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环保科技产业园建设规划文本(送审稿)大渡口区人民政府重庆市水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二〇一五年五月二十日目录一、规划总则 (1)(一)指导思想 (1)(二)规划范围和期限 (1)(三)基本原则 (1)(四)规划定位 (2)(五)规划目标与指标体系 (4)二、建设条件分析 (5)(一)优势分析 (5)(二)劣势分析 (7)(三)机遇分析 (8)(四)压力和挑战分析 (10)(五)环保科技产业园建设的意义 (11)三、重庆环保科技产业园主导产业发展方案 (12)(一)总体框架 (12)(二)水处理产业 (12)(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14)(四)环境修复产业 (15)(五)大气污染治理产业 (16)(六)环境监测产业 (18)(七)环保服务业 (19)四、空间布局方案 (23)(一)综合功能分区 (23)(二)空间格局 (24)(三)空间结构 (24)(四)功能区产业发展方向 (24)五、保障措施 (25)(一)健全组织保障机构 (25)(二)加强政策支持体系 (26)(三)拓宽资金渠道 (28)(四)加大招商力度 (29)(五)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 (30)(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30)(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1)(八)加强区域协作 (32)六、重点项目 (32)附图 (40)一、规划总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及重庆市的决策部署,以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群体化推进、园区化承载为发展战略,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以环保技术自主创新为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加大资金投入,打造高端化的环保产业集群,促进大渡口区加快建设“新兴产业之区、品质生活之城”的发展目标,推动重庆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规划范围和期限1、规划范围本期规划以建桥A片区商务用地(75亩)以及建桥C区南片区工业用地(1239.2亩)为先导区进行产业布局设计。
如附图1所示。
远期园区将以建桥园区为主要载体,通过转型、并购和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等方式,逐步使园区现有企业转型为环保产业相关企业,使园区成长为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的环保科技产业园。
2、规划期限本次规划基准年为2014年,分为近期和中远期两个时段。
近期:2015-2017年;中远期:2018-2020年。
(三)基本原则1、分区引导,分步推进依据规划区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科学合理地界定规划区的综合功能分区,建立各具特色的产业功能组团、区块,分类、分区有序布局入园企业。
同时,要明确未来不同阶段环保科技产业园发展目标,分阶段、分步骤推进环保产业发展。
2、调整存量,做优增量以环保科技自主创新为主线,以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为目标,着眼于未来国内外环保产业技术趋势和市场需求,积极引进和发展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高端环保技术和产业。
采用高新技术提升和转化区内现有传统产业,加强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耦合。
在优势行业和领域形成以掌握关键技术的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上下游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社会化服务综合保障的产业体系,提升环保产业整体竞争力。
3、产城一体,共生共融以发展先进环保产业为核心,打造具有综合竞争力的环保产业综合体,实施产城一体化战略,推进产业生态化,园区绿色化,社区低碳化,“以产带城,以城促产”,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共生共融。
4、政府统领,市场驱动充分发挥政府在环保产业发展中的组织、推动、监管作用,积极完善价格、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环保产业规范有序、健康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构建形成政产学研战略联盟,更好地为环保产业园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环保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使其成为引导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主体。
(四)规划定位1、区域定位➢中国环保产业西部核心区的关键节点➢三峡库区环境保护技术研发及装备制造基地➢重庆环保产业核心区和对外展示窗口区2、园区定位依托重庆市及大渡口老工业区良好的制造、生产技术基础,采用“总部基地、技术研发、贸易交流、平台建设”的建设模式,从环保服务业、高端环保设备制造业两方面着手,打造国家环保科技创新平台、国家环保产业(重庆)基地、国际环保产业技术与贸易交流中心、西南地区资源与环境交易中心和重庆市环保金融创新平台,通过软硬件实力的综合配置,打造国内一流的环保科技产业园。
(1)国家环保科技创新平台坚持人才引领、创新驱动,不断探索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和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持续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有力推动传统产业高新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科技服务机制,着力优化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创新科技金融合作机制,加速推进科技产业的裂变发展,构建国家环保科技创新平台,为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供技术支撑。
(2)国家环保产业发展(重庆)基地营造环保产业创新政策环境,构建专业化公共创新平台,吸纳国内外高新尖环保人才队伍,着力打造具有产业链上中下游集聚、同类企业集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园区。
发挥市级园区的影响力,通过培育、引进、辐射等形式实现市域内资源的整合和集聚,发出重庆环保产业整体的声音,激活“重庆环保基地”品牌,打造国家环保产业发展(重庆)基地。
(3)国际环保产业技术与贸易交流中心坚持开放交流、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吸收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环保技术和产品,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集产品展示、技术交流、工程合作、市场交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贸易交流中心。
(4)西南资源与环境交易中心建立资源与环境交易中心,通过开展节能量指标交易,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排污权益交易,以及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等,实现节能减排领域的资源优化,降低污染治理的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地区资源与环境交易中心。
(5)重庆市环保金融创新平台整合重庆市环保金融资源,形成以环保基金、金融服务、交易平台、环保商会等产业为核心的环保金融中心,支持重庆市环保事业和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3、产业定位立足于国内环保市场需求,着眼于国际环保市场前景,大力发展高端化环保产业,在先进环保设备制造、环保服务两大环保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环保技术自主创新与研发为基础,以环保服务业为引领,以环保装备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格局。
(五)规划目标与指标体系1、规划目标发挥重庆市区位和大渡口区产业集聚优势,依托西南市场,把握环保产业发展的国内外动态,发展和壮大环保装备产业集群,培育和扶持环保服务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特色的国家环保科技产业园,促进大渡口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产城互动、园城融合”的多维一体化。
2、阶段目标近期目标(2015-2017年):引进一批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先进环保设备制造、环保服务企业和科研院所,辐射、整合周边环保产业,延伸优势企业产业链,初步形成以重庆德润环境有限公司、重庆三峰环境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以环保技术自主创新与研发为基础,以环境污染治理、土地修复整治、垃圾处理与焚烧发电装备制造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格局。
形成完善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平台,建立科学的环保科技产业园运行管理体系。
初步构筑配置合理、功能完善的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奠定产城一体化格局。
中远期目标(2018-2020年):进一步完善环保科技产业园运行管理体系,环保产业规模、环保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环保产品市场份额大幅度提高,从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人才培养、工程建设等多方面推进产业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环保科技产业园,力争成为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集环保产品研发设计、环保科技孵化、环保装备制造、环境设施运营服务、环保技术检测认证和专业环境交易为一体的环保科技产业园。
3、指标体系以国家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和生态区考核指标为参照,确定重庆环保科技产业园指标体系框架;规划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增长、产业集聚、节能降耗和环境管理等4个要素层,共计15项指标。
如下表。
表1-1 重庆环保科技产业园建设指标体系二、建设条件分析(一)优势分析1、区位优势明显重庆市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地处中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的连接地,具有左右传递、联动东西的枢纽功能。
同时,重庆地处成渝经济圈,城市规模、综合经济实力居西部前列,与成都凭借地理相邻、优势互补、交通顺畅的有利条件形成密切的分工合作关系,对西部中小城镇及区域的辐射影响最大。
此外,重庆位于长江经济带上游,又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西南地区重要节点,在国家“两带一路”战略中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
从重庆市域来看,环保科技产业园地处重庆市主城区西南部大渡口区。
大渡口区既属于重庆市都市功能核心区又属于都市功能拓展区,在建立以服务业和高端科技产品为主的环保科技产业园方面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
2、多元化的交通条件(1)重庆市交通条件重庆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一个水、陆、空完备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拥有西部地区唯一的长江一级航道、5000吨级深水码头,形成了“一枢纽五干线二支线”的铁路网络格局,高速公路建成“二环八射”骨架,国际客货运航线达到40条,江北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过2500万人次。
以长江黄金水道、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等为支撑的“一江两翼三洋”国际贸易大通道骨架基本形成,为重庆市环保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大渡口区交通条件大渡口建桥园区紧靠长江黄金水道,处于重庆内环快速沿线,距外环高速4公里,可快速进入成渝、渝沪、渝黔等高速路网,联结西南出海大通道。
紧邻成渝铁路、渝黔高速铁路,内有茄子溪、小南海两个货运站,距重庆西站(货运总站)仅15分钟车程。
连接袁茄路、陈庹路、西城大道、华福路等多条城市主干道,轻轨2号线、5号线贯穿其中,区位交通、货运物流优势明显。
完善的立体交通体系,为重庆市环保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3、具有一定的环保产业基础重庆市环保产业包括环保产品生产、环保服务、资源综合利用和洁净产品生产,产业结构完整;涌现了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掌握国际现代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引领作用强”的环保产业龙头骨干环保企业;万州区、大足区和涪陵区环保产业聚集区初步形成,新兴环保产业企业不断兴起;国际合作广泛,引进消化吸收的国际先进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制造技术已见成效,专业性强;大多从事环保服务业的企业已具有做环保项目的融资能力;行业领域、业务范围、技术水平和参与企业不断拓展和提升,呈现产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环保产业发展新局面,为重庆市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2000年,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审批通过的国家环保产业发展(重庆)基地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