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章第四节王位、皇位与宗室制度概论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章第四节王位、皇位与宗室制度概论
清朝
清朝咸丰也差一点行立子杀母之事。咸丰六 年,清文宗宠妃那拉氏生子载淳,当立为太 子。大臣肃顺等人担心那拉氏一旦成为太后 就会恃势专权,劝咸丰效法汉武故事以绝后 患。咸丰帝犹豫未决。虽临终时给了皇钮钴 禄氏一道密诏,若那拉氏真有越轨行为,即 可立即赐死,以绝后患。咸丰不能自己在生 前绝此后患,却把难题留给了东宫。
北魏——确立“立子杀母制”
1、产生:北魏拓跋珪“定制”;
2、实施:拓跋珪儿子拓跋嗣为帝位继承 人,杀刘贵人;
拓跋嗣立拓跋焘杀夫人杜贵嫔; 等等;
3、北魏晚期,孝明帝母胡太后,使宣武帝 在去世之前立七岁的元翊为太子时,废了这 个传统。元翊继位后,胡太后便以太后的身 份临朝称制,专擅国政,最终竟与人合谋鸩 杀亲子孝明帝。
这种择继承者的标准一经出现,便在其 后约3000 年的时间内基本上被当作正统的最 优先的选择的原则。
二、皇位继承制度
皇位继承关系到政权的连续性和稳定,是历代 统治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综观整个封建社会,清雍正皇帝之前,皇位 继承基本上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前提的太子继承 制。雍正皇帝开始,皇位继承制由太子继承制改
别制作的锦盒内。其中一道保藏在紫禁城
乾清宫正中高挂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
另一道皇帝随身携带,作为必要时勘对之
用。密旨要等到皇帝临去世或去世后才予
公布。
密建皇储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嫡长子继承 制,对典制规章和传统礼俗是一次重大的变 革。
从政治效果看,这种制度具有明显的优 点:
首先,取消了宗法制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决 定作用。
的依史中有
。靠长国人
嫡河从做
长中秦过
, , 2/5
子 继 位
只 有
至 清 二
这 样 的
制 千统
登的余计
上 皇 位
皇 帝 是
年 的 历
“ 在
1、秦朝,是中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而始皇嬴政、二世胡亥、末帝子婴的即位都不是依嫡 长子继承制。
2、西汉210年间共11位皇帝。“据《汉书》帝纪统计, 除高帝为创业之主,平帝为王莽傀儡外,惠、景、元、 成4帝皆以嫡长子继承皇位,文、宣、哀3帝为外藩入 继大统,武、昭2帝则是因嫡长子被废而得继位。”东 汉王朝195年间共有12位皇帝。“根据《后汉书》帝 纪部分统计:其中除光武、献帝外,明、和、殇3帝均 是因废长立幼而即位,安、质、桓、灵4帝都为外藩入 继皇位,只有章、顺、冲3帝勉强算是嫡长子继承。”
其次,皇帝对继承人的选择范围扩大,强
调品德才能,对所有的皇子都有促进作用。
再次,基本上消除因皇位继承所发生的政
治纷争。
争论:关于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争论?
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 向封建社会过渡,“礼崩乐坏”, 战争不断,嫡长子继承制并没有 得到很好地施行,各诸候国采取 了不同的王位继承方式。如鲁国 实行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的继承 方式。而楚国则是一种选立太子 的继承制度,少夫人之子往往优 先成为太子的人选。赵国的君主 立储时,则往往惟自己的意志是 从,以致出现君位之争。
太子继承制度与嫡长子继承制 度有什么区别?
太子即皇帝的储君,太子继承制是由奴 隶制社会国家元首嫡长子继承制发展而来 的,但增加了新的历史内容。
首先,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是继承者必须 是嫡妻长子,只有 在嫡妻无子时,才能立 庶妻中级别最高,即贵妾之子。而太子继 承制虽然立为太子者多是嫡妻长子,但也 有相当数量是在嫡妻有长子的情况下,立 嫡妻的庶子或贵妻之子。
为密建皇储制。
1、皇位继承人——太子
皇帝的儿子中,作为皇位继承人而册立的 叫太子或者皇太子,其他儿子则称为皇子。 在我国历史上,关于皇位继承人有很多称 呼,如储君、皇太子、东宫、嫡储、国嗣 等。
皇位继承次序——唐
太子继承制:
2、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
围绕着皇位继承的血腥争斗
选定皇位继承人的标准和条件:
第二章
第四节:
王位、皇位继承和宗室制度
演讲人:韦朋飞
一、王位继承——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 二、皇位继承——太子继承制 三、宗室制度
一、王位继承——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
1、发展历史
自夏朝以后,中国历史上开始了“家天下”的 局面,作为家天下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 了王位继承制度。
据《史记·夏本纪》所载,从夏启至桀,共 13 代16 王。从王位继承顺序来看,有的是 传子,有的是传弟,基本上是以传子为主。
防范措施:
重视对太子的教育和培养,为太子选定师、 傅,设立东宫宫属,并给予一定从政实践的 机会;
托孤、建藩,以期匡正和藩卫新主;(刘备; 明太祖)
消除妨碍皇位继承的政治势力,以期继承者 能在安定的环境下实行统治;(立子杀母制)
立子杀母制
公元前8 年, 汉武帝已是70 岁高龄, 自 度不久就要离开人世, 然而尚未确立皇太 子。对诸子长期观察后, 惟觉钩弋夫人赵 氏所生之子刘弗陵满意, 但年龄尚小, 仅 8 岁。汉武帝决定选他为皇太子, 但同时 也做出一个决定, 命霍光等忠实可靠大臣 辅佐, 赐赵氏死。事后不久, 汉武帝向侍 臣询问人们对这件事的反应,左右侍臣答 曰: “ 人言`旦立其子, 何去其母乎? ” , 汉武帝解释: “ 往古国家所以乱, 由 主少、母壮也。”
a、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 统原则和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来择立皇位继承人;
b、根据本王朝的政治需要,从王朝本身的存在和发 展考虑,择立堪任政事和胜任统治的继承人(雍正改革 制定的密建皇储制度)
c、迫于形势,不得不以所谓“有功于社稷”,已经 拥有重大军政实力的皇子为继承人(唐玄宗)
d、“内援外助”是保证皇位继承的重要条件,也是 择立继承人的主要标准(后晋开国在 王位继承上,前期是兄终弟及再传兄子的制度。
经“九世之乱”,至商末,才完全确立传子制 度,随后又确立了嫡子继承制。
周代在王位继承上基本承袭商末制度,但有了重 要发展,即在”文王世子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嫡 长子继承制。
2、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原则之一: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其次,嫡长子继承制中的嫡长子是不 变的,而太子制中的太子是可以变的。
再次,嫡长子继承制中的“嫡”是不 变的,而太子制中的“嫡”是可变的。
2、密建皇储制
密建皇储制度的确立 ——确立于清朝雍正时期
密建皇储制度
由在位的皇帝在诸子中选定一人
(不分嫡、庶、长、幼)为继承者,预先
亲自写好册立名单的密旨两道,密藏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