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师德建设的认识
新北区实验中学张蓓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能力的培养者,更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引导者。
育人的重大责任就落在了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肩上。
教师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21世纪人才培养的大问题,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教师队伍建设古老而永恒的主题。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师德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出:“师德是教师最主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教师的理想信念、师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未来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全面贯彻的党的教育方针,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爱岗敬业,以德育人,构建和谐校园。
一、当前师德建设的现状
关于师德,古今中外早有许多论述,包含了丰富的师德思想。
如“师者,人之模范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及其表现出来的思想和工作作风,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是社会对教师提出的最基本的职业要求。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虽然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但与此同时,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些教师的责任心减弱、随意离岗、做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现象屡屡出现,职业道德方面出现了困惑和迷茫,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光辉形象,成了教师自身发展的绊脚石,也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师的道德失范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敬业精神、责任感较弱。
多数教师都能够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对工作满腔热情,任劳任怨,用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自己。
但也确实有部分教师仅仅把教书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课堂上只求讲完书上的知识点,照本宣科,课后将学生困于题海中,自己却忙于“开心农场”、网上聊天等等。
2.不能廉洁从教。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烈,于是一些教师便利用节假日,做有偿家教,甚至晚上也可以看到形色匆匆的中小学生,忙于奔波在自己家、学校、老师家之间。
其实作为教师,掌握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是关键,用巧妙的设计、生动的讲解去打动学生,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但事实上,某些教师在课堂上总是“留有一手”,等待你的“登门拜访”。
3.缺乏爱心、耐心,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教育是一门艺术,是爱的事业,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无私的爱,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但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在我们教育战线中,还经常发生。
学生违反纪律、抄作业、看杂书、默写有错误等,让他们罚站、跑步、罚抄书,美其名曰:“释放能量、锻炼身体、加强记忆”;对待表现很差的学生,教师轻则用言语辱骂、讽刺,重则拳脚对待。
这样,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使学生产生不满、烦闷、厌恶、紧张、恐惧等消极态度,将会严重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更谈不上课堂效率的提高。
4.缺乏纪律观念,不能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也应该遵守时间;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教师就要及时批改作业;要求学生远离网络,教师首先不能在工作场所上网玩游戏、聊天;要求学生衣着朴素,教师的穿着也需得体大方……。
一个具有良好外在形象的人,不管在什么地方,总能获得别人的好感,别人总喜欢靠近他,愿意同他交往。
教师做的是育人的工作,在学生面前,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谈吐文雅,感情真挚,举止庄重、大方,富有感染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5.缺乏团队精神。
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
但部分老师并没有理解它的真谛,同事之间勾心斗角、资源独享等现象普遍存在。
其实,闭门造车是绝对不行的,一个人的能力再大,资源再丰富,必定没有众人的力量大。
“众人拾柴火焰高”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
加强师德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面对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要求,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都使得教育方面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挑战。
而我们的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从教师自身的素质到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都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完善的师德规范只有通过有效的途径才能转化为教师的师德意识,进而成为教师的师德行为。
学校的师德建设是一个塑造人格的系统工程,在传统的建设的基础上,必须探索新方法,在内容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二、加强师德建设的主要措施
1.把握现状,明确目标,完善体系。
将学校师德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规划和实施,逐步夯实基础。
针对部分教师的形式主义、任务观点,学校应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各项工作,经常深入到教师中去,实地考察,使全体教师逐步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形成忠于职守、乐于奉献、为人师表的习惯。
2.加强学习培训,强化教育,提高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一个人的道德养成大多要遵循“他律——自律”的基本原则,虽然教师职业道德出现了滑坡,但是我们可以对照过去,自我反思,在强化学习的基础上,提高认识,真正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师德建设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注重继续教育。
要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重新认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等。
通过学习、交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热爱教育,忠诚教育,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另外,还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丰富自身的内涵,提高教学效率。
3.树立典型形象,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环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学校可以用德高教师的感人事迹鼓舞教师,以平凡的事迹展示他们所具备的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让所有教师去感悟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含义,努力增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师使命感,以热心对待事业,以爱心、耐心、恒心对待学生。
4.明确责任。
各部门都要明确育人意识,把师德规范内化到岗位职责中去。
全员参与,全过程渗透、全方位展开,实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一体化。
5.建立健全监督评价机制。
没有评价或者评价流于形式,都会阻碍我们工作持久的、顺利的进行。
目前,我们往往过于重视对教师教学成绩的考评,忽视了教师德育方面的要求。
从教育行政部门做起,完善用人制度,以思想道德、业务素质为核心,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有章可循,用“无情”的制度实施“有情”的塑造。
作为学校,要加强师德的评定与考核,实行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评比与调查相结合,评优评先与师德考评相结合,综合考虑工作业绩。
同时,建立学校、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不定期的在教师、学生、家长中开展评教活动,鼓励学生和家长参与进来,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这样,教师的师德意识自然就会加强。
其实,和谐的学校、社会、学生关系是学校教育快速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师生关系如何,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实践表明,与学生关系不同的教师,即使是相同的言行也会引起学生不同的反应。
正所谓“亲其师,听其言,效其行”。
作为教师,首先要注重自我形象的塑造。
爱岗敬业,身正为范,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严谨笃学,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沟通技巧,增强对学生的说服力,做学生的榜样,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其次,要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
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才会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可以赢得学生的爱戴。
再次,要欣赏学生。
中国有句俗话:“士为知己者死”。
说的是为赏识自己、信任自己的人去死都愿意。
学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赏识,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校教育似乎已逐渐远离了学生心灵深处的最美好愿望,他们经常听到的是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
事实上,教育的奥秘就在于给孩子们信心,而老师的期待和赏识正是开启学生潜能之门的金钥匙。
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欣赏的积极作用,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同时也要不断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要从多角度来评价每一个学生。
总而言之,高尚的师德是教师发展的关键,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果我们都能时时刻刻把提高师德修养放在首位,明确目标、严格执行,那么我们的教育事业将会蓬勃发展,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