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顶板事故防治教案Word版

顶板事故防治教案Word版

4月15日技术课教案
上课时间:4月15日三班技术课
上课地点:采煤队会议室
讲课人:汪成红
学习内容:顶板事故的防治
教案分析:顶板事故是煤矿多发性事故,顶板事故频发不但对自身安全造成影响而且严重的影响了工作量和生产量。

顶板事故的防治是采煤队全体职工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目的要求:通过培训学习使职工能够熟悉掌握和应用顶板事故的防治措施。

重点:1、顶板事故的预兆。

2、处理顶板事故的方法。

教学方法:互动上课、板书、讲授。

顶板事故征兆及防范安全措施
第一节回采工作面顶板大面积冒落的预兆
顶板大面积冒落前的压力显现、支架和顶帮发生的异常变化,形成了一系列顶板大面积冒落前的预兆,其主要表现为:
1.顶板预兆
(1)顶板连续发出断裂声,有时采空区也发出闷雷声。

(2)顶板裂隙增加或张开,压力增大,甚至产生台阶下沉。

(3)顶板大面积来压时,破碎顶板处连续发生掉砟,空中粉尘飞扬。

(4)快要冒顶的顶板会出现离层现象。

(5)大冒顶前,破碎的顶因背顶不严和支架不牢,出现漏顶现象。

2.煤壁的预兆
(1)由于冒顶前压力增大,煤壁受压后变松软,片帮增多。

(2)风煤钻打眼时,钻进时省力。

3.支架预兆
(1)使用单体支柱和悬移支架的工作面,耳朵贴在柱体上可以听到支柱受压力后发出的声音,当压力继续增加时,活柱迅速下缩,连续发出“咯咯咯”响声,顶梁的梢子会被挤出或弹出或压断。

(2)底板较软时,支柱会大量插入底板。

4.瓦斯、淋水的预兆
(1)冒顶前瓦斯涌出量突然增大。

(2)有淋水的顶板,淋水量加大。

第二节重大顶板事故的预防
1.工作面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按作业规程规定执行。

2.抓好质量标准化工作,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化要求施工和验收,杜绝不合格工程,消灭事故隐患。

3.工作面开始回采前,必须制定专门的初采初放安全技术措施。

4.回采工作面支护,上、下端头支护,上、下巷超前支护,必须严格按作业规程中规定的间、排距、初撑力和支护标准要求严格执行。

5.处理冒顶区,要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6.回采工作面支架必须支撑有力,初撑力符合要求,严禁出现空载柱、卸载柱、失效柱,如果发现立即更换;回采工作面如果底板较软,必须穿柱鞋,确保初撑力达到要求。

7.回采工作面如果过断层带必须制定专项措施,并严格按措施执行。

8.要更换支架立柱时,先检查顶板情况,顶板破碎时,不准直接降架,
应先维护好顶板后再降架。

旧立柱拆除后,立即升起支架,之后方可吊入新立柱进行更换,如两柱同时破坏,在更换时必须在支架前梁下打一根单体柱,垂直顶底板,升紧打牢以免出现事故。

9.在顶板破碎或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要采用远距离回柱(用长柄工具放液),人员应站在支护完好地方进行操作,且先打替柱再回柱。

10.严禁人员进入冒顶区内取梁,严禁人员在空顶的情况下回梁柱。

遇到柱子钻底严重或压死时,应及时采取措施,用手动葫芦拉出,严禁炮崩,同时回柱前要打替换柱。

回柱与其他工序平行作业时,保证安全距离。

第三节处理冒顶事故的一般原则
1.发现冒顶事故的在场人员,应立即报告现场跟班区(队)长和矿调度指挥中心。

现场跟班区(队)长迅速清点人数,判断冒顶范围和程度,判断是否有人被压堵,并及时将情况反馈矿调度指挥中心。

2.当发现人员被压堵时,现场跟班区(队)长应迅速组织人员进行抢救,必要时可调动邻近工作人员进行抢救。

3.抢救人员时,首先检查冒顶区及其附近地点的安全状况。

对有危险的地点,应加强支护,先控制顶板,确保事故不再扩大,然后尽快处理,救出人员,救人时要有专人观察顶板。

4.积极恢复冒顶区的正常通风,如果暂不能恢复的,可利用水管、压风管等对埋压、堵截人员输送新鲜空气,或尽快打钻孔供风,利用钢管输送水和食物,然后尽快处理冒顶,或开绕道等方法救出人员。

5.当冒顶未堵压人员时,首先应加强支护。

救灾指挥部要定出事故的处理方案,安排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并按措施处理冒顶。

6.受灾人员自救
首先是选择支护完整地点,迅速撤离冒顶区域,并尽可能撤离到有新鲜风流处,如果巷道垮落堵死,应加固巷道,支护后静待救护。

灾区内无风时,应使用好隔离式自救器。

第四节案例分析
【案例一】1998年5月4日早班,某矿采煤二队在14510工作面机头施工缺口,发生冒顶事故埋压两人,一人脱险一人死亡。

一、事故经过:
1998年5月4日,采煤二队早班班长王某带领李某某、冼某某施工14510工作面机头缺口。

他们三人进入工作面机头缺口做好准备工作,布置炮眼完毕。

这时工作面其他人员已经收工升井,按《作业规程》应该边放炮边维护顶板,但他们并没有按规程要求去做,而是将装好的炮一次性放完,并违章在大面积空顶下攉煤,由于空顶时间较长,顶板上一块长2米、宽1米、厚50-300毫米的石块突然冒落,将正在攉煤的李某某、冼某某当场埋压,经抢救冼某某脱险,李某某死亡。

二、事故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空顶作业,发生冒顶事故。

2、重要原因:
(1)大面积(4.7×2.00米)空顶,班长王某违章指挥,工人李某某、冼某某违章作业。

(2)盯面安监员南某擅离职守,工作责任心差,使现场失去监督管理。

3、间接原因:
(1)《作业规程》及安全技术措施贯彻不力,安全教育抓的不够,职工“安全第一”思想树立不牢。

(2)现场管理松懈,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三、事故点评:
这起事故首先是在没有严格按照作业规程要求施工的情况下发生的。

班长王某身为生产现场的安全第一责任者,应该知道三大规程中明确规定:严禁空顶作业。

可是王某却为了提前完工,进行违章指挥,使李某和冼某在大面积空顶的条件下,冒险作业,导致冒顶伤人。

同时,《煤矿安全规程》第五条明确规定:职工有权制止违章作业,拒绝违章指挥。

而李某和冼某在接受违章指挥时,对自己应有的权利不明确,没有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利,由此说明,该矿在对职工的日常安全教育方面存在严重漏洞,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抓的不严、不细、不全面。

这起事故发生在其他人员已经收工升井以后,即交接班这个特殊时段,作业人员心理慌张、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急躁,极易出现误操作和违章行为。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交接班期间以及其它特殊时段的安全管理,制定并严格执行交接班安全管理制度。

盯面安监员组织纪律性不强、素质差,在现场的安全监督检查不力。

在盯面范围内有人员作业时,安监员必须盯面在现场,对出现的任何隐患有督促整改、落实的责任,对出现的任何
“三违”,有制止、处罚的权利。

而该盯面安监员提前离岗,使隐患和“三违”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遏制,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案例二】1999年5月22日23时,某矿采煤四队在113507高档普采工作面发生一起顶板事故,伤亡一人。

一、事故经过
1999年5月22日,采煤四队四点班在113507高档普采工作面中巷向机头方向回采。

约23时,距中巷22.9米处移溜过程中,该班班长曹某某发现此处有长5米范围内没有打贴帮支柱,支护强度不够,当即安排职工补打贴邦柱,在支护过程中,煤壁区顶板突然来压下沉,造成该处(长5米、宽3米、高度1.0-1.5米)冒落,正在此处检查移溜子的验收员任某在向机尾撤退时,未及时跑出冒顶范围,被冒落的煤矸埋压。

事故发生后,班长曹某某带领本班工人进行抢救,23日零时20分将任某救出,因伤势严重,经抢救无效于23日1时35分死亡。

二、事故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顶煤离层冒落,埋压致死任某。

2、重要原因:
(1)工作面地质构造比较复杂,裂隙比较发育,割煤后没有及时支设临时贴帮支柱,形成局部空顶,造成顶煤离层,导致突然来压发生冒顶。

(2)现场管理松懈,班长、质量验收员、安全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支柱迎山无力、初撑力低、无贴帮支柱、支护质量差等重大隐患没有及时督促整改。

(3)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

3、间接原因:特殊地段开采无针对性安全技术措施。

三、事故点评:
针对这起事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发生冒顶的区域恰在工作面中部地质变化带,没有进行贴帮支护的地段,距离中巷22.9米,矿山压力较大,必须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并加强支护。

可是,当班在生产过程中,竟然在该处5米范围未进行贴帮支护,形成局部长时间空顶,直到移溜时,方才发现隐患。

由此说明,现场人员的防患意识差、责任心不强,对空顶作业可能造成的恶果认识不足;当班班长、验收员对工程质量、现场安全管理、隐患排查不严、不细;支护工的安全自保互保意识差。

2、该工作面在过中巷期间出现地质变化,无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无区队干部跟班,说明区队和管理科室对工作面出现的变化重视不够,安全责任意识淡薄,安全技术管理滞后。

3、劳动组织相对混乱。

在补打贴帮柱进行加强维护期间,验收员进入
煤壁侧检查移溜情况,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关于劳动组织的相关规定。

4、事故预防和出现险情时的应急措施不力。

在井下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必须处在安全的地点,并清理好退路,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施工区域。

显然,当班验收员的行为不符合此项规定,致使在预防不力的情况下,撤退不及,被冒落的煤埋压致死。

思考题:大家都熟悉掌握了顶板事故征兆和防范安全措施了吗?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