,评论起来,这一段却是影片最关键的地方。
“乱伦”之事从影片一开始便突现出来以后,会引发观众如何的情感呢?同情?恐惧?恶心?鄙视?嘲笑?……套用“女性批评”(注:西方批评界的一个流派,不能简单地等同与“女权主义”)的经典批评,即“以女性视角解读文本”,而不被一直以来的“读者的男性视角”所误导,(抛开贞操、乱伦等男性以语言权利附加于女性的压迫性词汇),得出来的结论单纯得令人心惊(我们现在暂时不进入哲学层面):赤裸裸的对尊严的剥夺,以嘲笑剥夺掉喜丽人的权利(对美与快乐的希望),以暴力剥夺掉喜丽“人”的权利(两方面剥夺,以泄欲将喜丽工具化,以卖孩子将喜丽更甚一部的工具化),而这来源于“父亲”(‘父亲’一词具有甚为巨大的象征意义,我们暂时离开这个词汇)。
整部电影的奠基完成了——对人的尊严绝对(几乎)剥夺。
讲到这里,恕我妄言:假如由影片开始这一段引发出的感情,仅仅是同情,那么这一部电影就会是简单的道德说教外加大团圆结局的滥情片;假如引发的是恶心和鄙视,那么你不要看这部电影了,斯皮尔伯格与琥碧对你来讲太严肃了,适合你的是王晶或者饭岛爱。
接着看上南蒂的亚伯特即“先生”向喜丽父亲求娶南蒂,结果娶了喜丽。
如此丑女娶来做什么?做事,泄欲。
与父亲一样,先生也对喜丽有着绝对的控制权,要打则打,要骂则骂。
一次偶然的机会,喜丽在商店里见到了自己的孩子,但仅仅只能抱抱而已,(这段中注意白人老板对黑人妇女的态度)。
不久,妹妹南蒂由于受不了父亲的骚扰,逃来姐姐这里。
但两姐妹自知在一切的时间不会长久,因为两姐妹同样认可了自己面对“父亲”“先生”等人的无力。
于是姐妹两为着将来做准备——识字,以便分开以后写信。
最后果不出其所料,先生强暴南蒂未遂之后,分开了姐妹二人。
喜丽继续被剥夺——最后的,仅存的,妹妹的爱。
但识字之后,妹妹的来信成了她的希望。
喜丽屈从了这个“制度”,如她和妹妹两次读的那书里的文字“……成为制度下的牺牲品”。
假如艾莉斯·沃克仅仅是讲述喜丽的故事,她便以此书拿不了美国文学奖与普利策奖了,同样假如斯皮尔伯格仅仅是讲述喜丽的故事,艾莉斯·沃克也不会让电影得以诞生。
艾莉斯·沃克需要讲述的是自己祖先的故事。
于是索菲娅出场了。
作为喜丽下一代的黑人女性,索非亚性情暴烈,同时敢于反抗。
她是哈波(先生之子,但不是喜丽所生)的老婆,藐视的不单是先生,还有哈波。
体格壮硕的索非亚不单以她无畏的个性来抗争一切不公,还有拳脚。
然而“制度化”了(这里很热评的《肖申克的救赎》里一词)的喜丽面对索非亚有些不知所措,在哈波对索非亚毫无办法的时候,先生与喜丽都鼓动哈波以拳头来征服索非亚,维持“制度”的稳定。
索非亚知晓以后很是伤心,对喜丽讲明自己“一生抗争”的信念之后,引发了喜丽的自省——自己的信念又是什么?上帝?妹妹?索非亚对“制度”的抗争,带来她与哈波的分手。
而下一个出场的女人直接影响到了喜丽的未来。
她是夏葛,先生的情妇,哈波的母亲,一个自由而放荡(本词不含任何贬义,万勿误会)的女人。
同时也是“制度”的殉难品,为父亲,为家庭所不齿。
喜丽出于对夏葛的自由与美丽甚是尊敬、羡慕甚至几乎崇拜,以及隐含着姐妹之情和自身的温柔善良,开始接触与照顾病中的夏葛。
黑人女性所共有的悲哀将她们联系在一起——都是“制度下的殉难品”。
喜丽与夏葛哼唱着的童谣,透露出她们共同的期待——被承认,被接受,被爱。
但男人们却不肯看到这些,老先生(先生之父)出场了,身材矮小的他却在气势完全压倒了高大魁梧的先生,肆无忌惮地在先生面前诋毁夏葛。
为夏葛打抱不平的喜丽以其特有的方式报复了老先生(口水),这一段又需要注意了,因为喜丽的反抗从这里开始。
老先生则又有其特有的象征意义——可以认为他便是“制度”在本片里的化生。
而喜丽又如何真正觉醒呢?斯皮尔伯格娓娓道来。
哈波在湖面上建了一家酒吧,建好之后,马上将夏葛邀请到酒吧表演。
这也成为这一黑人小社群的一个小节日——众黑人前来酒吧狂欢,女儿是狂热的舞蹈与爵士乐……父亲则在教堂里慨激昂的布道(夏葛的父女)……讲到这里,我们又不得不暂且谈谈其他了。
德国艺术史学家格罗塞(Ernst Grosse)曾经以一本小书《艺术的起源》来研究原始艺术,书中认为,舞蹈这一艺术拥有极强的社会功用——维持部落这一小团体的团结与稳定,同时,舞蹈不同于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比如音乐、美术以及文学等),它是在原始社会绝对主导而在文明社会日渐式微的一门艺术——即它在文明社会日益丧失其社会功用,被雕刻(希腊时代)、绘画(文艺复兴时代)、文学(浪漫主义时代)等取而代之。
那么对于黑人——这一植根于原始非洲的种族,舞蹈应该具有一种什么样的地位?爵士乐的诞生于红灯区,不过是催情的音乐,但却也是从黑人R&B、灵歌里诞生出来的音乐。
黑人对音乐与舞蹈的感觉,以及音乐与舞蹈给予黑人的,绝不是我们今天可以以自己简单甚至可以说粗暴的态度,能够完全理解的。
黑人的艺术家,并不能够草率地等同于我们的流行巨星,在这里我也很难以三言两语介绍清楚,当代美国著名的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对此做过卓越的美学分析与评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找着看看。
最后,概括成一句话——即夏葛以其自己的方式(音乐与舞蹈)在黑人中“布道”,以另一种方式歌颂与追求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