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 城市地下空间的布局与形态

7 城市地下空间的布局与形态


局形成之后,在城市地下可利用资源、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量和城市地下空
间合理开发量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各项方针、策略和对 地面建设的功能、形态、规模等要求,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各组成部分进行 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将各部分有机联系后形成的。 确定地下空间的布局时,应充分考虑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对城市地下空间开 发利用认识的提高,为以后的发展留有余地,即“弹性”。
3
7.1
城市地下空间的功能、结构与形态
7.1城市地下空间的功能、结构与形态 7.1.1 城市发展与城市地下空间功能的演化
城市地下空间的容量是有限的,若不强调城市地下空间功能的分工,
势必造成城市地上地下功能的失调,无法实现解决各种城市问题的目的。 城市的四大功能是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因此,地下空间的功能也应 围绕这四种功能,充分发挥地下空间的特点,为实现城市居住、工作、游 憩的平衡作贡献。
(1)环岛式交叉口系统 (2)多层交通干道系统 2、法国学者勒.柯布思埃: 《明日城市》、《阳光城》 建立多层交通体系: (1)地下走重型车辆;
(2)地面用以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
(3)市中心和郊区以地铁及郊区铁路相连接,使市中心人 口密度增加。
11
7.4
城市地下空间布局
3、汉斯.阿斯普伦德:
《明日城市》、《阳光城》
以地铁车站为节点、以地下商业街、大型广场为节点
22
7.5
城市地下空间的竖向分层
7.5城市地下空间的竖向分层 该深则深,能浅则浅;
人货分离,区别功能。
23
以多个较大规模的地下空间为基础,并将他们连通。
以大型建筑地下室、地铁换乘站、地下商业街以及其他公共空 间组成。 5)网络状:主要用于城市地下空间的总体布局。 以城市地下交通为骨架,将整个城市的地下空间通过各种形式 进行连通,使整个城市形成地下空间的网络系统。 一般以地铁线路为骨架,以地铁站为结点,将各种地下空间按
双层城市理论: 交通在两个平面上分离:人与非机动车在同一平面,机动车交 通在人行平面以下。
12
7.4
城市地下空间布局
7.4.2城市地下空间的基本形态 1)点状:基本构成要素。
A.点状地下空间设施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
市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各种规模的地下车库、人行道; B.点状地下空间是线状地下空间与城市上部结构的连接点和集散 点。如地铁车站是地铁与城市地面空间的连接点和人流集散点。如对 其进行综合开发,形成多功能地下综合体,会更加强其集散和连接的 作用; C.点状地下空间是城市功能的具体体现。各种点状地下空间成为
将地上、地下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建设
目标,将地上、地下空间综合考虑,形成完整的空间系统,充分发挥 地上、地下各自的功能。
21
7.4
城市地下空间布局
7.4.3城市地下空间布局方法 1)以城市形态为发展方向
轨道交通为城市的发展轴,与地面发展的关系
2)以城市地下空间功能为基础 考虑到地面功能的互补 3)以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为骨架 轨道交通功能作用、形态作用,车站的综合开发 4)以大型地下空间为节点 面状地下空间(城市中心)
(或适当互补的)与地面上部空间产生更大的集聚效应
7.3.4等高线原则 根据土地价值等高线图,可以找到地下空间开发的起始点及以后的 发展方向; 起始点应是土地价值的最高点; 地下空间沿等高线方向发展。
10
7.4
城市地下空间布局
7.4城市地下空间布局 7.4.1国外地下空间布局理论Leabharlann 1、法国建筑师欧仁.艾纳尔:
功能、地域、建设时序等有机组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地下空间
系统。
18
7.4
城市地下空间布局
网格状
将多个大规模的地下空间连通
城市中心区 合理规划、统一建设 较高水平
19
7.4
城市地下空间布局
网络状
以地铁为骨架,
以车站为节点, 按功能、建设时序 城市总体布局
20
7.4
城市地下空间布局
6)立体型(地上地下一体型)
1
7.1 7.2
7.3
城市地下空间的功能、结构与形态 城市地下空间功能的确定
城市地下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4
7.5
城市地下空间布局
城市地下空间的竖向分层
2
7.1
城市地下空间的功能、结构与形态
城市的总体布局是通过城市主要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表现出来的。 城市地下空间的总体布局是在城市性质和规模大体定位、城市总体布
城市上部功能延伸后的最直接承担者。
13
7.4
城市地下空间布局
点状
地面和地下空间的联系
人流的疏散点 地下车库、人行道、仓库 发展成为地下综合体
14
7.4
城市地下空间布局
2)辐射状:出现于初期。 以一个大型城市地下空间为核心,通过与周围其他地下空间的连
通,形成辐射状。如地铁换乘站、中心广场。
3)脊状: 出现在城市没有地铁车站的区域,或以解决静态交通为前 提的地下停车系统中。 以一定规模的线状地下空间为轴线,向两侧辐射,与两侧的地下 空间连通,形成脊状。如地铁换乘站、中心广场。 其中的线状地下空间可能是地下商业街或地下停车系统中的地下 车道,与两侧建筑的地下室连通。
4
7.1
城市地下空间的功能、结构与形态
工业社会以前:地下空间开发较少,功能单一; 工业社会后:城市规模增大,矛盾突出,地下空间越来越受重视。
世界第一条地铁标志着城市地下空间功能从单一功能向以解决城市
交通为主的功能转化;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对生态环境要求的提高,特别是1987年联合国环 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议程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 利用已从原来以功能性为主,转向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功能并 重的方向发展; 今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人们对城市环境的
15
7.4
辐射状
城市地下空间布局
地下空间开发的初期
带动周围地块的地下开发
局部地区形成体系 地铁换乘站 中心广场
16
7.4
城市地下空间布局
脊状
线形空间为轴线,向两侧辐射
没有地铁车站的区域 地下停车场系统
17
7.4
城市地下空间布局
4)网格状:主要出现于城市中心区等地面开发强度相对较大的地区。 地下空间开发达到较高水平。
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地下空间功能必将朝以解决城市生态环境为主
的方向发展,真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5
7.1
城市地下空间的功能、结构与形态
7.1.2 城市地下空间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关系 城市地下空间功能、结构与形态三者的协调关系是城市地下空间
发展的标志。
城市地下空间功能和结构之间应保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功能的变化往往是结构变化的先导; 另一方面,结构一旦发生变化,又要求有新的功能与之相配合。
6
7.2
城市地下空间功能的确定
7.2城市地下空间功能的确定 7.2.1城市地下空间功能的确定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人在地上,物在地下” “人的长时间活动在地上,短时间活动在地下” “人在地上,车在地下” 2)适应原则 3)对应原则 4)协调原则
7
7.2
城市地下空间功能的确定
7.2.2城市地下空间的主要功能 交通、商业、文娱、居住、仓储、防灾
经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
1987年提出,经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统一 环保(先经济、后治理)、生态环境、人口增长、结构、生活质量 7.3.2系统综合原则 交通、市政、商业、居住、防灾等统一考虑; 地上、地下综合发展。
9
7.3
7.3.3集聚原则
城市地下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在城市中心区发展与地面对应的地下空间,用于相应的用途功能
1)地下交通:地铁、地下快速路、地下立交、地下步行系统、地下过
街道、地下停车系统 2)地下商业:地下商业街、地下商场、地下餐厅 3)地下文娱:地下博物馆、地下展览厅、地下剧院、地下音乐厅、地 下游泳馆、地下球场
8
7.3
城市地下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3城市地下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3.1可持续发展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