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大发先进事例学习材料

黄大发先进事例学习材料

黄大发先进事例学习材料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黄大发先进事例学习材料黄大发系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民主村民组农民。

从1958年起,黄大发先后担任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支部书记、民主村支部书记等,在村干部任上45年,牢记宗旨,全心为民,克已奉公,苦干实干。

下面是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汇总,欢迎阅读。

黄大发,男,汉族,1935年11月出生,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半坎组人,小学文化,195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村长、村支部书记等职务。

为改变山村贫困面貌,带领群众凿绝壁修水渠,通过36年的坚持和努力,终获成功。

2017年,昔日草王坝的荒山荒坡变成了良田。

民族汉族出生地贵州遵义出生日期1935年11月信仰共产主义主要成就修水渠性别男人物经历1935年11月出生。

195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黄大发走在去水渠的路上黄大发走在去水渠的路上1958年至1963年任枫香区野彪公社草王坝大队大队长。

1963年至1966年任枫香区野彪乡草王坝村主任。

1966至1992年任枫香区野彪乡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

1992年至2004年任平正乡野彪办事处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

2004年至今在家务农。

个人荣誉曾先后被遵义地委、行署授予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多次被授予县、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是贵州省第五届道德模范。

2016年入选“贵州榜样·最美人物”。

主要成就1995年前的草王坝因为缺水,全村种的是包谷洋芋,吃不上白米饭,只能吃包谷沙,无水、无电、无路,男人娶不上媳,光棍村的名声不胫而走。

1959年,23岁的黄大发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黄大发立誓: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

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这段艰苦卓绝的修渠历程。

没有任何修渠技术,测量靠竖起几根竹竿用眼睛瞄;没有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没有起重设备,就在腰间拴根草绳下到擦耳岩用锤子凿。

不知道什么叫导洪沟、分流渠,洪水一来,沟渠和草王坝人的心被冲得七零八落。

修修补补十几年,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

修渠失败,黄大发没有选择蛮干。

他暗下决心学习水利技术。

三年时间,在积累了大量修渠知识后,黄大发要重启修渠计划。

经过专业测绘和精心谋划,修渠项目再次得到县、乡政府支持,从当时并不宽裕的财政里划拨6万元资金和38万斤玉米。

1992年春天,水渠动工。

每天,两百多人的队伍跟着黄大发扎进深山修渠,施工队负责在前面凿石壁打槽,村民在后面跟着挑土方砌堡坎。

过年了,大家都想过个闲年,却看到黄大发带着一家老小又上了山。

鞋磨破了没钱买,黄大发赤脚步行二十多公里去背炸药,脚板磨破皮,双脚血淋淋的。

就这样,春去冬来,风餐露宿,三年时间,草王坝人勒紧裤腰带,用双手硬生生凿出了绝壁引水的奇迹!大渠竣工,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

这条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历时36年完成。

水通了,黄大发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

在黄大发和村两委的努力下,群众正逐步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全村现有核桃5200多亩、柚子650亩、海椒2000亩,牛羊养殖大户超过30户。

2016年底,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500元。

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黄大发同志半辈子坚持带领群众在悬崖绝壁上凿渠引水,面对困难不退缩,遭遇失败不气馁,主动寻求科学方法,艰苦卓绝数十载,终于引来一泓清泉,当地自然生态明显改善,农业生产得以改良,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黄大发同志以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精神书写了绝地逢生的精彩传奇,展现了贫困山区党员百折不挠的独特魅力。

黄大发同志是艰苦贫困山区中苦干实干引领群众奋力脱贫的杰出代表,其奋斗史是一部典型的“学在深处强信念提境界,做在实处拔穷根奔小康”活教材,是争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的标杆,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黄大发先进事迹黄大发系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民主村民组农民。

从1958年起,黄大发先后担任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支部书记、民主村支部书记等,在村干部任上45年,牢记宗旨,全心为民,克已奉公,苦干实干。

为改变山村贫困面貌殚心竭力,凭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先后两次带领群众在令人望而生畏的悬崖峭壁上修凿水渠,面对失败不气馁,主动需求科学方法,历经数十年,终获成功。

艰苦卓绝引来一泓清泉,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发生改变,农业生产得以改良,群众生活明显改善。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

这是一首多年前,流传于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村民组的顺口溜,真实反映着当地村民当时的生活状况。

当年,村口有一口“井”,全村人畜饮水全靠它。

说是“井”,其实流出来的是“望天水”。

山顶的雨水渗入山体,再从山脚的石头缝一点点渗出,汇在一尺见方的洼地。

村民用石板把这金贵的水源围砌保护起来。

“接满一挑水往往需要等上一个多小时,为了吃水,全村男女老少不分昼夜守在‘井’口排队挑水。

”这是草王坝村民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

草王坝四面环山,距集镇30多公里。

由于缺水,既无法种植稻田,也不能发展畜牧养殖,村民们终年以包谷和红苕替代主食,80%的农户靠吃救济粮艰难度日。

不通公路,不通电,生存环境恶劣。

村里的姑娘早早的外嫁他乡,村里娶不上媳妇的单身汉越来越多。

黄大发带领群众维修水渠回来1961年,黄大发第一次带领村民修渠引水。

然而,群众投工2万余人次,耗资18万余元,修了近10年的水利工程,因缺乏建材和技术,宣告失败。

1991年,经过半年时间的勘察、测绘,重新科学规划了水渠线路。

经历过失败的村民,信心不足,却谁也不相信能修通水渠。

黄大发多次召开群众会,耐心说服。

他说“我黄大发这一辈子就和这高高的灵宝山卯上了,想吃上白米饭,就跟我上。

”他与老伙计一起回忆当年修渠的往事全村300余村民响应了黄大发号召。

当地政府在资金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拨付了6万元现金外加38万斤玉米。

修渠工程于1992年底再次启动。

不通车,水泥、石粉等建材就靠人背马驼运上工地;没有施工机械,就用钢钎铁锤一点一点凿;为防止渗漏,就用预制板一块块嵌砌渠底,再抹上水泥……他给现任村主任展示当年修渠用过的工具凭着惊人的勇气和毅力,黄大发带领乡亲,硬是靠着风钻、钢钎、铁锤等简单的工具,三年的时间,硬生生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长7200米的水渠。

巡渠也成为黄大发的一种习惯有了水,黄大发又带领群众进行“坡改梯”,建学校、修乡村小路。

昔日荒坡变良田。

草王坝的乡亲终于吃了白米饭。

看到稻浪翻滚的景象,黄大发心里美极了直至今日,这条水渠仍是当地生产生活的重要设施,人们牢记黄大发的伟大功绩,亲切的把这条水渠叫做“大发渠”。

黄大发走在险峻的擦耳岩上,山下是新房林立的村庄81岁高龄的黄大发仍旧坚持下地劳作他家的李子今年又丰收了81岁高龄的黄大发,仍然发挥着余热。

他时常行走在大发渠上巡渠、护渠。

2015年,一场大雨过后,滑坡的山体阻塞了水渠。

平正乡政府拨付1万元,请群众参与修缮。

年迈的黄大发不顾乡亲劝阻,再次出发,带领群众,仅用三天就完成了水渠疏通和修补。

“年份英雄”黄大发:一生只为一条渠莽莽黔北深山里,藏着一条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在大山之间蜿蜒盘旋。

这条修建历时36年之久,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滋润了祖祖辈辈干渴贫穷的村庄。

修建这条生命之渠的领头人,是81岁的共产党员,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原支书——黄大发。

2016年10月25日,贵州日报头版头条推出长篇通讯《历时36年,老党员黄大发——绝壁凿出贵州“红旗渠”》,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近日,贵州日报记者深入团结村草王坝进行蹲点调研,深挖“大发渠”背后的故事。

点点春雨,鸟鸣山涧。

春天的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生机勃发,绿野田畴,忙碌自在。

一大清早,两辆大巴车载着遵义市近百名党员干部,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到这里。

在灵宝山上,在擦耳岩旁,在修渠勇士们当年凿石引水的绝壁下,他们在寻找、在沉思……渠水如镜,鉴照古今。

大发渠既是一个面向历史的答案,又是一道直面未来的考题。

它印证了共产党人为百姓命运担当、同呼吸、共命运的赤子情怀,也在时时叩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永恒课题。

半个世纪前,关于草王坝修渠引水的蓝图被铺开,老支书黄大发把实现梦想的手,指向了壁立千仞的擦耳岩——“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

”1995年前的草王坝因为缺水,全村种的是包谷洋芋,吃不上白米饭,只能吃包谷沙,无水、无电、无路,男人娶不上媳妇,光棍村的名声不胫而走。

水,是草王坝人生生世世的想,年年岁岁的盼哟!1936年出生在草王坝的黄大发,从小是孤儿,靠着给邻村的亲戚卖力气干粗活拉扯长大。

1959年,23岁的黄大发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他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

黄大发立誓: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

23岁的黄大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山崖,开始了这段历时36年之久的修渠历程。

草王坝缺水,但几公里外的野彪村水源富足,只要劈开阻隔两村的灵宝山,螺蛳河的水就能流进草王坝。

没有任何修渠技术,测量靠竖起几根竹竿用眼睛瞄;没有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没有起重设备,就在腰间拴根草绳下到擦耳岩用锤子凿。

不知道什么叫导洪沟、分流渠,洪水一来,沟渠和草王坝人的心被冲得七零八落。

修修补补十几年,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

有人断言,草王坝的人就是这个命,别再想吃上白米饭。

难道草王坝人只能安于宿命,甘心祖祖辈辈受穷“草王坝人祖祖辈辈盼水,我们共产党人不去干这事,还有什么脸面去面对他们,不管有多难,就是要拿命去换!”黄大发思忖。

修渠失败,黄大发没有选择蛮干。

1989年,53岁的黄大发被抽调到枫香区水利站协助工作,他暗下决心学习水利技术。

不识字,就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不懂测绘,就缠着技术员就着图纸讲解……三年时间,他积累了大量修渠知识。

黄大发要重启修渠计划。

经过专业测绘和精心谋划,修渠项目再次得到县、乡政府支持,从当时并不宽裕的财政里划拨6万元资金和38万斤玉米。

被贫穷和干渴冲散的人心还能聚齐吗为了检验群众修渠的决心,水利站出了一道考题:草王坝如果能在第二天早上凑齐1万元现金,水利站技术人员马上就位!黄大发连夜跑回村里召集村干部开会,决定按每亩土地39元逐户收取集资款。

动员会上,有人抵制。

黄大发的舅公杨春发指着他说:“大发,你要把水引过来,我手掌心里煮饭给你吃。

”散会后,杨春发还是悄悄将39元钱塞进黄大发的手里。

几斤黄豆,几只鸡,几斤蜂糖,陆陆续续凑到村干部手中,第二天拿到乡场上卖了换钱,总算凑足了一大摞皱皱巴巴的集资款。

1992年春天,水渠动工。

每天,两百多人的队伍跟着黄大发扎进深山修渠,施工队负责在前面凿石壁打槽,村民在后面跟着挑土方砌堡坎。

相关主题