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存款准备金制度
2011年1月20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是央行自2008年12月22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来第八次上调准备金率。
两年来,央行频繁上调准备金率,对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经济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准备金率的变动也能反映出宏观经济学中的相关知识。
存款准备金概述:
存款准备金,也称存储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换句话说就是金融机构缴存在中央银行的一部分存款。
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成为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所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准备金与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比率。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还是以贷款利差为主。
因此,商业银行将所吸收的公众存款用于发放贷款已获得最大利润收入。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及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需要。
此时由于商业银行提交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就相对减少。
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10%,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0万元存款,要想央行缴存100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00万元。
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20%,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800万元。
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
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将增减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和整个商业银行体系货币创造的能力,改变货币的乘数大小,从而间接调控货币量的使用。
①在实行中央银行制的国家,法定准备金率往往被视作中央银行重要的政策手段之一。
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金融机构以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是很大的。
央行规定的法定准备金率越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就越多,其可运用的资金就越少,从而导致社会信贷总量的减少;反之,央行规定的法定准备金率越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就越少,其可运用的资金
就越多,社会信贷量就越大。
这是存款准备金制度对于信贷方面的影响,与此同时,该制度对于社会货币量也有明显的作用。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降,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后可将更多的资金放贷出去,留取较少的准备金,货币供应量因此增大。
反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升,货币供应量减少。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建立于1984年。
中国人民银行按存款种类,规定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为20%,农村存款为25%,储蓄存款为40%。
1985年,为了促进商业银行自求平衡,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制度,不再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分类,而是统一了存款准备金率,为10%。
1987年和1988年,为抑制通货膨胀,央行采取紧缩银根的政策。
1987年,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2%。
1988年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此时,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3%。
在此后的10年的时间内,我国没有再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整。
1998年以后,中国金融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先后成立了政策性银行。
商业银行经营机制不断改革。
为适应金融改革的需要,保障商业银行资金充裕,中国人民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
1999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逐季度下滑。
为了放松银根,刺激低迷的经济,11月18日,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到6%,达到历史的最低点。
此后,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又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直至2003年未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过调整。
2003年之后,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货币信贷总量增长偏快、金融机构流动性过剩、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和贸易顺差扩大等问题。
于是,当年9月,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由6%调高至7%。
从此,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进入了上升周期。
2004年4月25日,央行又将存款准备金率由7%上调了0.5%。
2006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然偏高,贷款规模过大,国际收支持续顺差,金融机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依然突出。
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2006年7月5日起至2008年6月25日,央行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18次,最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两年内上调至17.5%。
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改变了我国的经济形势,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恶化,国内通胀大幅回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
为刺激经济进一步发展,央行自2008年9月至12月4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随后的2009年是平稳的一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未作任何调整。
直至2010年1月,为了抑制房地产的过快增长,抑制通胀和经济的过快发展,我国步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通道,截止2011年1月30日,央行8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目前为19.5%。
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经济效应:
一是控制过剩的流动性,减少货币的供应量。
在我国,企业和个人有较强的贷款意愿,而商业银行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也有放贷的冲动。
此时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能从商业银行中回收部分资金,限制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控制商业银行的使用的放贷资金。
与此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使得资金大量回笼,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货币的供应量,控制了一部分流动性,一定程度上放缓的经济的过快增长。
二是预防资金过快投放,缓解房地产泡沫。
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资本价格不断快速增长,是我国金融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
②尤其我国目前对外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对内的房地产市场的过快发展使得问题越发严重。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使商业银行对于贷款的态度更加谨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房地产市场的过快增长,能缓解房地产市场过热的状况,对调节过高的房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尤其是配合国家大力的房改和房地产相关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作用会更加明显。
三是产生一定的警示作用。
央行以频繁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手段治理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解决目前国内经济过热的问题,实际效益正一步步深入发挥,更多的是对经济体中的各方参与者给到一个警示效应。
央行采用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手腕,预示着央行已经觉察到国内经济过热发展的问题,并希望通过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手段加以控制和治理。
并且多次的上调也预示着央行的态度十分坚决。
很明显,央行已经想市场释放紧缩的信号,各经济参与方对自身行业进行有效的调整,以使自身行业更具规范性,更有序、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书目:
①:《宏观经济学》,吴信如编著,2003年10月第一版,第107页。
②:/view/9896db4669eae009581bec99.html
2010秋季在职研究生金融班
08号姚雪琼
201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