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与术语1. 河流连续体 RCC:预测随河流的理化性质和河边环境改变,生物群落改变的模型在河流的纵轴方向上,随着饵料基础的改变,河流生态系统群落结构中的优势种类发生依次递变化的现象。
2. 洪水(河流)脉动概念 FPC:是一个强调洪水在低地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的模型。
与河流连续体强调纵向作用不同的是,FPC强调河流和河漫滩之间侧向传输的作用。
3. r-K连续谱 r-K continuum:r选择和k选择是进化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K选择者的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经常处于K值周围(环境容纳量),其特点是出生力低、寿命长、个体大、具有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子孙死亡率低,一般具有较弱的扩散能力,它们适应稳定的栖息生境。
r选择者的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很少达到K值,大部分时间维护在S型曲线的上升段。
其特点是出生力高、寿命短、个体小、常常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子孙死亡率高,一般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它们适应多变的栖息生境。
从极端的r选择到极端的K 选择之间有一个连续的谱系,称为r-K连续谱 r-K continuum。
4. 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指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体及其与环境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包括所有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生物与环境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地球上或某一地域内所有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的表现。
)5. 群落演替 community succession: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不断由新的物种组合取代旧的组合,群落类型不断更新,可分为三个阶段:先锋阶段,系列阶段,顶极。
6. 功能摄食类群 Functional feeding groups:根据摄食对象和方法的差异对水生动物进行的一项生态分类,它包括撕食者、收集者、刮食者、捕食者、过滤收集者和直接收集者。
这个概念是由Cummins(1973,1974)在研究水生昆虫时首先提出的。
7. 周丛生物 periphyton:生长在长期浸没于水中的各种基质表面的有机体群落,因沉积物的影响而有一层粘滑的膜。
包括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甲壳动物、线虫、寡毛虫类、软体动物、昆虫幼虫,甚至鱼卵和幼鱼等。
8. 下行效应 Top-down effect、上行效应 bottom-up effect:下行效应:由捕食者控制的机制,指低层营养级的族群结构受高层营养级物种的影响;上行效应:由资源所控制的机制,指低层营养级的族群结构影响高层营养级的族群结构。
9. 生态等值者(ecological equivalent):地理隔离条件下,不同环境中生态位相似的物种,但与共位群不同。
10. 共位群:同一群落中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组合。
11. 种群:同一地区、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描述的是群体特征e.g.密度、出生与死亡率、年龄结构、分布等;适应能力,繁衍12 .群落:特定地区或生境、多个种群(所有生物种群)、一定秩序、稳定的集合体。
13.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流动共同构成的生物-环境统一体。
14.股群:种群统计中,由同一世代出生个体组成的单元。
15. 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刚好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16. 补偿深度:光照强度变化到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刚好相等时水的深度。
17 食物链:绿色植物生产的食物能通过捕食和被食而相继传递的特定路线。
18.岸线发育系数:E=湖泊周长/ 同面积圆周长,一般说来,E越大,湖泊的生产力越大19. 生态出生率:也称实际出生率,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种群中新个体产生的速率。
20.生态位:一种生物在群落中(或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
是某一物种的个体与环境(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
21. 竞争排斥原理:即高斯原理,由于竞争的结果,生态位完全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在稳定的均匀环境中共存。
22. 湿地: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也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超过6m的水域。
23. 生物放大(biological magnification):指某些在自然界不能降解或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的延长和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逐级富集,浓度越来越大的现象二、问题(简答与论述)1. 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并以生态学观点评述“积极”或“消极”关系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积极关系、消极关系、中性关系积极关系—共生(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双方互为依存,不能独立生存,如绿草履虫与体内共生的绿藻、白蚁和体内共生的纤维素分解菌等偏利共生: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如水草上附生的周丛生物原始合作:双方均有利,但关系并不很密切,如海洋中的蟹与某些腔肠动物消极关系:竞争;捕食;寄生;抗生积极与消极是人为的划分,消极因素有时也是积极的,如捕食、寄生等,降低种群的密度防止过度繁殖,促进生物的适应能力,加速自然选择2. 与陆地生态系统比较,水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有什么影响?(1)环境不同--水①良好的溶剂,溶解无机物和有机物——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②热容量大,温度稳定——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和发育③光照强度低(反射 + 衰减),真光层——限制了绿色植物的分布(2)生物组成不同①生产者——以微小的藻类为主,大型的水草macrophyte的存在与分布取决于水体类型和水体透明度;在大型湖泊、水库和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产量占整个系统生产量的绝大部分②大型消费者——:初级消费者以小型浮游动物为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随浮游植物而变动;其它消费者:肉食性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等,它们:处于食物链的不同环节;分布在水体的不同层次;不少是杂食性的,且活动范围很大;很多种类兼食有机碎屑③小型消费者(分解者)——分布广,主要在水底沉积物表面,多数为非致病菌(侵袭死亡后的动植物尸体)(3)生产力等①浮游植物生产力远高于陆地植物,生物量远低于后者②初级消费者对光合作用产物利用的时滞小,利用效率高,周转快③有机碎屑在大型消费者的营养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esp中小型水体中)④营养物质循环快,但与陆地比较,水体中微型消费者在营养物再生中所起作用较小2. 生态位理论在渔业上的应用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时空位置和功能作用,是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特定关系。
某种生物的生态位是由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条件组成的n维空间中该生物得以继续生存的范围。
可分为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前者指生态位在理论上的最大范围,后者则是在竞争和捕食等压力下实际拥有的范围。
生态位理论在渔业上的应用体现在:立体渔业、生态渔业、混养(四大家鱼)、套养凶猛鱼类的控制与利用引种与移植驯化(水库中,鲴亚科鱼类)3.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如何影响?水体大小(生境多样性);生产力;时间;空间;气候;竞争;捕食;干扰生产力:生产力中等时物种多样性最大;当生产力从极低水平上升时,可利用的资源量增加,从而导致物种多样性增加;当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后,竞争加剧,多样性开始下降空间异质性--环境的不均匀性:发现淡水软体动物的种类数与底质的类型数呈正相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与植物结构的多样性关系密切;e.g. Tonn和Magnuson (1982)发现威斯康星18个湖泊的鱼类种数与水生植物的空间异质性呈正相关捕食:对竞争优势种类,捕食中等时,多样性最高——适当抑制优势种;对竞争劣势种类,捕食导致多样性下降干扰: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打乱群落中原有秩序,在连续的群落中形成断隙(gap)——生态真空,生物占领断隙的机会——竞争抽彩competitive lottery中等程度干扰,多样性最高4. 分解的途径、意义,小动物在有机物分解中的作用分解途径:A. 非生物途径草原和森林火烧—CO2送回大气,矿物质送回土壤灾难性,自然火灾通常发生在利用不足的地方B. 生物途径所有生物都参与,各种异养微生物交替作用,且有小型动物参与细菌→动物尸体的分解真菌→植物纤维素的分解小型动物,通过各种途径加快有机物质的分解分解的生态意义⑴完成物质循环⑵分解的中间产物和分解者的代谢产物作为某些生物的能源物质--颗粒碎屑和部分有机化合物作为“环境激素”--抑制剂,各种抗生素--生长物质,如硫胺、维生素B12、维生素H、组氨酸、尿嘧啶等小动物在有机物分解中的作用①物理裂解,增加微生物作用的表面积;②分泌蛋白质或生长物质,促进微生物的生长;③摄食部分微生物,刺激其种群增长和代谢5. 食物链和生态效率概念的应用食物链指绿色植物所提供的食物能通过生物的摄食和被摄食而相继传递的特定线路。
可分为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
食物链不同点上的能量流之间的比率是能量传递效率的度量,这些比率以百分数表示时通常称之为“生态效率”。
食物链的概念和原理对于人类的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就淡水渔业生产而言,其基本目标是充分利用水体的饵料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鱼产量。
多放养食物链短的鱼类(如鲢、鳙、草鱼、鳊等),以有效地利用生产者生物所固定的能量;控制肉食性鱼类种群(如鲌、鳡等)的发展,以减少能量多级传递所造成的损失和对放养鱼类的危害;注意天然杂食性鱼类(如鲤、鲫等)的繁殖保护,并适当增加碎屑食性鱼类(如细鳞斜颌鲴)的放养量,以提高水体中死亡有机物质的利用率。
6. 动物间化学信息的作用动物间化学信息可分为五类:1、种间和种内个体识别,有两种方式:由体表直接释放到环境,被受纳动物接收;寄存到其它物体或生活基质上建立气味标记点,然后再释放到环境中。
2、以化学信息标记领域:用信息素标记所表现的领域行为在动物界是常见的;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它群体相区别;狗,标记路径;昆虫,领域行为随进化过程而逐渐广泛,且有趋同现象,表现最多是膜翅目昆虫。
3、防御:某些动物在遭遇危险时,能排使其它种类或个体回避的化合物。
4、社会性生物的联系信号:报警信息素,某些高等动物及社会性及群居性昆虫在遭遇危险时能释放出一种或数种携带有警告信号的化合物;聚集信息素。
5、性信息素,其作用有:异性识别;繁殖行为调节;刺激性成熟;调节生殖率7. 细菌在水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细菌在碎屑食物链中的作用DOM(溶解有机物质):POM(颗粒有机物质):活细胞=100:10:2初级生产量大多转化为碎屑。
DOM可通过0.2-0.45um孔径的滤膜;POM小者不能通过滤膜的有机分子颗粒,大的可达数毫米长。
2、细菌是整个水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消费者。
8. 藻类对悬浮生活的适应机制藻类对悬浮生活的适应因素:体型大小;密度;体型阻力(form-resistance)浮游藻类适应悬浮生活的途径:1、分泌粘液或制造胶状物质,以使个体减轻;2、形成气囊状物质,e.g. 蓝藻——大量伪空胞(gas vesicle);3、形成比重较小的代谢物质,e.g. 气体、脂肪或油珠等;4、增加身体表面积以增加与水之摩擦抵抗力 e.g. 硅藻和甲藻的细胞表面有刺或突起;5、水的粘滞性随温度而改变,间接作用于浮游植物的下沉:0~25℃内,同一个个体下沉速度就快l倍概括而言,浮游藻类减小平均密度的机制包括:储存相对较轻密度的脂类;离子调节;在蓝细菌中,分泌粘液质或产生伪空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