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与人类健康存在的必然联系摘要:人类健康和人类生存息息相关。
气候环境、气候灾害和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人类健康,极端气候事件的危害更为惊人。
由于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将会更为频繁,气候灾害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危害也会增大。
全球迅速变化的背景下,人类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下去,只能改变以往的生活生产方式。
然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又间接地影响全球变化,这种影响既有促进的全球变化一面,也有减缓全球变化的一面。
全球变化和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它们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关键词:全球变化、人类健康、气候变暖、空气污染。
全球气候变暖的留来及影响全球变暖是指在一段时间中陆地,海洋和大气因温室效应而造成的温度上升的气候变化现象。
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排放大量温室气体。
全球变暖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冻土消融和海平面上升,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气温:全球气温将升高.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人类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气温上升.就本世纪而言,较乐观的预测是全球气温将升高1.4摄氏度,最悲观的设想则认为,全球气温将上升近6摄氏度.海洋:海平面将升高.在本世纪内,海平面将可能升高20厘米至80厘米.原因是气候变暖导致海水膨胀,冰川和海上浮冰层融化(北极浮冰层厚度50年来减薄了40%).在格陵兰,自1988年以来,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已提高了2倍.极端现象:将对未来造成损失.近几年来,极端气候现象增多.大多数专家认为,在今后50年内,法国每2年就会出现一次2003年那样的酷热(当年造成1.5万人死亡).干旱将给农业造成严重影响(气温升高2摄氏度将可能使农业减产30%).在欧洲南部,降雨量将明显减少.疾病:人类将首当其冲.据绿色和平组织说,到2050年,疟疾造成的死亡人数(每年在100多个国家造成250万人死亡)将可能翻一番,并将越过地中海在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登陆.其他严重的热带疾病也将随之而来,如通过飞蝇传播而造成消化道疾病的尼罗河病毒或利什曼病毒.另外,哮喘患者也将增加,因为炎热的天气将带来更多的花粉.生物多样性:物种将大量死亡.报道援引法国绿色和平组织负责人雅多的话说,如果气候变暖继续照此速度发展,那么到2050年将会有百万物种消失,即占各种生物种类的40%,而法国本土将会有20%的物种消失.北极熊和北极的其他动物将会像珊瑚礁水域的鱼一样成为主要受害者.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将威胁到鱼的生存,因为气候变暖会引起水中氧气减少.高温与危险同时进军人类新生活医学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人体最舒适的环境温度在20-28℃之间,最理想的温度是15-20℃,此环境中人的记忆力强,工作效率高;温度在4-10℃时,发病率较高,在4℃以下时,易生冻疮,发病率更高。
环境温度高于28℃时,人们就会有不舒适感。
温度再高就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
在30℃时,身体汗腺会全部投入工作;气温高于34℃,并伴有频繁的热浪冲击,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
37℃以上的高温对人体的蛋白质有一定的破坏。
若人体温度达到40℃以上,生命中枢就会直接受到威胁。
这是因为人体是经过大脑的中枢神经来指挥正常活动的,体内产生的热量和散发的热量基本上相等,体温一般保持在36.5-37℃之间,人体的散热,除了通过呼吸、大小便外,主要通过皮肤层散发热量。
由于高温天气的出现,导致人体的热平衡被破坏而产生中暑和其他疾病。
所以气象上就把当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2℃时定为高温天气。
高温天气分为高温炎热天气和高温闷热天气两种。
当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相对湿度在60%以下称为高温炎热天气;当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2℃达不到35℃,相对湿度在60%以上时称为高温闷热天气。
在这样的天气情况下,人体的汗水来不及从皮肤中排泄出去,热量难以发散,感觉非常难受。
这是自然界升温对人体造成的直接影响。
自然界升温对人体健康也有着间接影响。
一是自然界的升温为蚊子、苍蝇提供了更好的孽生条件,为病原体提供了更佳的传播环境,有利于传染病的流行。
二是高温可加快光化学反应速率,从而提高大气层有害气体的浓度,进一步伤害人体健康。
城市的“热岛效应”还会使城市每个地方的温度并不一样,而是呈现出一个闭合的高温中心。
在这些高温区内,空气密度小,气压低,容易产生气旋式上升气流,使得周围各种废气和化学有害气体不断对高温区进行补充。
在这些有害气体作用下,高温区的居民极易患上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此外,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鼻窦炎、咽炎等消化道疾病人数也有所增多。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最直接的影响是极端高温产生的热效应,它将变得更加频繁、更加广泛。
高温热浪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导致以心胀,呼吸系统为主的疾病或死亡率增加。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高温日数明显增多,高温热浪的频率和强度随之增加。
特别是湿度和城市空气污染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夏季极端高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热浪对人体健康最直接的影响是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高。
此外,全球变暖还将导致对流层大气臭氧浓度增加,平流层臭氧浓度下降。
高温使得病菌、细菌、寄生虫、敏感原更为活跃,同时也会损害人的精神、人体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全球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数超过10万人。
上海1998年经历了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热浪,(7月8—20日、8月1—3日、8月7—17日、8月21日—23日),热浪期间的总死亡人数可达非热浪期间的2—3倍,以65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率增加更为明显。
热浪对婴幼儿的威胁也很大,如果婴幼儿患有某些疾病如腹泻、呼吸道感染和精神性缺陷,在热浪期间最易受高温危害。
热浪除中暑死亡这种直接影响外,还将导致以心脏、呼吸系统为主的疾病或死亡。
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夏季高温日数将明显增加,心脏病和高血压病人发病和死亡率都将增加。
高温酷热还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容易使人疲劳、烦躁和发怒,各类事故相对增多,甚至犯罪率也有上升。
如纽约1966年7月的热浪期间,凶杀事件是平时的138.5%。
北京2003年7月高温期间交通事故增多,据北京急救中心资料显示:交通事故增加与天气炎热有很大关系。
气温高、气压低时,人的大脑组织和心肌对此最为敏感,容易出现头晕、急噪、易激动等,以致发生一些心理问题。
尼尔尼诺事件与疾病共同发展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为圣婴的意思,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原指赤道海面一种异常增温,现在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
通常认为区域平均海温持续12个月以上为正距平,且海温正距平的峰值达到1°C或连续3个月区域平均海温正距平超过1°C,即可视为一次厄尔尼诺发生[1]。
由于海水表面温度平均升高1°C,就会使海水上空的大气温度升高6°C,造成大气环流异常,严重地影响世界各地气候,所以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可以引起全球性的天气气候异常,造成大范围的高温与干旱,有时也可以使原本少雨的地区暴雨成灾。
新的实验结果表明,尼尔尼诺与疾病的传播有密切的关系。
尼尔尼诺出现往往会造成某些地区气候异常,进而引发疾病。
例如,1982~1983年尼尔尼诺事件期间,在巴基斯坦北部由于干旱造成的高温天气,引发了疟疾流行;而在南美的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秘鲁,由于暴雨灾害,也发生了疟疾的流行。
据科学家分析,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后的第一年,委内瑞拉疟疾病例增加35.1%。
在如,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活动高潮期,在索马里和尼肯亚,感染上裂谷热病的人数为8.9万,死亡人数近250人;在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里斯兰卡、东非、委内瑞拉和巴西等地,大面积的干旱造成疟疾病和猩红热爆发。
另外,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1982~1983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期间,全球大约10万人患上了忧郁症,精神病的发病率上升了8%,交通事故也增加了5000次以上。
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所产生的影响日益扩大空气污染物即大气污染物,通常以气态形式进入近地面或低层大气环境的外来物质。
如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碳氧化物以及飘尘、悬浮颗粒等,有时还包括甲醛、氡以及各种有机溶剂,其对人体或生态系统具有不良效应。
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空气污染物C)、硫氧化物和颗粒物(PM)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环境污染的负担也不断加重,致使区域性污染事件(霾污染、光化学烟雾等)频发,严重威胁居民的身体健康,特别是在人群较为密集的重点城市的环境空气污染更为严重,人群健康的损失也更大。
众多的研究表明空气中的SO2、NO2、PM10和PM2.5等多种污染物在一定浓度下可对人体多个系统和器官造成损害,以致对人群死亡率产生显著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环境污染的负担也不断加重,致使区域性污染事件(霾污染、光化学烟雾等)频发,严重威胁居民的身体健康,特别是在人群较为密集的重点城市的环境空气污染更为严重,人群健康的损失也更大。
众多的研究表明空气中的SO2、NO2、PM10和PM2.5等多种污染物在一定浓度下可对人体多个系统和器官造成损害,以致对人群死亡率产生显著影响。
空气污染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背景下,由于异常天气的出现,如夏季高温、冬季变暖,干旱等,往往会造成局地空气质量下降。
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由于城市热岛环流的存在,导致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造成严重的污染。
大城市的污染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引起人体感官的和生理机能的不适反应,产生亚临床的和病理的改变,出现临床体征或存在潜在的遗传效应,发生急、慢性中毒或死亡等。
比利时马斯河谷(1930年)、美国多诺拉(1948年)和英国伦敦(1952年)的烟雾事件就是大气污染影响的典型事例。
大气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浓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甚至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的不同,对人均会产生不同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首先是感觉上不舒服,随后生理上出现可逆性反应,再进一步就出现急性危害症状。
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一)、急性中毒性中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较低时,通常不会造成人体急性中毒,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特殊事故,大量有害气体泄露外排,外界气象条件突变等,便会引起起人群的急性中毒。
如印度帕博尔农药厂甲基异氰酸酯泄露,直接危害人体,发生了2500人丧生,十多万人受害。
(二)、慢性中毒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慢性毒害作用,主要表现为污染物质在低浓度、长时间连续作用于人体后,出现的患病率升高等现象。
,近年来中国城市居民肺癌发病率很高,其中最高的是上海市,城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明显高于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