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初盛唐时期一、简要回顾齐梁文学的特点及唐代的文化思想1、齐梁文学的特点:(1)优点:重视文学的“缘情”本质,注意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探讨诗歌的格律。
(2)缺点:形式美,内容贫乏,艺术偏重词藻、典故等。
2、唐代的文化思想(1)初唐反对齐梁遗风(如片面追求形式、偏重词藻、典故等)唐代反对齐梁文风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一)全盘否定。
如王勃等。
(二)既批评形式华丽的文风,又肯定其成就与积极影响,如魏征、令狐德棻等。
(2)儒、释、道三教的影响二、初盛唐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1、陈子昂——主张“兴寄”和“风骨”(1)作者简介:(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初著名的文学家,诗、文皆出名,如诗《登幽州台歌》。
他的诗歌理论主要见于《修竹篇序》(即《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全文略)。
(2)文学主张:“兴寄”和“风骨”论《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陈子昂写给同时代诗人东方虬(左史是官职)的一篇题为《修竹篇》诗的序言(《修竹篇》是陈子昂的创作)。
其中他提出的理论主张,可以作为他的诗歌革新理论的纲领。
陈子昂要求诗歌具有兴寄和风骨,就是要求诗歌发挥美刺讽谕作用和具有明朗刚健的风格,达到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统一。
这个进步的理论纲领,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2、李白——崇尚自然清新李白的诗歌理论(1)肯定风骚传统。
(2)指出了六朝文学的绮丽的特点。
(3)崇尚清新自然的诗风。
如《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古风》三十五:“一曲斐然子,雕虫伤天真。
”3、王昌龄——“三境”、“三格”论(1)作者介绍:王昌龄:(公元698——约757年),字少伯,太原人,一说京兆(今西安)人,他擅长五言古诗和五、七言绝句。
《全唐诗》存诗四卷,其诗论有《诗格》一书。
《诗格》一书,真伪存在争议。
现存《诗格》见于宋代陈应行重编宋人蔡传的《吟窗杂录》,《诗格》是第一部以“格”(式、法)为题的论诗专著,是一部具体论诗创作的理论著作。
(2)王昌龄诗论(最有价值的是关于构思取境的论述)第一,立意(构思)与灵感王昌龄论作诗,最重视立意。
第二,“三境”、“三格”说1、“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昌龄《诗格》,见乾隆敦本堂本《诗学指南》卷三)王昌龄把境分为三类:•(1)物境(自然景色)•(2)情境(人的感情)•(3)意境(人的思想意识,或者说,“意境”则是“思之于心”的结果,就是说用人的理智来思索衡定各种意绪,以求得其真谛)。
2、“三格”说“诗有三格:一曰生思。
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
二曰感思。
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
三曰取思。
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 (乾隆敦本堂本《诗学指南》卷三)“诗有三格”论,其实就是说创作动力有三个来源:即“生思”“感思”“取思”。
•【“生思”:“生”就是产生,即是兴发、兴来之意。
思:构思。
“生思”说明了构思的甘苦和灵感的来临】•【“感思”,是从前人作品中获得启发和兴会】【“取思”,是从外界物象(主要指自然风景)获得诗境,或者说,获得心灵的兴会】第三,关于“十七势”《文镜秘府论》引了王昌龄论“十七势”的文字,着重讲诗的章法句法。
十七势的内容:诗歌的开头或发端;深曲的比喻和移情作用;前后句的照应;诗的结尾;一句的句法;情景关系。
•——【“势”,是指诗歌创作内在的一种自然规律】王昌龄关于诗歌创作的“十七势”,大多数是讲诗的章法和句法,关于开头、结尾、前后句照应、一句句法等,是对诗歌具体艺术表现技巧的总结三、思考题•1、评析《修竹篇序》。
•2、何谓“三境”、“三格”?唐代前、中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续)——由盛转衰时期本周内容概述•1、殷璠《河岳英灵集》的兴象论《河岳英灵集》是盛唐诗人名家的选本,选录了王维、王昌龄、储光羲等24位诗人的作品,通过卷首序论与对选录作品进行评点,提出了“兴象”范畴。
•“兴象”,据袁济喜说:“大约是指一种“神来、气来、情来”,即情感高昂、风力振举、精神充沛的审美格调,也是一种特定的诗歌形象。
”2、白居易的诗论3、皎然的诗论4、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观5、司空图的诗学思想•本周重点:白居易的诗论、皎然的诗论、韩愈的古文观、司空图的诗学思想一、杜甫《戏为六绝句》1、作者简介:(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盛唐大诗人。
肃宗时,曾官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或“杜工部”。
在明清诗话中,杜甫有多少称谓(称呼)?2、《戏为六绝句》题释论诗绝句,是杜甫首创的一种运用七言绝句体裁来评论诗歌问题的艺术形式。
题作“戏为”(嬉戏写作),实际上是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当时诗歌评论中应该兼取众长的重要理论问题,提出自己正确的意见。
3、《戏为六绝句》写作背景有些人走入另一极端,对六朝作家,甚至初唐的作家,不作具体分析,采取全盘排斥的态度。
杜甫《戏为六绝句》,就是针对这种偏向而提出自己的见解。
4、《戏为六绝句》各首内容(略)5、《戏为六绝句》评析•这六首绝句,中心是讨论诗歌遗产的学习和继承问题。
提出对待前人诗歌遗产的基本态度是:“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戏为六绝句》不但开创了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而且对诗歌创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二、皎然《诗式》1、作者简介皎然:生卒年不详(约720—800?),诗僧。
本姓谢,字清昼。
有《杼山集》(又名《吴兴昼上人集》)、《皎然集》。
皎然的论诗著作,有《诗式》、《诗议》(《诗评》)等。
《诗式》以提示品式为主,《诗议》以评议格律为主。
《诗式》是唐代的一部重要的论诗专著。
2、《诗式》题名顾名思义,“式”者,法式也、法则也。
诗式就是诗的法则。
《诗式》第一卷总论诗法,第一卷尾部及其后四卷,分诗为五格,各取前人诗句为例,以为法式,故书名《诗式》。
3、《诗式》版本、校注本简介《诗式》主要有三种版本:一是《吟窗杂录》本,或为三卷本,其实此卷数是丛书统编号。
二是一卷本,如《续百川学海》本、《说郛》、《谈艺珠丛》、《历代诗话》收入的《诗式》。
实是五卷本的简本。
三是五卷本。
清末陆心源编《十万卷楼丛书》所收为五卷足本。
《诗式》载丛书第三编。
今流行的五卷本《诗式》即此本。
今人李壮鹰《诗式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以清末陆心源编《十万卷楼丛书》所收为五卷足本为底本)。
4、《诗式》诗学理论《诗式》共五卷,是现存唐人文学理论批评中分量最多的一部著作。
《诗式》的诗学理论体现在以下:(1)肯定了诗歌创作的艺术价值。
《诗式》序言指出诗是“众妙之华实,六经之菁英,虽非圣功,妙均于圣。
”(2)强调诗歌作法。
《诗式》卷一着重论述诗歌作法,条目颇多,提出了四不、四深、二要、二废、四离等主张。
其中“诗有四深”是带有纲领性的一条:“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意度盘礴,由深于作用;用律不滞,由深于声对;用事不直,由深于义类。
”——【氤氲:yin yun 气或光色混合动荡的样子。
气象氤氲:风貌浓郁丰满,而不单纯浅露】【深:深明,深入了解】【体势:讲的是诗文的总体面貌和结构布局】——【盘礴:盘旋。
一说:广大貌。
意度盘礴:意思恢宏宽广】【深于作用:善于构思。
作用:佛家语,指情识意念活动,此指诗人的构思活动】皎然认为,体势、作用、声对、义类,是作诗者应当重视的四个方面。
关于这四个方面的论述,可以概括《诗式》卷一的大部分内容。
A,关于体势体势讲的是诗文的总体面貌和结构布局,是谋篇时必须注意的。
《诗式》卷一开头即列“明势”一条:(势:态势,此指章句结构、安排之法,它形成了诗篇的整体风貌)B,介绍作用作用是指作家进行创作时的思维活动。
或者说,艺术构思。
《诗式》卷一《明作用》:“作者措意,虽有声律,不妨作用……。
”C,声对(声律、对偶)关于声律,《诗式》卷一“明四声”条:“乐章有宫商五音之说,不闻四声。
近自周颙、刘绘流出,宫商畅于诗体,轻重低昂之节,韵合情高,此未损文格。
沈休文酷裁八病,碎用四声,故风雅殆尽。
后之才子,天机不高,为沈生弊法所媚,懵meng然随流,溺而不返。
”对于对偶,皎然很重视,但主张运用自然。
《诗式》卷一“对句不对句”条:“……夫对者,如天尊、地卑,君臣、父子,盖天地自然之数。
若斤斧迹存,不合自然,则非作者之意。
”D,介绍用事用事即运用典故,也叫事类。
《文心雕龙·事类》云:“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指出事类的特点是运用相近的古事古语来对文章中的情事进行比方说明。
皎然对此与前人有不同看法。
《诗式》卷一“用事”条:“诗人皆以征古为用事,不必尽然也。
今且于六义之中,略论比兴。
取象曰比,取义曰兴。
义即象下之义,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义类同者,尽入比兴,《关雎》即其义也。
如陶公以“孤云”比“贫士”;鲍照以“直”比“朱丝”,以“清”比“玉壶”。
时久呼比为用事,呼用事为比。
如陆机诗:“鄙哉牛山叹,未及至人情。
爽鸠苟已徂,吾子安得停?”此规谏之中,是用事非比也。
如康乐公诗:“偶与张邴合,久欲归东山。
”此叙志之中,是比非用事也。
详味可知。
E、论适度、避俗、复古通变如:“气高而不怒,怒则失于风流;力劲而不露,露则伤于斤斧;情多而不暗,暗则蹶于拙钝;才赡而不疏,疏则损于筋脉。
”(“诗有四不”)皎然论作诗,力主避俗。
如《诗式》卷一“跌宕dang格二品”条,列“越俗”“骇俗”二品,所举诗例,取其能超越、惊骇世俗,也寓有摆脱俗套之意。
皎然论诗,还要求复古通变。
《诗式》卷五“复古通变体”条:评曰:作者须知复变之道,反古曰复,不滞曰变。
若惟复不变,则陷于相似之格,其状如驽骥同厩……又复变二门,复忌太过,诗人呼为膏肓之疾,安可治也……后辈若乏天机,强效复古,反令思扰神沮。
F、“三偷”说——《诗式》卷一“三不同语意势”条:“不同可知矣。
此则有三同,三同之中,偷语最为钝贼。
如汉定律令,厥罪必书,不应为。
酂zàn侯务在匡佐,不暇采诗。
致使弱手芜才,公行劫掠。
若评质以道,片言可折,此辈无处逃刑。
其次偷意,事虽可罔,情不可原。
若欲一例平反,诗教何设?其次偷势,才巧意精,若无朕迹。
盖诗人偷狐白裘于阃kun域中之手。
吾示赏俊,纵其漏纲。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册,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34页)“三偷”就是“偷语”、“偷意”、“偷势”——在写诗技巧方面,反对“三同”,对“偷语”、“偷意”,绝不容恕,“情不可原”。
只有“才巧意精,若无朕迹”的“偷势”,才是“诗人偷狐白裘于阃域中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