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校大学生生活消费情况调查分析
又到一年开学时,关于大学新生入学装备的今昔对比日前热传网络。
上世纪80年代,包括书本、铺盖在内的入学准备花费不足百元,而今动辄价值上万的电子产品“三件套”却几乎成为标配。
家长纷纷感慨现在供一个大学生投入不菲。
而步入大学课堂后,相比十年前的80后大学生月花销几百元来说,90后大学生如今的消费状况又是如何?北京晨报记者调查发现,月花费1000元到1500元之间是主流,相比两年前的花销有所增长。
调查
多数同学月花费
低于1500元
北京晨报记者近日针对北京在校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从有效问卷统计结果来看,大二至研一的同学多数都对自己的花费状况“心中有数”,而记者走访的多位大一新生则表示对于月均开支尚未形成明确概念,“刚到北京,还不熟悉环境,不知道一个月能花多少钱。
”
参与调查的近百位大学生的月均花费,约四成在1000-1500元区间,26%在500-1000元,14%在1500-2000元,超过3000元的占1%,从未进行过估算的有3%。
而花费结构及各项所占比例的数据表明,用于包括伙食、日用品在内的基本生活花费占月均消费半数左右,学习、休闲娱乐开支则均以占月均花费总额的20%以下为多,人际交往开支占月均花费总额20%-40%之间的人数约占一半,有4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消费状况基本合理。
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招生办)数学科学学院师生做过一项“北京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研究”,样本容量约四百名北京高校学生,彼时数据显示,月平均生活费为500-1000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2%,伙食费为300-600元的人数为总数的60%,即大部分被调查者的月平均生活费和月伙食费处在中等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是普遍现象。
时隔两年,主流学生群体的开销也从当年的500元到1000元,变成现在的1000元到1500元。
据介绍,2007年至今,大学生月平均消费支出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全国范围内的家庭收入提高和物价上涨是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
个案
大学生消费观渐趋多元化
在大学校园里,有的学生家境殷实,出手大方;有的学生勤俭节约,但是该花钱时不犹豫;有的学生自力更生,平日打工,甚至还能倒贴家里;有的学生一门心思学习,赚取奖学金让自己过得更好一些。
这四型大学生,也基本代表了大多数大学生的消费观念。
出手大方型
“不能打肿脸充胖子”
文科男,李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大四,月均花销2000-3000元
李方家境较为充裕,大学月均花费中伙食费约占总额一半,另一半则以人际交往和学习为多,在娱乐方面花费较少。
“我是纸质书控,每月都有一部分钱花在买书上,也偶尔看看电影放松一下。
”
除日常生活外,李方说,他在电子产品上投入较大,刚上大二就购买了单反相机并更换电脑,用以进一步精进摄影、平面设计等特长。
“不是为了玩游戏或者盲目追求品牌,我爸妈也知道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都能在学习生活中提供方便,所以理解我,有时我们还互换设备。
”他笑着告诉记者,自己学习取得优异成绩或者社团活动表现突出时,父母则会以奖励的形式满足他的需求。
“而且我喜欢的事物不会单以物质衡量去斤斤计较。
”大四退出社团时,他还将自己2000元的奖学金拿出一半请大家吃饭,“这钱花得不心疼。
”
家长态度:
学习消费是潜在投资
李方没有每天仔细记账的习惯,“不过我会记得钱包里有多少钱,尤其大的花销,心里有数。
”他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月均花销处于平均水平之上,“很多时候我都会感到愧疚,因为知道爸妈挣钱不易。
”李妈妈表示,儿子的消费在家庭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尤其学习方面的投入,是一种潜在投资。
越是得到父母支持,李方也越体谅父母,“我暗下决心更加努力,以后能给爸妈更好的生活品质。
”
节俭持家型
“钱要使在刀刃上”
医科女,刘宁,北京中医药大学,大五,月均花销1200元
刘宁出身工薪阶层,因受家庭成员影响,消费习惯较为节省。
“我从小跟姥姥姥爷长大,那一辈老共产党人都是艰苦朴素的作风,同时我爸爸是军人,部队生活也提倡勤俭节约。
”她说,妈妈打生活费是采取一次性到位的方式,而四年来没有发生过不够花还要再次伸手的情况。
刘宁告诉记者,每月在校花费中伙食仍占大半,休闲娱乐和人际交往消费占总额不到两成,投入学习资料的经费相对高一些,每学期她需要400元用以购买教材和课外书籍。
她表示从不热衷购买衣服,本着“得体大方”的原则,她通常会在换季打折时去商场选购合适的,而对饰品、化妆品更是无所谓,也就是偶尔嘴馋出去好好吃一顿,或约上一二好
友游玩聊天会多花点钱。
大二寒假回家时,火车硬卧一票难求,刘妈妈心疼女儿为她购买了机票,而返校时,爸爸则坚持让她早晨4点摸黑去售票厅排队体验艰辛。
家长态度:
为孩子的节俭欣慰
“不管家庭条件怎样,我觉得钱都应该花在刀刃上。
”刘宁说,大三暑假,为开阔眼界见世面,她参加了一个美国旅行团,为期十天,“两万多块钱我挺心疼的,但走一趟之后觉得成长很多,对社会的认识加深了,也比以前有主见了。
”刘妈妈表示,这种花费值得,所以非常支持,“我会经常嘱咐孩子,该花的一定不能省,也为她的节俭感到欣慰。
”
自力更生型
“养活自己理所应当”
理科女,张豫,北京大学,研一,月均花销1500-2000元
张豫家庭月收入不到6000元,为减轻家庭负担,同时争取早日经济独立,她早早就开始自己兼职挣钱。
最初是周末去做数学家教,一小时100元,带一个孩子每月800元,后来能带两个孩子,彼时这笔兼职收入生活费已能自给自足,加上学校的助学金可抵学费,自大二起,她就没有再向家里伸过手。
张豫回忆,本科期间在校伙食费不贵,约为四五百元,学习资料则多来自师兄师姐的二手书,还有图书馆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我也很宅,娱乐和人际交往花费不多,但爱吃零食,积少成多就不是一笔小数,偶尔还有冲动消费,比如看到喜欢的衣服,控制不住就咬牙买下。
”她表示,已意识到这两部分属于不甚合理的消费行为,目前正在努力改进。
“我挺随便的,就是500块能活,2000块也能花完那种类型,好在现在自己挣钱,不给家里添负担。
”她笑着说,“我的手机就是999元的国货,东西够用就行,不讲究牌子。
”
当代大学生要体谅父母,正确对待自己的消费状况,提倡节俭是好事,但是大学生除了正常的校内生活之外,外出交际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