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现代以来中国科技发展历程的启示

近现代以来中国科技发展历程的启示

人们在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滞后性问题 时, 注意的最多的往往是社会意识形态对科技发展 的现实制约。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在于当时古人 有着一种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道家) 、“述而不作” ( 儒家) 、“顿悟”( 佛家) 的心理和一种“尚意”和“至良 知”( 王阳明) 的追求所造成的。
比如教育体制决定知识精英阶层的面貌, 在中 国古代的科举教育体制下输出的是“内圣外王”的儒 家 式 的 治 国 人 才 。 儒 家 理 念 奉 行 的 是 “温 良 恭 俭 让”。 从本质上说, 儒家文化是一种政治哲学文化, 科学创新至多不过是他们的副业或闲暇之娱而已, 而士人精英们打心底里是看不起从事“奇计淫巧”的 科技工作者的。这就造成了科技发展中的理论创新
1 结构功能主义视野下的社会转型与科技 发展
功能与结构方法是系统中一种最常见的方法。 事物系统在外部的相互作用中, 所体现的基本特征 是系这是封建社会自身的功能得到了很 好的发挥。封建社会的结构则主要是经济结构、政治 结构和思想结构这三个方面, 而这三方面关系的空 间表现则是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制度, 也就是封建社 会的滞后性问题。
另外, 科技发展要求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创新主 体, 要求学术自由, 对学术自由的任何限制只能是阻
碍知识的传播, 阻碍人们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采取理 性的行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但是在中国封建 社会, 在专制主义政治体制下缺少的恰恰是这种学 术自由的空间。中国封建社会特别是到了其后期更 是一个具有浓重的道德意识色彩的国度, 《万历十五 年》的作者黄仁宇博士对此曾有过深刻的阐述。
2 封建中国的社会结构与科技功能的互动 机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 间的相互运动和矛盾推动而发展的。当然马克思主 义也不否认外部冲突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社会结 构是生产关系的社会表现形式, 包括社会政治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意识结构, 这三方面构成了整 个社会结构的大致面貌。而科技则是第一生产力, 是 生产力发展中的渗透性因素, 如果说生产力是社会 的功能, 那么生产关系就是社会的结构, 社会发展的 一般进程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因而, 科技功能的发展将会推动和促进社会结构的 变化。
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 科技与封建社会有着 惊人的相似性。在封建社会处于上升阶段时, 它确立 的一套体制和运行机制适应并保证了科学技术的发 展, 但是, 虽然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早就达到了相 当高的水平, 却没有进化到新的社会形态; 而中国古 代科技发展以领先世界多年的成果积累, 也没能够 向近代科学转型, 近代自然科学最终产生在曾经落 后于中国多年的西欧。
封建家庭人力结构使封建社会拥有了优质而丰 富的人力资源, 而人力资源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的 表现, 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因此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但是家庭小农耕作形式又限制了技术分工的细化, 也限制了作为生产力表现的生产工具的进步, 同时 也限制了生产工具在社会生产中发挥出其应有的地 位和作用, 这就使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动力和条件 严重不足, 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不能发展出工业。
照说中国社会和科学技术早就有了向近代转型 的物质技术基础了, 然而在中国,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好像并未能够同步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法 则似乎失去了效力。这样一来, 人们似乎不得不从生 产力以外的因素中寻找原因。有从独裁专制的上层 建筑体制着手进行分析的, 有从儒家思想禁锢了社 会意识形态进行阐述的, 还有的则从培养科学技术 人才的教育制度来寻求原因的。这些分析取得了很 大的成果, 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揭示问题的实质做了 定量的准备。但是, 我们同时要看到, 以上所说的政 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和封建教育科举是一种
作者简介: 肖来付,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苏振芳,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
理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53
第 20 卷 总第 1167 期
2007年 46 月 第 23 期
样。但是此时的封建社会统治者自身已经失去了进 行社会结构调整以继续大步向前的勇气, 反而是一 味沉醉在虚幻的“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夜郎自大, 脱 离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 而社会中的士子精 英们仍然以“天不变, 道亦不变”的信条来自我欺骗 和麻痹。那么, 这时就只有等待外部因素的介入, 才 能为结构的重构和功能的更新提供条件, 但对于古 老而又传统的中国社会来说, 这是个长期痛苦而又 充满荆棘的漫漫历程。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在近代科学尤其是在现 代科学产生后才表现得更为明显。但是科学技术作 为生产力发展中的渗透性要素却无时不刻地发挥着 它自身独特的功能。然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一定 阶段, 要求封建的社会结构进行相应的变革以便向 更高一级的形式发展时, “旧的结构就不能允许功能 发展”, 封建的社会结构是不会允许科技发展脱离服 务于它自身的目标的, 并且最终又限制了科技的深 入发展。“由于功能发展的促进, 便在新的范围内建 立 起 更 高 级 的 事 物 结 构 ”[2], 但 是 , 这 种 结 构 性 的 社 会形态转变并未出现,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长期停滞 不前, 因而科技功能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从而失去了明清以前那种快速发展的势头。
不过, 这种农耕思想和技术之类的书籍最注重 的往往是天象气候与农事耕作的联系, 而不是为了 发展天文学。这是中国农耕技术发展中的一个显著 特点, 如二十四节气就是农民安排农事的依据。所以 在农耕发展的同时, 各代也非常重视历法的改进和 编制, 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这些先进的农业耕 作技术却往往无法在社会生产中发挥出它们的最大 作用, 比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先进耕作 技术并没有发挥出它们在生产中应有的效用。又如, 由于小农经济保守、内敛的惯性使然, 明朝廷在停止 远航活动后竟销毁了郑和航海的部分档案, 而在中 国曾经辉煌灿烂的天文观测成果也没有引起天文学 的革命, 因为天文、地理测量的成果在中国的统治者
54
·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Economy 2007 Vol.20 No.3
肖来付, 苏振芳 近现代以来中国科技发展历程的启示
科技与经济论坛
看来是关乎皇朝命脉的国宝和神圣的御用物, 而非 是处于科学研究和发展的需要。造成这种情况的最 主要原因在于封建经济自身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结构和家庭耕作生产发展的模式。
在一种政治和文化专制主义氛围中, 统治阶层 又实行愚民政策的情况下 ( 八股取士就是明清政府 愚民政策的典型表现) , 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康 乾盛世”究竟能否算得上“盛世”, 大可存疑。片帆不 许下海, 不可谓自信开放; 文字成狱风行, 不可谓言 路畅通; 一部字典、一部《四库全书》, 不可谓文化昌 明; 只能训诂不敢言“大学”, 不可谓思想活跃。
以上的描述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明清以来专制 主义极端强化的情况下当时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 各方面停滞的情况, 即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停滞性 问题。可见, 在中国古代封建政治长期停滞, 没有能 够过渡到民主政治体制, 并且缺乏相应的法治的精 神, 最终影响了科技发展所需求的有效的政治支持。 2.2 封建社会的经济人口结构与科技功能进步的 相互影响与制约
综合的相互调节的机制, 它们是共同起作用的, 并不 是单个的孤立因素。“经济结构虽然是政治结构和意 识形态结构的基础, 但是如果没有与经济结构相适 应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对它进行调节, 为它 提供条件, 单靠经济结构本身并不能保持稳定。这三 个子系统是互为因果的, 总体上构成一个封闭的循 环 圈 。 我 们 把 它 称 为 社 会 结 构 调 节 原 理 ”[ 1] 。
中国封建家庭这种以人力增长来弥补工具技术 不足的发展模式, 使得社会生产和改良不是沿着劳 动分工— ——生产工具的提高— ——生产力提高这样一 条依靠科技进步从而促进生产发展的内涵式发展道 路发展, 而是相反的, 走增加劳动力— ——扩大耕地面 积— ——提高生产总量这样一条依赖家庭内部劳动力 人口的增长来扩大社会产生总量的外延式发展道 路。“加洛和莫阿夫认为, 在工业革命之前, 人类生活 在一种只可维持生存的低水平线, 该水平线围绕一 个常数波动, 没有太大变化。人均收入的增加并没有 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 反而更大的增多了人口数量。 技术的进步会带来暂时的收入增加, 但是人口的增 长将很快赶上来, 结果生活的质量又再次降低。不仅 在工业革命的诞生地欧洲是如此, 在整个世界都是 如此。根据经济学史家的研究, 18 世纪中国人的相 对 生 活 水 平 比 公 元 元 年 时 事 实 上 还 要 低 ”[ 4] 。 2.3 封建社会述而不作的意识形态结构与科技功 能积累的相互影响与制约
在这种循环下, 于是出现了“生产力早已发展到 较 高 水 平, 却 不 能 演 进 到 新 的 社 会 形 态 ”[3], 科 技 也 已达到相当高程度的积累, 最后也没有能够向近代 科学转变, 导致了社会结构和科技功能双重滞后这 种遗憾的历史结局, 这是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缺陷 和功能的不足造成的恶果。于是在自身科技功能发 力受限而社会结构又长期停滞的情形下, 只有等待 外部的冲突因素来刺激其结构与功能, 这样才能得 到往前继续发展的动力, 犹如鲶鱼效应所展示的那
中国在 5 000 年的农耕自然经济历史中, 出现 了举世闻名的农业盛世, 产生了农耕经济文化理论, 涌现了许多技术发明。这些农耕经验和技术被我国 历代的农书记载下来了, 形成了一个文献系统, 如北 朝 《齐 民 要 术 》、唐 朝 《耒 耜 经 》、宋 《农 书 》、明 徐 光 启 《农 政 全 书 》、明 宋 应 星 《天 工 开 物 》、清 张 履 祥 《补 农 书》等, 这些农书的内容, 包含了官方生产管理和地 方知识, 并概括了一些基本的理论思想和操作方法, 表现了很高的文化意识。
2007年 6 月 第 3 期
第 20 卷 总第 117 期
近现代以来中国科技发展历程的启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